米芾讥讽黄庭坚书法是在“描字”,两人对用笔的理解有何不同?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26 04:41 1

摘要:北宋书法以“尚意”为核心,追求个人性情与笔墨意趣的表达。但米芾与黄庭坚对“意”的理解截然不同:米芾在《海岳名言》中直言:“蔡京不得笔,蔡卞得笔而乏逸韵,蔡襄勒字,沈辽排字,黄庭坚描字,苏轼画字。”将黄庭坚归为“描字”,这一观点源于两人在书法理念和风格上的显著差

北宋书法以“尚意”为核心,追求个人性情与笔墨意趣的表达。但米芾与黄庭坚对“意”的理解截然不同:米芾在《海岳名言》中直言:“蔡京不得笔,蔡卞得笔而乏逸韵,蔡襄勒字,沈辽排字,黄庭坚描字,苏轼画字。”将黄庭坚归为“描字”,这一观点源于两人在书法理念和风格上的显著差异。

米芾主张“天真率意”,推崇自然流露的书写状态。他在《海岳名言》中强调“无刻意做作乃佳”,认为书法应如“一笔书”,追求即兴挥洒的意趣。米芾的书法(如《蜀素帖》)以迅疾流畅的用笔、欹侧多变的结体著称,注重瞬间的灵感和手法的自由。

黄庭坚则更强调法度与个性的结合,尤其在结构上刻意经营。他的行草书(如《松风阁诗帖》《诸上座帖》)以长枪大戟的笔画、辐射状的结体为特色,线条起伏顿挫明显,带有强烈的设计感。这种对结构的精心安排,可能被米芾视为“描”的痕迹——即书写时反复修饰,而非一气呵成。

米芾的用笔以“八面出锋”闻名,通过快速转换笔锋方向实现丰富的线条变化,强调书写过程的不可重复性。他的作品中常见“刷字”般的痛快淋漓,如《苕溪诗卷》中跳跃的节奏感。

黄庭坚的用笔则更注重提按与顿挫,尤其在长笔画中刻意制造波折(如“颤笔”),形成“荡桨”般的动态。这种技法虽增强了视觉张力,但可能被米芾认为过于刻意,类似于绘画中的“描摹”而非自然书写。

米芾将黄庭坚归为“描字”,直指其书写中的人工雕琢感。这一评价反映了米芾对“自然天成”的极致追求,以及对同时代书家风格差异的敏锐观察。

黄庭坚深受禅宗“心法”影响,主张通过严格的法度训练达到自由境界。他的书法虽追求“无法之法”,但实践中仍显露出对结构的严密控制,如《李白忆旧游诗卷》中夸张的空间分割。

米芾则更接近道家“无为”思想,强调直觉与本能,其书法中的“意外之妙”恰与黄庭坚的理性布局形成对比。

米芾的“描字”之评,本质是对黄庭坚书法中理性控制与形式经营的概括。这一评价并非贬义,而是北宋“尚意”书风内部多元化的体现——米芾以自然天真为宗,黄庭坚则以法度创新。正如苏轼所言:“短长肥瘦各有态”,米芾的“刷字”与黄庭坚的“描字”,恰恰是宋代书法多元化的体现,共同构成了“尚意”书风的两座高峰。

黄庭坚,米芾书法欣赏:

来源:越鸟巢南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