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700公里自驾送学全程直播,亲情表达还是流量表演?这场横跨中国的"网红式送学",折射出新媒体时代的情感困境——当镜头成为家庭互动的主角,真实还剩多少?教育的意义不在抵达的仪式,而在于放手的过程。
3700公里直播送学:当亲情表达沦为流量表演?
王营
导读
3700公里自驾送学全程直播,亲情表达还是流量表演?这场横跨中国的"网红式送学",折射出新媒体时代的情感困境——当镜头成为家庭互动的主角,真实还剩多少?教育的意义不在抵达的仪式,而在于放手的过程。
当安徽潘氏夫妇的SUV驶入新疆石河子大学校门时,车上的行车记录仪显示总里程已达3700公里。这场历时6天、横跨8个省份的送学之旅,因全程直播引发网络热议——这究竟是当代家庭亲情表达的升级版,还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流量表演?
一场横跨中国的"网红式送学"
潘键以591分考入石河子大学口腔医学专业,这本是个普通的升学故事。但当父母决定自驾送学并全程直播时,事件性质发生了微妙变化。每天7小时的直播镜头里,既有穿越戈壁的壮美风光,也有母亲为儿子整理行李的特写,更有全家在服务区跳网红舞蹈的片段。
这种将私人送学仪式转化为公共展演的行为,折射出新媒体时代的情感表达困境。直播画面中反复出现的"为爱远征"标签,与评论区"求礼物刷火箭"的提示形成刺眼对比。当潘键刚进校园就被网友认出时,这场送学已经完成了从家庭私密行为到公共消费品的蜕变。
两极分化的舆论场
支持者将此举视为中国式亲情的典范。经济层面,自驾确实比托运更划算;情感层面,6天共处弥补了未来半年的分离;技术层面,直播成了数字时代的家庭相册。有网友感慨:"等我孩子上大学,也要这样记录成长里程碑。"
但质疑声同样尖锐:当父母忙着调整镜头角度时,真实互动还剩多少?校园被认出说明流量早已优先于隐私;物资准备直播中刻意制造的"翻找行李箱"桥段,暴露出明显的表演痕迹。更值得玩味的是,这场直播由父母而非孩子主导,18岁的潘键在镜头前始终保持着得体的微笑,却鲜少主动发言。
从私人仪式到公共展演
对比不同年代的送学方式,演变轨迹清晰可见。20年前是火车站含泪挥别,10年前是机场合影发朋友圈,如今则演变为全程直播的"真人秀"。类似案例近年频现:清华新生父亲扛行李箱爬楼的视频获赞百万,某高校报到区甚至出现专业跟拍摄影师套餐。
这种变化背后是中产阶级的阶层焦虑——通过夸张的教育仪式表演,完成对自身社会地位的确认。当普通送学行为难以引发关注时,"3700公里自驾+全程直播"就成了新的社交货币。石河子大学作为211院校的身份,更为这场表演增添了"寒门贵子"的叙事张力。
传播学者眼中的"晒幸福"饥渴
中国传媒大学研究显示,此类行为包含三重心理动因:60后父母通过盛大仪式补偿自己当年的升学遗憾;在攀比成风的家长群里,夸张送学成为争夺话语权的手段;Z世代子女既厌恶过度曝光,又依赖点赞数确认自我价值。
数据显示,开学季#送学#话题视频播放量同比激增320%,其中近半数由父母账号发布。潘氏夫妇的直播账号在6天内涨粉2.3万,某品牌甚至联系他们洽谈车载用品推广。当亲情成为流量密码,送学路上的服务区停靠都开始考虑"哪个背景更适合直播"。
寻找情感表达的黄金分割点
这场3700公里的旅程犹如当代亲子关系的隐喻。我们不必全盘否定直播送学的价值,但需要警惕"感动自己"的表演型付出。理想的平衡点或许是:直播时长不超过真实互动的1/3,让孩子而非父母成为内容主导者,在记录时永远先考虑家庭隐私而非流量数据。
当潘键在宿舍整理母亲塞的三大包牛肉干时,镜头外的安静相处,可能比所有精心设计的直播瞬间都更接近亲情的本质。教育的终极意义不在于抵达的仪式,而在于放手的过程——这个道理,或许比3700公里更长。
来源:王营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