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耳鸣一查竟是脑梗前兆!专家:耳朵出现5个症状,千万别大意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1 13:27 1

摘要: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安安静静地坐着,突然耳朵里响了一声“嗡”,像蚊子钻进脑子里开了个直播。你以为自己太累了,没当回事,结果第二天还响。第三天,左耳也来凑热闹。这不是灵异事件,而是身体在给你发“红色预警”!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安安静静地坐着,突然耳朵里响了一声“嗡”,像蚊子钻进脑子里开了个直播。你以为自己太累了,没当回事,结果第二天还响。第三天,左耳也来凑热闹。这不是灵异事件,而是身体在给你发“红色预警”!

很多人一听耳鸣就觉得是上火、没休息好,最多喝点凉茶、睡个好觉就算解决了。可你不知道,这“嗡嗡”声背后,可能藏着一个大问题,甚至是脑梗的前兆

别觉得耳朵是个默默无闻的器官,它不仅能听八卦,还能提前“打报告”。有研究发现,耳鸣、耳闷、听力下降等耳部异常症状,在一些人身上的确和脑血管问题有关,尤其是中老年人。

不少人以为脑梗就是突然倒地、口歪眼斜,其实脑梗也有“彩排期”。这个时候症状很轻,甚至只是耳朵出点小状况。你要是没注意,等到正式“演出”,可就来不及了。

说到底,耳朵和大脑是亲戚,中间隔着的不过是一段血管。只要血管一堵,耳朵立马“罢工”。就像马路堵车,最先受影响的是前排司机,耳朵就是那个倒霉前排司机。

那耳朵出什么事要当心?耳鸣自然是最常见的。有的人说像电流声,有的人说像风吹麦浪,不管是啥声音,只要没外部音源,那就不是正常现象。尤其是持续时间超过三天的耳鸣,一定要警惕。

还有一种叫耳闷感的,也很容易被忽视。你会觉得耳朵像被捂住了一样,有点像飞机起飞时耳压变化的那种感觉。但问题是,你又没坐飞机,这说明可能是耳内血流出现了问题。

第三种是听力突然下降。原本听得见的声音突然变小,或者别人说话你总觉得像在隔墙说话。这种情况要特别注意,尤其是单侧耳朵出现这种现象,很可能是血管堵塞导致的。

第四是耳朵痛。很多人以为耳朵痛就是发炎,但如果没有其他炎症的症状,比如发热、红肿,那就要考虑是不是神经或血管问题,特别是反复出现的耳痛。

第五种症状叫耳内搏动感,就是你能明显感觉到耳朵里在跳,有点像听到自己的心跳在耳里响。这其实是血流不畅的表现,血液流动不顺畅,才会产生这种奇怪的“节奏感”。

很多人觉得这些症状“没大事”,撑一撑就过去了。问题是,撑得过去的是身体,撑不过去的是命。等你真脑梗了,抢救室都来不及进。

耳鸣和神经系统的关系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么简单。耳朵的听觉神经和大脑紧密相连,任何脑部的血流异常,可能第一时间就通过耳部表现出来。

耳鸣也不全是脑梗引起的,高血压、糖尿病、颈椎病、过度疲劳都可能导致耳鸣。但问题在于,很多人身上不止一个问题,一旦叠加,就可能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比如高血压患者,本身血管就容易硬化,如果再出现耳鸣,就要高度警惕是不是脑供血不足了。再比如长期颈椎不适的人,一旦耳鸣、头晕同时出现,那背后可能是椎动脉受压,也会影响大脑供血。

还有些人特别爱掏耳朵,一天三次,掏得比洗脸还勤。耳鸣一来就觉得是耳屎堵住了,非得掏到地老天荒才安心。结果越掏越响,耳膜都快掏破了。其实耳鸣和耳屎关系不大,掏得太勤反而容易刺激神经,加重耳鸣。

还有一类人喜欢戴耳机听音乐,一开就是一整天。声音一高,耳朵“罢工”的速度就加快。你以为是自己耳朵“娇气”,其实是你在拿耳朵当音响虐。

耳鸣的真正机制其实现在医学界也没完全搞清楚,但多数认为和内耳的微循环障碍听觉神经的异常兴奋有关。而这些机制,恰好和脑梗的机制有相似之处。

再说个冷门知识:很多脑梗患者在发病前一两周,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耳部症状。有的只是轻微耳鸣,有的甚至出现了短暂听力丧失。这些症状都像是身体给出的“预告片”。

为什么耳朵会“抢先爆料”?因为脑供血不足时,最先受影响的是听觉中枢和内耳的供血。就像停电时,最先暗下来的,往往是角落里的小灯泡,不显眼但敏感。

老年人尤其要小心,因为他们的血管弹性下降,容易形成斑块。斑块一脱落,血管一堵,脑梗就上门了。而耳朵作为“前哨兵”,一旦察觉不对,立刻报警。

早发现、早检查、早干预永远是对抗脑梗的核心。别等到身体“蓝屏”了再去抢修,那时候就不是换个零件那么简单了,可能整个系统都得重启。

提醒一句,不是所有耳鸣都是脑梗,但所有耳鸣都值得认真对待。尤其是伴随头晕、手麻、视力模糊、说话含糊的耳鸣,更要引起高度注意。

社会上很多人误以为脑梗发作就是“突然倒地”,其实更多的是慢慢发展,悄无声息。耳鸣就是这场“静悄悄的风暴”的前奏。

有些民间说法,说什么“耳鸣是有人在想你”,听起来浪漫,但医学上只想告诉你:耳鸣是身体在要命,别浪费时间猜谁想你,先去查查身体才是真的。

耳朵的健康问题常常被低估。大家总觉得眼睛重要、心脏重要,耳朵就像个“边缘器官”,听不清就大声点说好了。但很多疾病,最先“打前站”的,就是耳朵。

别小看每天那一点点耳鸣、耳闷、耳跳,它们可能是身体最不愿意大声说出的“求救信号”。你听见了,却没当回事,那就是错过了用最低成本换最高健康的机会。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减少耳鸣、预防脑梗的关键。不熬夜、不抽烟、少喝酒、控制血压、定期体检,这些老生常谈的建议,看似简单,却是最有效的“护耳秘籍”。

耳朵不是用来当报警器的,但它偏偏承担了这个任务。你听不听它的“警告”,决定了你未来能不能继续听到世界的声音。

最后提醒一句,当你耳朵莫名其妙开始“嗡嗡响”,别只想着休息几天就能好。耳朵出问题,查的不是耳朵,是整条“神经高速路”有没有堵车。

如果你看到这儿,不妨点个赞、留个言、转发一下。让更多人知道,耳朵的5个小异常,可能就是大脑“求助”的开场白。关注健康,从听清身体的声音开始。

[1]李晓梅,张丽.耳鸣的临床表现与诊断分析[J].实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23,37(05):728-730.
[2]王建军,刘颖.脑梗死患者早期预警症状研究[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24,50(02):112-115.
[3]冯志远,高玉.中老年人耳鸣与脑血管疾病关系探讨[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3,42(09):988-991.

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来源:健康科普天地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