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柱国将军在神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之十三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1 13:04 1

摘要:1939年1月,一支东北军的骑兵部队入驻神木休整补充,隶属傅作义、邓宝珊部,为骑兵第二军(以下简称骑二军),军长就是抗日战功卓著、赫赫有名的国民党陆军中将何柱国。

何柱国

1939年1月,一支东北军的骑兵部队入驻神木休整补充,隶属傅作义、邓宝珊部,为骑兵第二军(以下简称骑二军),军长就是抗日战功卓著、赫赫有名的国民党陆军中将何柱国。

何柱国,广西容县人,1897年出生,7岁入何公祠启蒙,读完《四书》,先后考入黄埔陆军小学第五期、湖北陆军第二预备学校、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留学后,由保定陆军军官学校骑兵战术教官,逐步晋升至骑兵军军长。他曾率部参加山海关抗战、长城抗战,也曾奉蒋介石之命,参加西北“围剿”中国工农红军。

骑兵第二军

“西安事变”爆发后,何柱国积极支持张学良、杨虎成将军,拥护中国共产党关于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正确主张,历任任西安行营副主任、国民党57军军长等职。

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何柱国率部会同八路军在华北坚持抗日,转战晋西北山区数千里,经过大小正规战、游击战数百次,重挫日寇,但由于人员、马匹、械弹损失过半,国民党统帅部得知后,复电在神木休整待命。

神木县旧城

神木县(今神木市)地处黄河岸边,位于陕西、山西、内蒙三省之交,在全面抗日战争时期,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当时的神木县,过往、暂住、集结的国民党部队较多,有东北挺进军(马占山)、蒙骑独立旅(白海峰),还有22军256旅(左协中)等。

陕北土地贫瘠,旱灾、疫病、战乱频繁,群众生活原本困难,地方补给供应驻军成为大事。但骑二军初到神木,共产党的边区政府筹集粮秣,驼运到栏杆堡,然后由军部派人对接,充分体现了国共两党的合作精神。

自古以来,中国的大部分军队纪律松懈,欺压百姓,作风恶劣,俗话说“无不扰民之兵”,何柱国深以为戒,治军严格、特别是在抗日战场上亲眼看到八路军严明的军纪,爱民的真情,深受影响。入驻神本后,他立即向全军明确了当前的首要任务就是保境安民,必须遵守军纪,严禁扰民。

由于处于战争时期,军队的地位突出,而且驻军成分又非常复杂,光由地方上维持社会治安力不从心。为了给神木的人民营造较好的社会环境,由何柱国牵头联合左协中、神木县政府,成立了“党政军联合办事处”,整饬军纪,防谍防空,解决民间纠纷,维护市容市貌,一时秩序井然,生活安定,但有人居然顶风作案。

在神木县高家堡镇,骑二军第六师的一个军官与当地的一个有夫之妇勾结,竟然枪杀了她的丈夫,震动全县,影响恶劣。死者的母亲前来告状,何柱国立即命令军法处进行了详细调查。当确认情况属实后,迅速逮捕了那个军官,按军法治罪。但也有与他在战场上出生入死多年的部分下级军官苦苦说情,甚至还提出要集资赎命,但他决心铁定,必须杀人偿命。在军民参加的宣判大会上,他联系日寇对我同胞极其凶残的行径,怒不可遏地大声吼道:

“自从抗战以来,日寇兵锋所至,对我同胞大肆奸淫掠杀,无恶不作,灭绝人性!尤以日寇侵占我南京后,在城内发动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据报导‘南京市内发生强奸妇女的事件有二万多起’。这种残暴的兽行,为世界主张正义的人士所不容。而我们在后方竟发生这种淫人之妇、杀人之夫的事情,不杀何以治军!不杀何以对得住神木父老!军法如山,凡扰民者,一律严惩不贷!”

话音刚落,“砰”的一声枪响,那个军官应声倒地,魂归西天!从此,骑二军在神木休整期间,再也没有军人胆敢以身试法,骚扰群众,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赞扬。

神木中学原址(现第一中学)

神木在清末以前主要靠分散的私塾支撑教育,始终处于落后状况。民国时期,小学教育逐步发展为主流,教育事业明显改进,但直至1938年底还没有一所中学,当地小学毕业的学生如果深造,还要到榆林、绥德、太原等地。这对于大多数贫困人家的子弟来说,只能是梦想,严重地阻碍了人才的培养。长期以来,尽管神木社会各界呼声强烈,但因当地政府苦于没有经费,难以付诸实施。

骑二军入驻神木后,何柱国先住在北关外的黄庄村,后迁至县城张君彦住宅的前院余房。张君彦时任神木县教育局长,在闲聊时向何柱国谈起了神木的教育情况:

“神木地处陕北边隅,文化教育落后,当地只有几个大学生,全县没有中学,深感学生赴外地求学之苦,早就有建立一所县立中学之议,只因经费拮据,迄今未能实现。不知军长能否资助?”

何柱国从自身经历,到国家遭遇,早前就深刻体会到教育事业的重要性。当他得知神木的教育现状后,没有犹豫,欣然答应,当即拨款二千元,还派员协助具体筹办;再加上神木县北部女士武德卿以及边商吕万有资助,共计3000元。不久,一所以东山关帝庙为校址、以王季明为校长的三年制初级中学创建。当时条件极差,桌凳由土石砌垒。从神木、佳县、府谷招来学生六、七十人,教师自编教材,课本学生手抄。何柱国参加开学典礼时,看到只有二、三个教师,感到师资严重缺乏,立马决定派出骑二军军部处长级别、具有大学程度的张宏经、董天华、胡苹秋、沈芥青等军人到校兼课,教学气氛迅速活跃起来。

同年6月,全国抗日救国会领袖、著名七君子之一的李公朴来到神木县,陪同的是西安事变后期与何柱国遭遇厄运的南汉宸,他喜出望外,非常高兴。

李公朴

李公朴,1902年出生,江苏淮安人。参加“五卅”运动、北伐军。“九一八”事变后,从事抗日救亡运动和群众文化教育工作,历任上海各界救国联合会、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执行委员。同年11月,李公朴等七人在上海被捕,轰动全国,出狱后继续从事抗日救亡活动。武汉沦陷后,到延安参观访问,受到毛主席的热烈欢迎。他组织了抗战建国教学团,力争将抗战教育和发动群众相结合。此次,前往晋察冀边区,途径神木。在神木中学召开的欢迎大会上,李公朴说:

“何将军是抗日的先锋,他创建神木中学是适时的……。我们也是要把学校送上门来,既当先生,又当学生;必须先当好学生,然后才能当好先生。”

李公朴说:“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这正是我们第一课的教材……。我们的课堂就是战场,战场就是课堂……。求得在抗战中兴办教育,求得传播更多的教育种子,来打败日本侵略者,获得最后的胜利!”

在日寇飞机轰炸神木县城时期,神木中学校址多次迁移,直至1942年才搬回县城;1943年,陕西省教育厅派员视察后将经费列入地方预算,改名为神木县立初级中学;1947年县城解放时停办,1952年恢复,称神本中学,步入又快又好的发展时期,形成了良好的教育传统,积淀了珍贵的教育资源,打造了亮丽的品牌形象,为国家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优秀人才。

“云惠渠”起水段

道光版《神木县志》记载:“县境之内,浩浩者川,鲜水利之可兴。”尽管水资源如此丰富,但神木县在利用上微不足道,长期停留在原始阶段。清朝乾隆54年(1789)轮链式脚踏铁质水车(提水机具)在北部问世,成为全县水利事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但却受到封建制度的严重制约,直到清朝道光年间,水地还很少。民国19年(1930)11月的调查显示:全县渠道六条,灌溉面积只有3282亩。

神木县城位于窟野河东岸,建立500多年来,一直是全县经济、文化、政治中心,但却有水无利,甚至因河致害。每逢雨季,山洪频发,居民受灾,求神保佑,演绎出了“九龙治水”的神话故事,流传至今。

当何柱国与群众、特别是县城居民,每每谈起神木的收成年景、农田水利时,他们大都异口同声地说:

“神木天气十年九旱,我们靠天吃饭好多年了。如能在城川修一条像样的水渠,那该多好啊!”

从1935年秋季移驻西北,何柱国曾经率部先后在陕西黄陵、甘肃西峰、平凉、固原等地驻防,深感水资源利用的严重不足以及在西北高原兴修水利的紧迫性、重要性、艰巨性。因而对神木群众提出的修渠之事,表达的盼水之情,非常理解,便毫不犹豫地答应资助三千元修渠。神木古称云州,城川相应叫云川,故准备修建的水渠被命名为“云惠渠”。名称确定了,但修建起来很不容易了。

早在清代同治年间,神木县署(政府)、榆林府就认识到修建该渠的重要性。从此开始,直至民国初年,先后4次兴师动众修建,但都以失败告终。第五次修建能否成功?耳闻前人修渠的叹息,面对全县群众的期望的眼神,何柱国深感肩头压力的沉重,也深知战争年代军费的紧张,光靠骑二军的财力,实难支撑。于是,他还大声疾呼倡导全县著名的富商大贾进行集资,予以协助。通过遴选,确定了德高望重的负责人员;争取到陕西省政府的拨付专款,还先后委派水利专员陆柏心、水利工程师胡谦印、田树南等前来勘察、设计、指导,拟定了工程计划:在县城以北20里的泥河村起水,水渠全长33公里,引水量为1.5米/秒,渠首闸高10.50米,孔宽2.50米,拦河坝高2.60米,长475米,防洪堤高12米,长620米。随后,购置石料、木料,准备开工。

“愿引一渠水,灌溉万家田”,修建“云惠渠”是神木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巨大工程,也是何柱国造福地方、热爱国家的实际行动。县城不少居民经常看到他处理军务之余的时间,都用在施工现场,逐段认真检查进度和质量。但是,1940年春季,正当工程紧张进行之际,骑二军被调防河南。何柱国虽然离开了神木,但却感到欣慰:神木人民多少年来梦寐以求的修渠工程总是上马了,当局会继续干下去。可是,不久就从神木传来出乎意料的消息:陕西省政府突然停止资助修渠,地方人力财力难支,“云惠渠”工程半途而废!他听闻后心里格外难受!好在全国解放后,神木人民终于迎来了春天,修建“云惠渠”之事,党和政府高度重视。1951年,神木“云惠渠”工程第六次上马,1953年6月3日峻工,交付使用。干渠自泥河村起,至单家滩止,全长13.5公里,沿线大面积滩地变成了水田。1953年4月至1957年春季,又修成了全长20公里、四跨窟野河的“云惠渠”下段干渠。后经历年续建、补修,实现灌地15200亩,超过了神木五千年历史上修渠的总和。

听闻神木的“云惠渠”终于修成了,听说当年的胡谦印工程师参加了修建,还听说上段采用的就是当年拟定的方案,何柱国显得非常高兴,激动地大声说:“我个人不能实现的心愿,共产党给完成了!真是造福人民,功德无量啊!”

浩然亭

二郎山,位于神木县城西边,面对九龙山,下临窟野河,山势嶙峋,庙宇错落,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融会贯通、相得益彰,逐步形成丰富的二郎山文化。每年农历4月初8、6月22的庙会尤甚,游客众多,经久不衰。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王光军、李现荣、李凤梧、朱天禄、杨绍震、马德元、李镇先、于玉顺等神木的热血人士,义愤填膺,认为正值国难当头时期,急需展示神木人民崇高的民族精神、博大的爱国情怀、与日寇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在倡导、发动、组织社会各界市民募捐建亭的同时,还争取到军界、文化界的支持。当抗战爆发两周年纪念之际,也是亭子建成之时。亭子镶嵌在接近山头的石崖上,向北凿壁引洞形成。虽然规模不大,但一面当顶,三面直立,形成坚强之势,彰显威严之风,气势不俗,魅力不小。

神木县各界人士在亭前集会,慷慨激昂发表演讲,控诉日寇罪行,抒发报国壮志,表达抗战决心!随后,群情激奋,意犹未尽,纷纷写诗作文。何柱国应大家要求,为该亭题额。

他伫立山头,南观滔滔流去的窟野河,北望巍然屹立的杨家城遗址,追忆与日寇血战晋西北的日日夜夜,遥想还在前线与日寇浴血奋战的将士,愤于汪精卫等人投敌叛国的行径,心潮好像眼下沸腾的窟野河,大笔挥舞,苍劲有力的四个大字“天地正气”立出,举座惊叹,掌声骤响!

随后,在热烈的气氛中,大家争先恐后为浩然亭题诗作联。神木中学教师张祉繁作诗一一

抗战烽火年两周,

金戈铁马殄同仇。

从戎仗剑上前线,

一剑一过鬼子头。

书生不是好残杀,

不杀倭奴誓不休。

待到抗战胜利日,

浩然亭上把笔投。

国民党22军256旅旅长左协中作诗一一

绝壁千仞,

下临一水。

双峰高耸,

遥对九龙。

正气磅礴留千古,

热心慈善济兆民。

国民党22军515团团长罗德新作诗一一

为国宜忠,

御侮同情,

外攘夷狄,

内和兄第,

国魂犹在,

浩气天成。

骑二军军部秘书赵永修作诗一一

切勿操戈同室,

骨肉情伤,

内争外变,

祸起萧墙,

浩然正气,

固赖以强。

笔端涌情,纸上表意,诗联虽然比较粗犷,但大都发自肺腑,表达了此时此刻的真情实感。

抗战胜利后,何柱国任东北行辕参谋长,因双目突然失明没去就职。1948年5月退为预备役,在杭州长期养病,拒绝去台湾。

新中国成立时,他致电毛泽东、周恩来表示热烈祝贺。他先后任全国政协第五、六届委员、常务委员、民革中央委员、常务委员等职。1985年9月3日在北京病逝,终年88岁,全国政协举行了遗体告别仪式。

神木长城台墩之一

来源:任山鸣Rsm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