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糖尿病恶化的因素:饮酒仅排第7,排第1的,很多糖友天天做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31 17:00 2

摘要:但临床上我们见得太多:血糖看着不高,胰岛功能却在悄悄衰退,眼底开始出血,肾脏出现蛋白,脚趾慢慢发黑……糖尿病不是静止的,它在悄无声息中“恶化”。

糖尿病,一旦确诊,几乎就是一场终身拉锯战。很多人以为控制住血糖,就是控制住了糖尿病。

但临床上我们见得太多:血糖看着不高,胰岛功能却在悄悄衰退,眼底开始出血,肾脏出现蛋白,脚趾慢慢发黑……糖尿病不是静止的,它在悄无声息中“恶化”。

说到诱因,很多糖友第一反应是:吃糖太多、吃饭不规律、喝饮料、熬夜、喝酒。这些都在名单上,但排第一的,不是饮食,不是熬夜,更不是饮酒。

是——情绪反复波动,长期处于焦虑、压抑、愤怒、紧张的情绪状态

饮酒在加速糖尿病恶化的因素中,仅排第7。但排第一的情绪问题,却是很多糖友天天在做,而且浑然不觉。

你可能疑问:情绪怎么就能搞坏血糖?这不是太玄乎了吗?可医学从来不玄。我们讲机制、讲数据、讲病理。

当你生气、焦虑、压力大,大脑会释放一种叫肾上腺素的激素。它的本职工作是帮你“应急”:加快心跳、提高警觉、调动能量。

而调动能量的过程,靠的是升高血糖。你的肝脏会接到指令,把储存的糖原统统释放出来,血糖就自然升高。

更要命的,是皮质醇。这是“慢性应激激素”,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长期推高你的空腹血糖、破坏胰岛β细胞的工作效率,还让你更容易发胖,尤其是腹型肥胖——也就是肚子上的肉。

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中,合并焦虑或抑郁情绪的比例高达30%以上,而这些人群的糖化血红蛋白普遍比情绪稳定的人高出0.5~1.2个百分点,这可不是一点点,是直接影响并发症风险的级别。

很多糖友一到节假日或者家里吵架、工作不顺,血糖就乱套了?这不是巧合,是身体在用数据提醒你:情绪出问题了。

更棘手的是,有些糖友本身性格就内向,不善表达,烦心事憋着,结果就是慢性情绪应激,每天像吊着一根紧绷的弦,血糖也跟着忽高忽低,胰岛就这么一点点“熬坏了”。

那到底怎么办?不是说要你不生气不焦虑,而是学会识别情绪的“高血糖信号”

如果你经常出现这些状况:早上血糖偏高不明原因、夜间睡眠断断续续、吃得不多却血糖飙高、情绪一激动就头晕心慌——这可能不是饮食的问题,是你的情绪在“作妖”。

临床建议中,越来越多医生开始联合心理干预来辅助控糖。认知行为疗法、冥想、规律作息、情绪日记,甚至是简单的深呼吸训练,都被证实能有效降低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和糖化水平。这不是玄学,是实证医学。

说完情绪,再聊聊饮酒,毕竟它也上榜了,虽然只排第7。

很多糖友会问,能不能偶尔喝点?红酒好不好?啤酒能不能碰?我们讲实话:酒精对胰岛功能的破坏是确定的,尤其是空腹喝、连续喝、喝多了,都会导致血糖先升后降,极易引发低血糖。

更麻烦的是,酒精会干扰肝脏的糖异生,也就是“紧急补糖机制”。当你夜里低血糖时,本该肝脏来救急,但它醉了,无能为力。你睡得正香,低血糖悄悄来袭,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有研究指出,每周酒精摄入超过140克的糖尿病患者,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的发生率显著高于不喝酒的人群。而很多人根本没意识到,几瓶啤酒下肚,140克轻轻松松就超了。

真心建议糖友,如果控制不好血糖,就别心存侥幸地碰酒。如果实在要喝,也得吃饱后、控制量、选择低度、有人陪同,别拿命换口感。

除了情绪和饮酒,其他几个加速糖尿病恶化的“隐形杀手”也值得一提。

睡眠紊乱,尤其是“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在中老年糖友中非常常见。打呼噜、憋气、频繁醒来,会导致夜间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结果是血糖不降反升。很多人以为自己只是睡不好,实则已经影响到胰岛功能恢复。

久坐不动,也是个老问题。不是简单说“少运动”,而是整天窝在沙发上、坐办公室、刷手机,导致肌肉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胰岛素抵抗”就像门锁生锈,再多钥匙(胰岛素)也打不开门(细胞),血糖就进不了细胞,滞留在血液中。

乱吃保健品,这也是个越来越普遍的隐患。很多糖友听信偏方,吃所谓降糖丸、降糖茶,里面掺了激素或降糖药成分,短期血糖是下来了,但胰岛功能被压榨得更快,等身体适应后反弹得更猛。

不规律用药,是最常见也最危险的加速因素。有人觉得“今天吃多了,加一片”,有人觉得“血糖低了,停几天”,还有人觉得“血糖正常了,说明不用吃药了”。

降糖药不是退烧药,不是症状没了就能停。它是帮你稳住病情的“地基”,擅自断药,等于拆了结构,血糖会迅速反扑。

有研究指出,血糖波动幅度越大,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率越高。也就是说,不是光看平均血糖,而是看波浪起伏。如果你的血糖像过山车,那无论平均值多漂亮,也是在伤害血管。

说到底,糖尿病的“恶化”,往往不是一天爆发的,而是每天一点点没在意的小失误,像水滴石穿,最后积成灾祸。

我们不是来吓唬你,而是希望你明白:糖尿病不是靠一个指标来管理的,它是一场全方位的生活修炼。

你可以不完美,但一定要有意识。哪怕你今天情绪不稳,明天补救;哪怕你昨天喝了一杯,今天就控制;哪怕你血糖升高了,也别慌乱,找出原因,稳住节奏。

我常对病人说:糖尿病是慢性病,但别让它变成慢性消耗你意志的病。你可以做个有掌控感的管理者,而不是被动承受者。

糖尿病不是单一的“高血糖病”,它是一个代谢系统的整体失衡,情绪、睡眠、饮食、运动、药物,每一块都得摆正位置。

你要做的,不是追求完美,而是避免让那些“看起来不致命的小事”,悄悄变成压垮身体的最后一根稻草

很多人终其一生,都在和血糖较劲,却忘了,真正决定命运的,是我们怎么对待自己的身体和情绪。

别再把“生气”当作常态,也别把“喝点酒没事”当作底气。糖尿病不是用来妥协的,是用来管理的。

文献资料:
[1]王晓琳.糖尿病患者焦虑与血糖控制关系的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21,37(16):1234-1237.
[2]张志强.糖尿病患者饮酒行为对其血糖控制影响的分析[J].实用糖尿病杂志,2020,18(4):215-218.
[3]刘艳.糖尿病患者夜间睡眠质量与血糖波动关系的研究[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2,38(5):402-406.

来源:徐医生谈健康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