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美之间刚刚发生的一件大事儿,行程结束,中方代表团已经离开美国,临走前特朗普送出11个字,表态不一般,与之对应的,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则说了句实话。
中美之间刚刚发生的一件大事儿,行程结束,中方代表团已经离开美国,临走前特朗普送出11个字,表态不一般,与之对应的,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则说了句实话。
那么,这次特朗普的表态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信息?沙利文又说了什么?这背后又反映出美国怎样的内部状况呢?
这事儿还得从8月27日到29日这三天说起。咱们中方代表团是在华盛顿,和美国财政部、商务部这些部门的官员进行了新一轮的接触和会谈。
中方这边儿呢,一贯强调的都是得相互尊重,各走各的路,在合作里寻找共赢,坚决反对单方面的霸凌行为,希望通过好好的谈判来管好分歧,让两国关系能往好的方向发展。
三天谈下来,具体达成了啥惊天动地的协议,外界还不太清楚,但至少啊,双方都坐在了一块儿,释放了愿意沟通的信号,这本身就不容易。
可就在访问的最后一天,事情起了点儿波澜。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突然裁定,说特朗普政府之前搞的大部分关税措施,因为没有拿到国会的授权,属于越权行为!
这事儿可是美国三权分立里头,司法对行政的一种制衡。不过呢,判决得到10月14日才正式生效,这也就意味着,留给特朗普上诉、反应的时间还充裕得很。
果然,特朗普立马就反击了。他态度强硬地强调“所有关税还继续有效”,还指责法院这是有党派偏向,更是在社交媒体上重复了那11个字——“美国一定会获得最后胜利”。这话一发出来,很快就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
特朗普这话,表面上看,是给自己支持者们打气加油,告诉他们自己不会退缩,态度硬着呢。但咱们仔细品品,“最后胜利”这几个字,其实挺有意思的。
这似乎说明在他自己看来,现在还没赢呢,情况复杂,而且不好控制。他把胜利放在了将来,既是给支持者画了个饼,让他们保持信心,某种程度上也等于默认了眼下这状况并不那么理想。其实啊,贸易战这事儿,真没赢家。
加征关税,不光打击别人,也坑了自己人。美国的农产品之前就遇到过卖不出去的难题,大豆堆着没人要,农民利益受损,这些最终都会反馈到支持率上。美国的企业和商界大佬们,其实早就着急上火了,好多人担心再这么折腾下去,损失只会更大。
有人甚至觉得法院这判决和美国国内政治有关联,表面上限制了总统权力,实际上给特朗普留了操作空间,让他能上诉,还能借这个机会塑造自己对抗司法、对抗外部压力的形象,没准儿还能在国内政治里捞点分,把问题甩锅给“制度不公”,而不是承认自己的政策可能有问题。这也看出美国国内的政治斗争有多复杂。
就在特朗普高喊“胜利”的同时,另一位关键人物——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却说了番大实话。他在一个播客节目里直接指出,特朗普加征关税的做法,正在损害美国的信誉,甚至可能把像印度这样的国家推向中国这边。
他挺坦诚地承认,美国花了好多年时间,好不容易拉着盟友一起对中国施压,可现在局面有点反过来了,盟友们反而在琢磨怎么“避开美国的风险”。沙利文还说,现在不少国家都觉得美国像个“不靠谱的破坏者”,而中国倒成了“懂事的成年人”。
这两番话放在一块儿比,差别真是太明显了。一个还在喊着要硬碰硬,强调最后能赢;另一个则相对直白地承认现实,提醒美国正在失去盟友的信任和自己的信誉。
谁更多是在讲政治口号,谁更多是在摆事实,一看就明白。特朗普的口号或许能稳住一部分选民的基本盘,但恐怕很难改变经济上的实际情况。沙利文的担心,其实反映了美国内部一些相对理性的人对未来的忧虑。
中方离开美国前也再次表明了态度:那就是相互尊重,合作共赢,推动关系健康稳定发展。这其实也是给美国的一个忠告:施压换不来真正的让步,单方面搞政策也换不来真诚的合作。如果美国还接着走关税战的老路,只会让局面更僵,自己的损失也可能更大。
咱们中国早就展现了愿意沟通的态度,这次派代表去美国就是证明。美国的商界心里其实门儿清,中国市场这么大,潜力这么足,要是失去了,那损失可真不好补回来。
所以你看,美国商会的代表也积极参加了会谈,他们往往比政治家更懂市场的实际运行规律。但美国的问题在于,其国内政治常常和选举紧密捆绑。特朗普需要向他的支持者证明自己很强硬,哪怕这种强硬在某些时候可能最终会伤害到美国自身的利益。
总而言之,这次谈判虽然可能没有取得什么特别明显的突破性成果,但中方的立场和态度清晰地传递出去了。特朗普的“最后胜利”更像是一句政治口号,难以改变现实困境。
沙利文的批评,则点出了美国正面临的深层问题:盟友的不信任感在增加,战略布局可能被打乱。对中国来说,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合作共赢,就是最好的回应。
历史和实践多次证明,贸易战没有赢家,单方面搞事情、挥舞大棒,只会让自己更加被动。未来的路怎么走,主动权相信会越来越多地掌握在顺应时代潮流、坚持开放合作的一方手中。对此你们是怎么看的呢?
来源:圈聊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