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是2007年开始接触新教育活动的。当时我刚从别的市直单位调到教育局,网络上对焦作教育一片杀伐之声。市领导与我谈话时语重心长:当前社会上对教育意见不小,近些年高考升学率下滑,导致优质生源流失严重是最突出的问题。希望尽快扭转颓势,提振全社会对焦作教育的信心。我初
2025年03月26日 05:30新网师
近日接到快递,是朱永新老师惠赠的新出版的文集。这套装帧精美的二十册图书呈现眼前,清光如玉,满室灿然。我打开一本,顿感墨香扑面,斗室中溢满温馨和惬意。
01
新教育让校园恢复了元气,注入了生机
我是2007年开始接触新教育活动的。当时我刚从别的市直单位调到教育局,网络上对焦作教育一片杀伐之声。市领导与我谈话时语重心长:当前社会上对教育意见不小,近些年高考升学率下滑,导致优质生源流失严重是最突出的问题。希望尽快扭转颓势,提振全社会对焦作教育的信心。我初来乍到,雄心有余而路径不明,对如何履职一筹莫展。按照履新局长必须经过任职培训的规定,我和温县教育局王东武局长一块参加了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的任职培训。学院在北京大兴区,迎门一座校长楼,二楼一处宽敞大厅辟成了开放的图书馆,专门经营教育类图书。三餐之后,上课之前,学员可以到这里随意浏览,选取自己需要的图书。也就是在这里,我看到了朱永新先生那本著名的《我的教育理想》。第一次阅读便被深深吸引。这本书详细阐述了作者的教育理念和对教育未来的展望,多角度探讨了理想的教育,包括理想的学校、教师、校长、学生、父母,以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等方面,而且语言平实,操作性强。对我这个暌隔24年重返教育系统的外行人,这本书无异是一部“葵花宝典”。当时便如获至宝,毫不犹豫买了下来。
事后才知道自己少见多怪,其实这本书早已在全国教育系统影响很大。只不过此前我是一个教育的局外人而已。
说来也巧,按照焦作市教育局的年度工作安排,这一年秋天邀请朱永新老师到焦作做了一次新教育的专题报告,那实际成了一次新教育实验活动的普及和动员。所辖六县市区教育局和市直学校领导班子以及教育局全体人员悉数参加,偌大的报告厅座无虚席。朱永新教授对新教育实验的系统阐述引人入胜,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迷茫中的焦作教育似乎由此看到了一条现实路径,焦灼中透出了隐隐曙光。就在当天,局党组研究决定并公开宣布:以新教育开拓新局面,全市各级各类学校整体加入新教育实验活动。
回首往事,感怀万端。我在教育系统任职十三年,大大小小的事情经历不少,但唯有全市整体参加新教育实验这个决策,最感自豪,最有意义,最见成效。如同找到了名医,切准了脉搏,对症下药的效果立竿见影。新教育实验如春风扑面,一扫校园暮气,让广大教师心神归位,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充满了希望。教师精神焕发,队伍趋于稳定,生源流失现象渐渐得到遏制。地处豫西北的焦作教育逐渐成为了一方热土,引起教育厅的关注,省厅教育活动越来越多地在焦作举办,厅领导带领有关处室不断到焦作调研,教育报刊上的焦作消息格外引人注目。新教育让焦作的校园恢复了元气,注入了生机,那是一段扬眉吐气的岁月,至今仍被教育界同仁津津乐道。
02
新教育书籍在书架上最多,影响最大
加上退休以后的七八年,我和新教育的交往已经持续了十八年。毫无疑问,新教育实验对我的影响最大,新教育书籍在我的书架上最多。七年前刚退休那段时间,还专门下了很大功夫背诵《朱永新教育小语》。吉光片羽,却如金声玉振,读来唇齿生香。实践经历和学习原典结合起来,往往理解更深刻,感触更强烈,常常让我在讨论教育问题时引经据典,出语惊人。殊不知我只是一个“搬运工”,引述的全是朱永新老师的新教育理念。
只要行动,便有收获;只要坚持,便有奇迹;只要出发,便有庆典。新教育在焦作的生动实践和明显变化,有时候让我不敢相信:变化怎么可能这样轻易发生?我曾经专门召集学校校长开会座谈,为什么新教育这么容易吸引人?大家的回答如出一辙:朱永新老师的新教育理论,源自教学一线的经验,带有生命关怀的温度,研究的问题在一线教学中真实存在,提出的方案在办学实践中切实可行。一听就能懂,拿来就能用。掰开揉碎,不含糊,不夹生,是把教育的现实问题真正吃透了、澄清了。
朱永新老师的新教育实验清新雅致,不落俗套,涓涓滴滴,处处流淌着智慧的清泉。中国教育的巨龙腾飞需要一大批优秀教师的专业支撑,但长路漫漫,人心浮澡,不少一线教师对自己的专业成长缺乏信心。朱永新别出心裁,以“保险公司”的形式,在《教育在线》发出《“朱永新成功保险公司”开业启事》“本公司常年办理成功保险业务。凡在本公司投保的客户,每日三省吾身,写千字文一篇。一天所见、所闻、所读、所思,无不可入文。十年后持 3650篇千字文(计 365万字)来本公司。如投保客户自感未能跻身成功者之列,本公司以一赔百,即现赔人民币36.5万元,以谢客户对本公司的信任。”
这则启事石破天惊,在教育界引起极大轰动,新奇构想和独特方式唤起了广大青年教师职业成长的信心,至今传为美谈。但“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朱永新老师孜孜以求的,岂是一城一市的教育发展?岂是一人一师的职业进步?十四亿中国人的全民教育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百年复兴,教育先行,他义无反顾要为中国教育探路。这个创意当然是慧心妙造,但其核心是鼓励所有教师养成日常写作习惯,通过教育日记引发教学反思,促进自身专业成长。而“十年成才”的预期也并非空穴来风,他和加拿大作家格拉德威尔著名的“一万小时成功定律”不仅异曲同工,而且是更具操作性的激励措施。我们从这一则启事中,完全可以感受到作者那种与大国教育忧患与共的急迫感,那种只争朝夕的赤子心。
03
一大批参加新教育实验的教师,
成为区域教育的顶梁柱
2007年,焦作教育系统开启了《让我们一路同行》的重大教科研项目,其核心就是鼓励引导广大一线教师结合日常教学撰写教育日记。市教育局专门印制了统一的教学日志簿:每天一则教育名言和掌故,如同一本教师“充电赋能”的精品读物,并且预留教师写作的文字空间。凡是每年写满360篇日记的,由市教育局予以表彰奖励。朱永新老师还为这本厚厚的读物撰写了序言。
我们用这种方式一头抓教师学习,一头抓专业写作,凝聚了广大教师的注意力。一批优秀教师在新教育实验活动中脱颖而出,成为全国新教育实验的榜样教师,并带动身边更多同事加入进来。这个项目获得河南省教科研成果一等奖,同年市教育局被评为“效能创新优胜单位”,在市人代会上受到隆重表彰。焦作教育在全省、全国开始产生影响和名气,一大批参加新教育实验的教师成为区域教育的顶梁柱,至今仍在学校重要岗位上发挥着主力军作用。
2025年春节前,我收到了当年的一个年轻教师职恬恬发来的微信,回忆起新教育实验活动给自己留下的深刻印象。“今天带孩子回温县老家,到父亲的书架上给孩子找五年级必读书目《三国演义》,看到父亲当年写下的教育日记,差不多一年的时间写下厚厚的一大本。饭后,跟老父亲交流了很多孩子的学习教育,打算过两年工作轻松点后再整理印刷出来。等父亲七十或八十岁生日时候给家人亲朋留个纪念,也许您当年只是无心栽下一棵树,二十年后依然亭亭如盖,遗泽后人。职恬恬和她的父亲这两代教师,有幸沐浴着新教育的春风化雨,追寻辛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一段经历,必定嵌入他们的生命记忆。
04
勇往直前
“为中国教育改革探路”
朱永新老师具有极其深厚的人文素养,宅心仁厚,与人为善,使他的言说呈现一种家常亲切的表达方式,令人不忍释卷,如沐春风。他的著作、文章和演说,不是空洞说教、生硬灌输,而是言之有物、入情入理。
这种从容风格不仅贯穿于《给教师的信:阅读与人生》的每一封回信中,而且也体现在他对社会问题的解答里。“亲子之间的交流,任何教育都无法代替。对于外出打工的父母来说,如果能和孩子一起生活当然最好,如果不能就应该尽可能给孩子建立联系,无论是短信、电话或者传统的通讯方式都可以。就算孩子不在眼前,也绝不能让他从你心灵的视野中消失”。孩子教育是多少外出务工人员备感纠结的问题啊!他们是底层弱势,从来不敢指望来自云端的青睐。但朱永新老师不仅关注到了这个群体,而且意识到留守孩子的教育很容易被异乡的家长忽略。他语气恳切如促膝谈心,为无数无奈的学生家长指点迷津。
优雅是朱永新教育理论的一大特色,严肃高深的话题在朱永新老师摇曳多姿的笔下往往能得到最得体的表达。这已经不是一般的修辞学技巧,而是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一种并不刺眼的光芒,一种得心应手的言说风格,一种鞭辟入里的哲学思辨,不动声色中让读者心悦诚服。“大学是阅读的天堂,严格说来大学是一个提供了最大的读书空间与时间的场所”,要言不烦,点出了大学生应该珍惜在校的读书时光这一主题。
“那些躺在书架上的图书,其实就是一个睡美人,等待着我们用阅读去吻醒。如果没有我们的阅读,它只是一堆废纸,就像一具僵尸。只有我们接触它、阅读它、吻醒它,它才会苏醒、复活,真正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生动形象,充满深情。以图书喻美人,放在这个语境中妙到毫巅。唯其如此,怎能让图书的玉体蒙尘?你应该让她在书桌上翩翩起舞。图书馆里连塑料薄膜都未曾启封的图书是不正常的,图书应该起皱,应该卷角,这才是她的价值,她的归宿。长久的“簇新”只能是丑陋的“剩女”,图书馆和在校生都应该珍惜这“倚玉偎香”的难得机会!
读朱永新老师的教育论著,你不会一目十行,你不忍隔页乱翻。只要你把眼光聚焦,随便打开一页,便会持续读下去,目光游走之中,你会禁不住啧啧称奇。他的新教育理论已经超脱了“一桶水和一碗水”的教与学关系,处处直抵现实,用智慧的钥匙打开教育殿堂的心锁,让所有的教育人鱼贯而入。
朱永新老师致力于新教育实验凡二十年,矢志不移,带领一群“尺码相同”的人共煮“石头汤”。他把自己的书房取名“滴石斋”,下定了水滴石穿的恒久决心。长路漫漫,难免有人徘徊,有人退缩,有人改辙,当然也有质疑、冷漠和挑剔,但他不改初衷,奋然前行。“指责教育的这也不是、哪也不是很容易,关键是要作一个建设者。”这不仅仅是对整个社会的呼吁、对教育同仁的勉励,更是对自己的鞭策。他不容许自己以任何借口停滞和放弃。“在任何制度、任何状况下,教育都有探索的空间,都有行动的可能。”新教育实验是当代中国的民间教育实践,有如此崇高的认识自觉,等于没有为自己留下任何盘马弯弓的借口。他怀着“为中国教育改革探路”的赤子之心和坚定信念,无暇他顾,勇往直前。
每次提到朱永新老师和他倡导的新教育实验,我心头总会浮现中国著名的农业科学家袁隆平先生的身影。尤其是新教育那一句“深入现场的田野精神”,更生动诠释了新教育的诗意本质。和新教育结缘十八年,我没有缺席过一次新教育年会,每次年会都对朱永新老师的认真和深入极为感佩。他一个一个学校观摩,乐此不疲,线路中所有的学校都必定走到。他在教育的田野上跋涉无比惬意,鞋底沾有垄头的泥土,裤脚濡湿原野的草露。带着他那特有的标志性笑容,在教育原野上健步如飞。永远是那样的爽朗、乐观,战气百倍!
●做一个行动的理想主义者——“朱永新教育作品(珍藏版)”出版
●周娟:从新手到专家,新教育理论指导下的教师专业成长 | 讲师专栏
来源:新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