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元626年7月2日,长安城的晨雾还未散尽,太极宫玄武门的青石地砖上,暗红的鲜血仍在缓缓流淌。秦王李世民手握长弓,一脸杀气地站在宫门前,脚下是两具仍然温热的尸身,一具是哥哥李建成,一具是弟弟李元吉。
公元626年7月2日,长安城的晨雾还未散尽,太极宫玄武门的青石地砖上,暗红的鲜血仍在缓缓流淌。秦王李世民手握长弓,一脸杀气地站在宫门前,脚下是两具仍然温热的尸身,一具是哥哥李建成,一具是弟弟李元吉。
手持长刀的大将尉迟恭走过来,恭敬地对李世民说:“王爷,该去见皇上了。”李世民点头应允,收起长弓,与一众将领气势汹汹地直奔内宫。
惨案发生时,唐高祖李渊正在皇宫后苑的湖中划船游玩。尉迟恭身披铠甲,手握长矛,径直来到李渊所在的船上。李渊大惊,问道:“今日作乱的人是谁?爱卿到此做什么?”
尉迟恭答道:“秦王因太子和齐王作乱,起兵诛杀了他们。秦王殿下担心惊动陛下,故派臣担任警卫。”
惊魂未定的李渊问身边陪同的大臣们:“不料今天竟发生这种事,你们说该怎么办?”
中书令萧瑀和侍中陈叔达都表示:起兵反隋期间,秦王李世民功劳最大,威望高,李建成与李元吉功劳不如李世民,一向嫉妒他,还策划除掉他,如今秦王将二人诛杀,陛下应当立秦王为太子,让他掌握国事,就不会再生事端了。
李渊听后,无奈地摇了摇头,长叹一声说:“好!这也是我素来的心愿啊!”
两天后,李渊下诏立李世民为太子,并且“庶政悉委太子处决”。八月,李渊下诏禅位。李世民即皇帝位,尊李渊为太上皇。
要知道,杀李建成和李元吉时,李世民并不知道李渊知情后的态度,更无法预测事后李渊会不会惩治他。如果李渊不乖乖交出皇位,而是以弑杀太子为由,加罪于李世民,那唐朝的历史将会被改写。
李世民发动政变前,难道没想过弑兄之后再弑父吗?把阻碍自己上位的人都干掉,不是更保险?然而,李世民给老爹留了条活路,这是为何呢?
李世民发动政变,针对的是对他构成威胁的李建成和李元吉。李建成作为太子,手握东宫兵马,又与齐王李元吉结成政治联盟,对李世民的秦王府集团形成压制。李渊采取“平衡术”,既重用李世民的军事才能,又维护李建成的储君地位,导致矛盾激化。
“玄武门之变”的核心目标是,李世民取代李建成,成为太子,而不是逼李渊退位。斗争的焦点在李建成,不在李渊。如果连带父皇一起杀掉,将对整个唐朝政权产生剧烈影响。
政变成功后,李世民没有立即威逼李渊禅位,而是等了两个月,这样显得更合情理,远比直接篡位更具舆论优势。
在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中,“忠、孝”是维系统治合法性的基础。如果李世民杀李渊,将面临伦理危机。弑父行为既不忠,又不孝,这样的人怎么有资格当皇帝呢?
初唐时期门阀政治仍占主导地位,关陇集团与山东士族都推崇“孝治天下”,李世民如弑君,必然失去门阀贵族的支持,想必很快就会有人起兵讨伐他。
隋炀帝因乱伦和弑逆的传言,就背负了千载骂名。李世民深知“得位不正”的代价,所以通过《秦王破阵乐》来渲染自己受禅的合法性。
玄武门之变后,李渊的权力被架空。政变两天后,李渊就下诏立李世民为太子,并让他处理军政大事,明摆着交权。李世民通过控制禁军,接管长安防务,实际上掌握了朝廷中枢。
李世民给足了老爹面子。李渊退位后,生活优渥。据《旧唐书》记载,李世民为父亲扩建大明宫,允许其纳妃生子,纵情享乐。这种“软禁式养老”既消除了政治威胁,又维持了表面孝道。
相较于历史上诸多弑君篡位的例子,李世民采取温和的态度对待君父,在政变之后通过禅让实现权力交接,并保留先君的宗法地位,显得非常“仁义”。
李世民这么做,很大程度是受制于唐初的特殊政治生态。李渊是关陇贵族的代表,他活着对稳定地方局势具有重大意义。如若弑父,必将引发关陇集团和山东士族的反对,这是李世民难以承担的政治风险。
李世民不杀李渊,应当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将权力过渡的成本最小化,用孝道来获取统治资本,实现名正言顺的即位。这样的政治智慧,或者说“虚伪”,为后世树立了“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而止于礼法之内”的统治范例。
来源:萌叔话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