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现代社会,脑梗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 “隐形杀手”。国家卫健委最新统计显示,我国脑梗发病率正以每年 8.7% 的速度递增,每 12 秒就有一人发生脑梗。更令人担忧的是,35 岁以下人群患病率已占总数的 10%,年轻化趋势显著。临床发现,80% 的脑梗患者存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一、脑梗高发背后的饮食危机
1.1 触目惊心的流行病学数据
在现代社会,脑梗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 “隐形杀手”。国家卫健委最新统计显示,我国脑梗发病率正以每年 8.7% 的速度递增,每 12 秒就有一人发生脑梗。更令人担忧的是,35 岁以下人群患病率已占总数的 10%,年轻化趋势显著。临床发现,80% 的脑梗患者存在长期不良饮食习惯,其中高盐、高脂、高糖饮食是重要诱因。这组数据,无疑给我们敲响了健康警钟,让我们不得不重视饮食与脑梗之间的紧密联系。
脑梗,又称脑梗死、脑梗塞,医学名为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血液供应缺乏而发生局部脑组织坏死的一组疾病的综合征,是脑血管病中最常见的类型,在我国居民死因中位居首位。作为一种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疾病,脑梗不仅给患者本人带来巨大痛苦,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而不良饮食习惯,正是导致脑梗高发的重要因素之一。
1.2 血管病变的 “三步曲”
从健康血管到脑梗发作,通常经历三个阶段,就像一场逐渐升级的危机,一步步侵蚀着我们的健康。
内皮损伤期:高盐饮食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水肿,形成微小损伤。我们日常饮食中,盐是不可或缺的调味品,但过量摄入盐,就会变成健康的 “杀手”。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当我们摄入过多的盐,体内的钠离子浓度就会升高,这会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水肿,使血管内壁变得不再光滑。就像原本平整的高速公路路面出现了一个个小坑洼,这些微小的损伤,为后续的血管病变埋下了隐患。斑块形成期: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沉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当血管内皮受到损伤后,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 C)就会趁机进入血管内膜下,被氧化修饰后,吸引巨噬细胞吞噬,形成泡沫细胞。这些泡沫细胞不断堆积,就形成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以把血管想象成一条河流,斑块就如同河流中的淤泥堆积,使得河道越来越狭窄。随着斑块的不断增大,血管的管腔逐渐变窄,血流也会受到影响,这就进入了血管病变的危险阶段。血栓阻塞期:斑块破裂引发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阻塞脑血管。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变得不稳定,容易破裂。斑块破裂后,会暴露其内部的脂质和胶原等物质,这些物质会激活血小板,使其聚集在破裂处,形成血栓。一旦血栓堵塞了脑血管,就会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最终引发脑梗。这就好比河流中的淤泥堆积突然垮塌,彻底堵塞了河道,水流无法通过,造成严重的后果。二、加速脑梗的 4 大饮食 “元凶”
脑梗的发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长期不良饮食习惯积累的结果。以下这四类食物,堪称脑梗的 “加速器”,每吃一次,都可能让脑梗风险更进一步。
2.1 高盐食物:血压飙升的导火索
在我们的日常饮食中,高盐食物无处不在,它们就像隐藏在暗处的 “健康杀手”,悄无声息地侵蚀着我们的血管健康。像常见的腌制食品,榨菜的含盐量就高达 15g/100g ,一口下去,满满的都是盐分。还有加工肉类,火腿的钠含量每 100g 就超过 3000mg,这些高盐食物,往往是我们餐桌上的常客,却也是导致血压飙升的 “元凶”。
当我们摄入过多的盐,也就是氯化钠,其中的钠离子就会在体内潴留。这就好比一个容器里原本装着适量的水,突然加入了过多的盐,为了平衡浓度,就需要加入更多的水。身体也是如此,钠离子潴留会使血容量增加,就像给血管这个 “容器” 里注入了过多的液体,血管壁承受的压力也就随之增大,进而导致血压升高。长期处于高血压状态,血管壁就会受到持续的冲击,变得脆弱易损,大大增加了脑梗的发病风险。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曾发表过一项研究,结果显示,每日盐摄入>5g 者,脑梗风险增加 2.3 倍 。这一数据直观地揭示了高盐饮食与脑梗之间的紧密联系,让我们不得不重视盐的摄入量。 在中国,很多地区都有食用腌制食品的习惯,比如四川的泡菜、东北的酸菜、浙江的腌鱼等,这些美食虽然美味,但如果长期大量食用,就会让我们的身体暴露在高盐的风险之下。
2.2 反式脂肪:血管硬化的催化剂
反式脂肪就像一个隐藏在食物中的 “定时炸弹”,悄悄地破坏着我们的血管健康。它常常藏身于各种油炸食品和烘焙糕点中。我们喜爱的薯条,一份中就含有 2.5g 的反式脂肪,当我们享受着薯条的香脆口感时,却不知反式脂肪已经在悄悄侵蚀我们的血管。烘焙糕点中常用的人造奶油,其反式脂肪占比甚至高达 40%,这些看似美味的食物,实则隐藏着巨大的健康隐患。
反式脂肪对血管的危害极大,它会升高低密度脂蛋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 “坏胆固醇”,幅度可达 15%,同时降低高密度脂蛋白,即 “好胆固醇”,降低比例达 20% 。这一升一降,使得血液中的脂肪代谢紊乱,“坏胆固醇” 在血管壁上沉积,逐渐形成斑块,导致血管硬化。
有研究通过实验发现,让实验对象连续 3 个月摄入反式脂肪,他们的颈动脉内膜厚度增加了 0.03mm ,这看似微小的变化,却相当于血管老化了 10 年。随着血管的硬化和狭窄,血流受阻,脑梗的风险也就大大增加。生活中,我们常见的奶油蛋糕、甜甜圈、炸鸡等食物,都可能含有大量的反式脂肪。很多人在享受这些美食时,却没有意识到它们对血管的伤害。
2.3 高糖饮料:血糖波动的定时炸弹
高糖饮料是生活中常见的 “隐形杀手”,它们以甜蜜的口感诱惑着我们,却在不知不觉中对我们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可乐作为最具代表性的含糖饮料,每 100ml 含糖量高达 10.6g ,一瓶 500ml 的可乐,含糖量就超过了 50g,几乎达到了人体每日糖分摄入量的上限。能量饮料同样不容小觑,单罐含糖量常常超 40g,为了追求提神醒脑的效果,很多人在不知不觉中就摄入了大量的糖分。
当我们饮用高糖饮料后,其中的果糖会迅速进入肝脏,在肝脏中被代谢合成甘油三酯。甘油三酯的增多会使血液黏稠度升高,就像原本清澈流畅的小溪,混入了大量的泥沙,变得浑浊且流动缓慢。血液黏稠度升高后,血小板的聚集性也会增强,容易形成血栓。一旦血栓堵塞脑血管,脑梗就会随之而来。
《美国心脏协会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每日饮用 1 杯含糖饮料,脑梗风险提升 16% 。如今,高糖饮料在市场上随处可见,无论是在超市、便利店,还是街头的奶茶店,各种高糖饮料琳琅满目。很多人养成了每天喝饮料的习惯,却不知道自己正一步步将自己推向脑梗的边缘。
2.4 动物内脏:胆固醇超载的重灾区
很多人认为动物内脏营养丰富,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却不知道它们是胆固醇超载的 “重灾区”。以猪肝为例,其胆固醇含量每 100g 就高达 886mg ,而人体每日胆固醇的推荐摄入量仅为 300mg ,一次食用 100g 猪肝,就远远超过了每日的推荐量。长期大量食用动物内脏,会导致胆固醇在体内严重超标。
当体内胆固醇过多时,就会在血管壁上沉积,逐渐形成粥样斑块。这些斑块就像血管中的 “绊脚石”,使血管管腔变得狭窄,阻碍血液的正常流动。脑血流减少,大脑得不到充足的血液和氧气供应,就容易引发脑梗。
上海华山医院进行的一项队列研究警示我们,每周食用 2 次动物内脏,脑梗风险增加 37% 。在日常生活中,不少人喜欢吃炒猪肝、卤猪心、烤腰子等动物内脏美食,尤其是在一些烧烤摊和小吃街,动物内脏类的食物更是备受欢迎。然而,为了我们的血管健康,我们必须要控制动物内脏的摄入量。
三、科学防御的 “黄金三角” 策略
面对脑梗这一严重威胁健康的疾病,我们不能坐以待毙。了解了脑梗高发背后的饮食危机以及加速脑梗的饮食 “元凶” 后,我们更要行动起来,通过科学的防御策略,降低脑梗的发病风险。以下是一套全面且实用的科学防御 “黄金三角” 策略,从饮食结构优化、血管养护食谱到高危人群筛查,为我们的血管健康保驾护航。
3.1 饮食结构优化
饮食结构的优化是预防脑梗的关键一步,它就像为我们的身体打造了一道坚固的防线,有效阻挡脑梗的威胁。在饮食中,我们要严格控制钠、脂肪和糖的摄入,选择对血管有益的食物,为血管健康提供充足的营养支持。
每日钠摄入:每日钠摄入应控制在<5g,这大约是 1 啤酒瓶盖的量。过量的钠摄入会导致血压升高,增加脑梗的风险。我们要减少高盐食物的摄入,像咸菜、咸鱼、腌制品等,这些食物往往含有大量的盐分。在烹饪时,也要少用盐和酱油等调味品,尝试用柠檬汁、醋、香料等代替部分盐分,既能增添食物的风味,又能减少钠的摄入。脂肪选择:优先选择橄榄油,其单不饱和脂肪酸>70%,这种脂肪酸有助于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保护血管健康。深海鱼也是不错的选择,如三文鱼、鳕鱼等,它们富含 EPA 和 DHA,含量>1.5g/100g ,这些脂肪酸可以降低血液中的甘油三酯水平,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同时,要减少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的摄入,像动物油脂、油炸食品、糕点等,这些食物中的脂肪会对血管造成损害。控糖方案:添加糖每日应<25g,我们要警惕各种含糖饮料、糖果、甜点等,这些食物中的糖分往往含量很高。可以用低 GI 水果(如莓类)替代精制糖,莓类水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不仅能满足我们对甜味的需求,还能提供丰富的营养,有助于控制血糖水平。3.2 血管养护食谱
一份合理的血管养护食谱,就像给血管注入了一股生机与活力,为我们的健康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科学搭配食物,我们可以为身体提供所需的营养,促进血管的健康。
早餐:燕麦片 50g + 蓝莓 100g + 核桃 15g。燕麦片富含膳食纤维,可以降低胆固醇水平;蓝莓富含抗氧化物质,有助于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核桃则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对心血管健康有益。这样的早餐组合,既能提供充足的能量,又能呵护我们的血管。午餐:糙米饭 100g + 清蒸鲈鱼 200g + 凉拌芹菜叶。糙米饭是全谷类食物,富含膳食纤维和 B 族维生素,有助于降低血脂;清蒸鲈鱼富含优质蛋白质和不饱和脂肪酸,对心血管健康有好处;芹菜叶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具有降血压的作用。这顿午餐营养均衡,对血管健康十分有益。加餐:希腊酸奶 150g + 黄瓜条 100g。希腊酸奶富含蛋白质和益生菌,有助于维持肠道健康;黄瓜条富含水分和膳食纤维,热量低,是健康的加餐选择。在加餐时选择这样的组合,可以补充能量,又不会给身体带来过多负担。晚餐:荞麦面 80g + 海带豆腐汤 + 蒜蓉西兰花。荞麦面是一种低糖、高纤维的主食,有助于控制血糖和血脂;海带豆腐汤中的海带富含碘和膳食纤维,豆腐富含优质蛋白质,对血管健康有益;西兰花富含维生素和抗氧化物质,具有防癌抗癌、保护血管的作用。这样的晚餐既营养又健康。3.3 高危人群筛查
对于高危人群来说,定期进行筛查就像给身体安装了一个 “健康雷达”,能够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隐患,为预防脑梗提供重要依据。通过筛查,我们可以了解自己的血管状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干预和治疗。
必查项目:颈动脉超声是筛查斑块的重要手段,通过超声检查,可以清晰地看到颈动脉内是否有斑块形成,以及斑块的大小、位置和形态。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也是预测血管炎症的重要指标,高水平的同型半胱氨酸会增加血管炎症和血栓形成的风险。监测频率:40 岁以上人群,身体机能逐渐下降,血管也更容易出现问题,因此建议每年进行 1 次颈动脉超声和同型半胱氨酸检测。高血压患者由于血压长期处于较高水平,对血管的损害较大,所以每季度检测血脂四项,包括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时了解血脂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四、紧急预警:脑梗的 “120 识别法”
在生活中,我们必须时刻警惕脑梗的发生,掌握快速识别脑梗的方法至关重要。“120 识别法”,能帮助我们在第一时间发现脑梗的迹象,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救治时间。
看一张脸:观察患者面部是否对称,是否出现口角歪斜。当我们和他人交流时,如果发现对方嘴角突然下垂,一侧面部表情僵硬,无法正常做出微笑、皱眉等动作,就像被 “定格” 了一样,这很可能是脑梗发出的信号。此时,我们可以让患者试着露齿微笑,正常人的嘴角应该是对称上扬的,而脑梗患者则会出现明显的口角歪斜,一侧嘴角无法抬起。查两只胳膊:让患者将两只胳膊平行举起,观察是否有单侧无力的情况。当患者抬起双臂时,如果一侧手臂无法维持水平状态,不自觉地下垂,就像失去了力量支撑一样,这也可能是脑梗的症状。比如,我们可以让患者闭眼,双手平举坚持 10 秒钟,如果一侧手臂在短时间内就出现下落,就需要高度警惕。聆听语言:注意患者是否言语不清,表达困难。当患者说话时,我们发现他发音含糊,用词混乱,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甚至听不懂别人说的话,就像语言中枢突然 “失灵” 了一样,这同样可能是脑梗的表现。比如,患者想说 “我要喝水”,却可能说成 “我…… 水…… 要”,语句支离破碎,让人难以理解。一旦出现上述任何一种症状,必须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120 。因为脑梗的黄金救治时间仅 4.5 小时 ,在这短短的时间里,每一秒都无比珍贵。及时送医,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溶栓、取栓等有效的治疗措施,挽救患者的生命,减少后遗症的发生。如果错过这个黄金时间,脑组织就会因为缺血缺氧而发生坏死,即使后续接受治疗,也可能会留下严重的后遗症,如偏瘫、失语等,给患者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所以,掌握 “120 识别法”,并在关键时刻果断行动,是我们守护健康的重要防线。
脑梗的预防在于 “治未病”,每一次饮食选择都是对血管健康的投资。建议建立 “食物日记”,连续记录 3 个月的饮食结构,配合年度血管健康评估。记住:血管年轻 10 岁,寿命延长 20 年!转发本文,让更多家庭远离脑梗威胁!
来源:陈医生中医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