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周二晚上七点半,我又站在餐桌旁边,看着7岁女儿糖糖还在慢慢悠悠地吃晚饭。她一边吃一边玩勺子,完全没有要快点的意思。
上周二晚上七点半,我又站在餐桌旁边,看着7岁女儿糖糖还在慢慢悠悠地吃晚饭。她一边吃一边玩勺子,完全没有要快点的意思。
"糖糖,都几点了?吃完饭还要洗澡、写作业呢!"我的声音已经带着明显的催促。
她抬起头,无辜地看着我:"妈妈,我吃得不快嘛。"
"你已经吃了四十分钟了!这样磨蹭下去,作业要写到几点?"我忍不住提高了音量,"能不能快一点?"
她委屈地撅起嘴:"我已经很快了啊,你不要一直催我。"
看着她那副被催急了的样子,我心里特别纠结。每天都是这样的循环:我催她快点,她就更慢;我声音大一点,她就开始哭。但如果我不催,她能把一顿饭吃两个小时。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了,难道除了吼叫就没有其他方法让孩子自觉一点吗?
直到前几天,我在幼儿园接糖糖的时候,听到她们班主任李老师在跟另一个家长聊天。那个家长也在抱怨孩子拖拉,李老师笑着说:"我从来不直接催孩子,但他们总是很配合我。"
我好奇地凑过去询问,李老师神秘地说:"暗示比命令更有效果。孩子其实很聪明,他们不喜欢被控制,但很愿意主动配合。关键是要让他们觉得是自己想要这样做,而不是被大人强迫的。
她还告诉我一个概念,叫做"心理暗示的力量"**。就是说我们不直接告诉孩子要做什么,而是通过一些巧妙的方式,让孩子自己意识到应该怎么做。这样孩子就不会产生逆反心理,反而会很自然地配合。
我当时就想,这个方法听起来很神奇,值得试试看。
那天晚上吃饭时,我没有催糖糖,而是在她旁边自言自语:"哇,妈妈今天吃得好快啊,已经吃完了。"
糖糖抬起头看看我,又看看自己的碗,加快了吃饭的速度。
过了一会儿,我又故意看了看钟:"咦,现在才七点二十分呢,看来今天时间很充足。"
她听到这话,吃得更快了,还主动说:"妈妈,我也快吃完了!"
我心里暗自惊喜,但表面还是很平静:"哦,是吗?那太好了。"
第二天早上起床,我试了另一种暗示方式。我走到她房间,轻声说:"早上的阳光真好啊,小鸟都在窗外唱歌呢。"然后就走开了。
没想到五分钟后,她自己起床了,还跟我说:"妈妈,我听到小鸟在叫我起床呢!"
晚上写作业的时候,我坐在旁边看书,偶尔说一句:"这个安静的环境真适合学习,我都想多看几页书了。"结果她写作业的专注度明显提高了。
最让我惊喜的是洗澡这件事。以前每次让她洗澡都像打仗一样,现在我会说:"洗完澡的小朋友总是香香的,睡觉也特别舒服。"她居然开始主动要求洗澡,还说要做"香香的小公主"。
有一天晚上,糖糖主动跟我说:"妈妈,我发现你最近都不催我了,但是我做事情反而更快了。好奇怪啊,感觉我自己就想要快一点。"
听到她这话,我特别感动。原来孩子不是故意要拖拉,她们只是不喜欢被命令和控制的感觉。当我们用暗示的方式引导时,孩子就会觉得是自己主动选择这样做的,自然就会更配合。
现在我们家的氛围变得特别和谐,我再也不用扯着嗓子催促了,糖糖也没有了之前那种被逼迫的抗拒情绪。有时候朋友问我怎么让孩子这么自觉,我就会分享这个"暗示法"。
原来好的教育不是要控制孩子,而是要引导孩子内心的积极性。当孩子感觉到自己是主动选择做这件事时,那种发自内心的配合比任何命令都要有效果。说到底,尊重孩子的自主性,才是培养好习惯的最佳途径。
来源:七月育儿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