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思想的浩瀚星空中,克里希那穆提无疑是一颗极为耀眼的星辰。他是 20 世纪著名的印度哲学家 、作家、演说家和思想传播者,被誉为 “20 世纪最纯净的心灵”,其思想犹如一股清泉,滋润着无数在精神困境中徘徊的心灵。
在思想的浩瀚星空中,克里希那穆提无疑是一颗极为耀眼的星辰。他是 20 世纪著名的印度哲学家 、作家、演说家和思想传播者,被誉为 “20 世纪最纯净的心灵”,其思想犹如一股清泉,滋润着无数在精神困境中徘徊的心灵。
克里希那穆提一生走访全球 70 多个国家,演讲超过 80 次,他的言论和著作被翻译成 50 多种语言,广泛传播于世界各地。他的追随者众多,在欧美、印度及澳洲等地都设有克里希那穆提基金会和学校,致力于推广他的慈悲与当世解脱的理念。他的著作,如《第一与最后的自由》《唯一的革命》《克里希那穆提的笔记》等,皆是其思想的结晶,引导着人们探索心灵的奥秘,追求真理与自由。
在他的思想体系中,“纯然的观察” 占据着核心的位置,宛如一座灯塔,为我们照亮了通往心灵自由与觉醒的道路。在《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里,他不断强调,每个人都需要一场心理革命,而这种革命无法通过任何外部实体来实现,只能依靠我们自身对内心世界的深刻洞察与变革。“纯然的观察” 便是这场革命的关键钥匙,它能帮助我们打破思维的枷锁,摆脱经验与偏见的束缚,让我们以全新的视角去审视世界和自我。
身处现代社会的我们,仿佛置身于一个高速运转的机器之中,忙碌、焦虑、迷茫成为了生活的常态。我们被各种信息、观念、欲望所裹挟,内心充满了矛盾与冲突。我们总是习惯性地用过去的经验去判断当下,用固有的思维模式去理解世界,却未曾意识到,这样的方式或许正在阻碍我们触及生活的本质。而克里希那穆提的 “纯然的观察” 思想,恰如一场及时雨,为我们带来了新的启示。它提醒着我们,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里,还有一种更为纯粹、直接的方式去感知生命,去领悟存在的意义。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深入探寻 “纯然的观察” 这一深邃而又迷人的思想领域。
当我们漫步在山间,映入眼帘的是层峦叠嶂的山峰、潺潺流淌的溪流、郁郁葱葱的树木以及漫山遍野不知名的小花。在这美妙的时刻,倘若我们能摒弃心中对景色优劣的评判,不去比较哪座山峰更为雄伟,哪条溪流更为清澈,只是纯粹地去感受这一切,让每一抹色彩、每一丝声音、每一缕气息都自然地融入我们的感知,这便是无选择的觉察。
又如同我们在与他人交流时,放下对对方身份、地位、外貌的先入为主的看法,不预设话题的好坏,只是全身心地聆听对方的话语,感受他们的情绪,理解他们的想法,这也是无选择觉察的体现。克里希那穆提曾说:“观察一棵树时,你不是作为观察者在看树,而是树和你之间没有任何分隔。这就是纯粹观察的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我们超越了自我的局限,不再以个人的偏好和目的去筛选信息,而是如实地接纳当下的一切,无论是内心的感受,还是外在世界的呈现,都能以一种平等、包容的态度去感知,从而开启了与世界深度连接的大门。 这种觉察,就像是一面纯净的镜子,如实映照出万物的本然面貌,没有丝毫的扭曲与偏差。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被思维和语言所束缚。当我们看到一个苹果,脑海中会立刻浮现出 “苹果” 这个概念,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信息,如它的味道、营养价值、价格等等。然而,这些概念和信息就像是一层又一层的滤镜,遮挡住了我们对苹果本身的直接体验。我们不再去感受它那光滑的表皮、独特的纹理、清新的果香,而是通过思维和语言构建出的认知框架去理解它。
就如同克里希那穆提所说:“只有当你不再通过思维的屏幕去观察时,才能看到事物的全貌。” 当我们试图用语言去描述一种深刻的情感时,往往会发现语言的苍白无力。无论是快乐、悲伤还是爱,一旦用语言表达出来,就失去了其原本的鲜活与丰富。真正的观察,是超越这些思维和语言的束缚,直接去触摸事物的本质。
想象一下,当我们站在海边,望着那无垠的大海,海浪拍打着沙滩,海风拂面而来。此时,倘若我们能放下脑海中关于大海的所有知识和概念,不去想它的深度、面积、海洋生态,只是纯粹地感受那浩瀚的蓝色、澎湃的波涛、咸咸的海风,我们或许就能更接近大海的本质,感受到它那无尽的力量与神秘。这种超越思维与语言的观察,让我们摆脱了知识和经验的限制,以一颗纯真、开放的心去面对世界,从而有可能发现那些被我们忽视已久的真相。
在传统的认知中,我们总是将自己与周围的世界分隔开来,认为自己是独立的观察者,而世界是被观察的对象。然而,克里希那穆提提出了 “观察者即被观察者” 的观点,为我们揭示了一种全新的整体视角。
当我们陷入愤怒的情绪时,通常会将愤怒视为一种外在的、需要被控制或消除的东西,认为 “我” 与愤怒是分离的。但在纯然观察的状态下,我们会发现,愤怒并非是外来的侵略者,而是我们自身的一部分,是我们内心某种需求未被满足的体现。此时,“我” 与愤怒之间的界限消失了,我们不再试图抗拒或逃避愤怒,而是以一种包容和理解的态度去观察它,感受它在身体和心理上的各种反应,从而有可能洞察到愤怒背后隐藏的深层原因,实现对自我的更深层次的认识。
再比如,当我们欣赏一幅美丽的画作时,不再将自己视为站在画作之外的旁观者,而是融入到画作所营造的世界中,与画中的色彩、线条、形象融为一体,去感受画家在创作时的心境与情感。在这种状态下,我们超越了主体与客体的二元对立,体会到自我与世界的统一。就像克里希那穆提所强调的,在真正的观察中,自我(ego)的分离感消融,人与世界融为一体。这种整体的视角,让我们不再孤立地看待自己和世界,而是认识到我们是生命整体的一部分,从而培养出对万物的慈悲与敬畏之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不自觉地对周围的事物和人进行评判。看到一个人穿着奇装异服,我们可能会在心里默默评价他 “太另类”;听到他人发表与自己不同的观点,我们也许会立刻判断对方 “不可理喻”。然而,这种评判就像是给事物贴上了各种标签,使我们无法看到它们的真实面貌。
克里希那穆提强调,纯然的观察是不加评判的。就如同我们欣赏一幅画作,不应一开始就去评判它是美是丑、是好是坏,而是要让自己沉浸在画作的色彩、线条和构图之中,去感受画家想要传达的情感与思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领略到画作的魅力,发现其中隐藏的美。又比如,当我们与他人相处时,如果能放下对对方身份、地位、性格的先入为主的评判,只是单纯地去了解他们的行为和内心世界,我们或许会发现,每个人都有着独特的闪光点和不为人知的故事。不加评判,让事物以其本来面目存在,就像让花朵自由绽放,我们才能闻到它最本真的芬芳。正如克里希那穆提所说:“不带评判的观察,是人类最高级的智慧。” 这种智慧,能让我们摆脱偏见的束缚,以一颗包容和开放的心去接纳世界的多样性,从而开启与万物深度连接的大门。
我们的思维常常会陷入过去的回忆或未来的担忧之中,却忽略了当下这一宝贵的时刻。回忆过去时,我们可能会沉浸在曾经的成功或失败中,无法自拔;担忧未来时,我们又会被各种不确定性所困扰,焦虑不安。然而,克里希那穆提告诉我们,纯然的观察只发生在当下。
想象一下,当我们在海边欣赏日落时,如果我们的脑海中不断浮现出过去的烦恼或者对未来的计划,我们就无法真正感受到那绚烂的晚霞、温暖的海风以及海浪拍打沙滩的美妙声音。我们会错过当下这一独特的体验,无法与自然融为一体。只有当我们将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当下,用心去感受每一个瞬间,我们才能捕捉到生活的美好。比如,当我们品尝美食时,细细品味每一口食物的味道、口感,感受食物在舌尖上舞动的美妙,而不是想着下一道菜是什么或者昨天吃了什么,这就是在当下进行观察。
克里希那穆提认为,时间是人类的心理敌人,因为它让我们远离了当下的真实。只有摆脱时间感的束缚,专注于即时的体验,我们才能触及到生命的本质。就像他说的:“只有当你不再通过思维的屏幕去观察时,才能看到事物的全貌。” 而思维的屏幕,很大程度上就是由过去的记忆和对未来的期待构成的。当我们放下过去和未来,全身心地投入到当下的观察中,我们会发现,每一个瞬间都是崭新的,充满了无限的可能,这便是永恒的当下所蕴含的力量。
在一般的认知中,观察似乎是一种主动的行为,需要我们刻意去努力。然而,克里希那穆提所说的纯然观察,是一种被动中的主动性,是一种自然的状态。当我们处于完全放松的状态,比如在一个宁静的午后,坐在窗边,阳光洒在身上,微风轻轻拂过,我们并没有刻意去观察周围的一切,但我们的感官却异常敏锐,能够清晰地听到鸟儿的歌声、树叶的沙沙声,看到树叶在微风中摇曳的姿态,感受到阳光的温暖和微风的轻柔。这就是一种自然的观察状态,它并非刻意为之,却又无比专注。
这种被动中的主动性,就像是镜子反射光线一样,自然而然,毫不费力。镜子不会主动去选择反射什么,也不会刻意去扭曲所反射的影像,它只是如实映照出面前的一切。同样,在纯然观察中,我们不需要刻意地去寻找什么、发现什么,只需要让自己的心灵保持开放和宁静,事物就会自然地呈现在我们的感知中。当我们面对内心的情绪时,也不需要刻意地去控制或压抑,只是以一种接纳的态度去观察它们的起伏变化,就像静静地看着河流中的水波流淌,不做任何干涉。克里希那穆提说:“观察的深度在于,它本身就是行动。” 这种自然而专注的观察状态,本身就是一种深刻的行动,它能让我们在不费力的情况下,洞察到事物的本质,实现心灵的觉醒。
在我们的日常思维中,常常会陷入二元对立的模式,比如好与坏、对与错、美与丑、我与非我、主体与客体等等。我们总是习惯将事物分为两个对立的方面,然后在它们之间进行选择和判断。然而,克里希那穆提认为,在纯然观察中,这种二元对立会被消解,一切归于统一。
当我们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时,如果我们将它们视为敌人,与它们进行对抗,我们会陷入无尽的痛苦和挣扎之中。但如果我们以纯然观察的视角去看待,就会发现困难和挑战并非是与我们对立的存在,而是我们成长和学习的契机。它们是生活整体的一部分,与我们自身是相互关联的。就像黑夜与白昼,我们不能简单地说黑夜是坏的,白昼是好的,它们只是自然的不同状态,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一天。同样,在人际关系中,我们不应将他人视为与自己对立的个体,而是要认识到我们与他人是相互依存的,共同构成了一个和谐的社会整体。
克里希那穆提提出的 “观察者即被观察者” 观点,深刻地体现了消解二元对立的思想。在真正的观察中,我们不再将自己与观察对象区分开来,而是融为一体。这种统一的境界,让我们超越了狭隘的自我认知,以更广阔的视角去理解世界和生命。当我们放下二元对立的观念,我们会发现,世界并非是由对立的元素组成的战场,而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每一个部分都相互关联、相互依存,共同奏响了生命的美妙乐章。
思维,这一我们习以为常的认知工具,在克里希那穆提看来,却常常成为我们洞察真实的阻碍。思维犹如一位带着陈旧眼镜的观察者,总是透过过去的记忆、经验和时间的滤镜去看待世界,从而不可避免地扭曲了当下的真实。
我们不妨以品尝美食为例,当我们走进一家餐厅,点了一道从未吃过的菜肴。此时,倘若我们的思维立刻开始运作,回忆起以往在其他餐厅品尝类似菜品的经历,将眼前的这道菜与过去的经验进行比较,评判它是否符合自己心中对这道菜的固有标准,那么我们很可能无法真正品味到这道菜独特的风味。我们的注意力被过去的记忆所占据,无法全身心地感受这道菜在舌尖上绽放的滋味,它的口感、香气以及带给我们的独特体验都被思维的滤镜所模糊。
再比如,当我们与他人交往时,常常会根据以往对这个人的印象或者对这类人的普遍认知来判断对方的行为和言语。我们可能会因为某人曾经犯过一次错误,就对他产生偏见,认为他以后也会如此,而忽略了他可能已经发生的改变。又或者,我们会因为听到某人来自某个地区,就根据对该地区的刻板印象去猜测他的性格和行为方式。这种基于过去经验的思维模式,就像一张无形的网,将我们困在狭隘的认知之中,使我们无法看到他人真实的一面,也无法建立起真正深入、真诚的关系。
克里希那穆提指出:“思想是记忆、过去的反应。当思想活动的时候,是这种作为记忆、经历、知识、时机的过去在活动。” 我们的思维总是在过去的轨道上运行,不断地重复着旧有的模式和判断。然而,世界是瞬息万变的,每一个当下都是崭新的,都蕴含着无限的可能性。如果我们始终依赖过去的经验和思维方式去理解和应对当下,就如同刻舟求剑一般,永远无法触及到事物的本质。
那么,如何才能突破思维的局限,触及到事物的真实呢?克里希那穆提告诉我们,纯然观察是一种超越思维的 “无思” 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思维的喧嚣停止了,心灵变得宁静而清澈,就像一面平静的湖水,能够清晰地映照出事物的全貌。
当我们欣赏一幅美丽的画作时,如果我们只是用思维去分析它的构图、色彩、技法,试图从艺术史的角度去评判它的价值,那么我们可能会错过画作所传达的深层情感和精神内涵。相反,当我们放下思维的分析和评判,让自己沉浸在画作所营造的氛围中,用心灵去感受画家在创作时的心境和情感,我们或许就能与画作产生一种深刻的共鸣,领悟到其中的美和意义。此时,我们不再是站在画作之外的旁观者,而是与画作融为一体,成为了艺术体验的一部分。
又如,当我们面对内心的情绪时,通常会用思维去分析它产生的原因,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然而,这种思维的介入往往会使我们与情绪之间产生一种隔阂,无法真正地体验和理解情绪。而在纯然观察中,我们不再对情绪进行分析和评判,只是静静地看着它的起伏变化,感受它在身体和心理上的各种反应。就像看着天空中的云朵,任由它们自由地飘荡,不试图去抓住或改变它们。在这种 “无思” 的观察中,我们会发现情绪的本质并非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可怕,它们只是生命能量的一种流动和表达。当我们不再抗拒和逃避情绪,而是以一种接纳和包容的态度去观察它们时,情绪往往会自然地消散,我们也能从中获得对自我更深层次的认识。
正如克里希那穆提所说:“只有当观察中没有任何语言、符号和记忆时,你才能触及真实。” 在纯然观察中,我们摆脱了思维的束缚,超越了语言和符号的限制,以一种最直接、最纯粹的方式去感知世界和自我。这种无思的洞察,让我们能够突破思维的局限,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实现心灵的觉醒和自由。
我们的日常生活,犹如一幅丰富多彩的画卷,然而,我们却常常在忙碌与匆忙中,忽略了其中的细微之处。克里希那穆提告诉我们,要在日常中保持觉察,这是实践纯然观察的重要途径。
当我们清晨醒来,不要立刻陷入对新一天的计划与担忧之中,而是静静地躺在床上,感受身体与床铺的接触,觉察自己的呼吸,是深沉而平稳,还是急促而浅短。慢慢地活动手指和脚趾,感受血液在身体中流动的感觉,让自己从沉睡中逐渐苏醒,以全新的状态迎接新的一天。
在走路时,不要只是机械地移动脚步,而是用心去感受每一步的节奏。感受脚掌与地面的接触,是柔软的草地、坚硬的石板,还是粗糙的泥土。留意自己的身体姿态,是挺拔的,还是有些佝偻。观察周围的环境,路边的树木、花朵、行人,它们都在诉说着各自的故事。就像克里希那穆提所说:“观察一棵树时,你不是作为观察者在看树,而是树和你之间没有任何分隔。这就是纯粹观察的状态。” 当我们走路时,也可以试着与周围的一切融为一体,感受自己与世界的联系。
在与人交谈时,放下心中的偏见和预设,全身心地专注于对方的话语。不要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是认真倾听对方的想法和感受。观察对方的表情、眼神、语气,从这些细节中去理解他们内心的世界。例如,当朋友向我们倾诉烦恼时,我们不要立刻给出建议或评判,而是静静地陪伴在他们身边,用眼神和肢体语言表达我们的关心和理解。在这种全然的觉察中,我们能够建立起真正深入、真诚的人际关系。
通过在日常中的觉察,我们就像唤醒了沉睡的感知,让自己重新与生活建立起紧密的联系。每一个瞬间都变得鲜活而有意义,我们能够发现那些被我们忽视已久的美好与真相,从而开启心灵觉醒的旅程。
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常常涌动着各种情绪的暗流,这些情绪相互交织,形成了内心的冲突。克里希那穆提认为,观察内心的冲突,是实现纯然观察的关键一步。
当嫉妒的情绪在心中升起时,我们往往会习惯性地压抑它,或者试图为自己的嫉妒寻找合理化的借口。然而,这样做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反而会让嫉妒的情绪在内心深处不断积累,最终爆发出来,给我们带来更大的痛苦。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学会直接注视嫉妒的能量和波动。当嫉妒出现时,不要逃避或抗拒它,而是静静地坐下来,闭上眼睛,将注意力集中在内心的感受上。感受嫉妒在身体中的具体位置,是胸口的紧绷,还是胃部的不适。观察它的强度,是强烈的愤怒,还是淡淡的不满。不要对嫉妒进行评判,只是单纯地去感受它的存在。
就像看着一条河流中的漩涡,我们不去试图阻止漩涡的形成,也不去评判漩涡的好坏,只是静静地观察它的旋转和变化。在观察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嫉妒的情绪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我们的观察而逐渐减弱。我们也会逐渐洞察到嫉妒背后隐藏的深层原因,可能是对自己的不自信,可能是对他人的过度比较,也可能是对某些事物的过度渴望。当我们理解了嫉妒的根源,就能够更好地应对它,从而实现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又如,当我们感到愤怒时,不要立刻被愤怒的情绪所控制,说出或做出让自己后悔的话语和行为。而是停下来,深呼吸几次,观察愤怒在身体中的表现,感受身体的紧张和情绪的冲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愤怒其实是一种信号,它提醒我们内心的某些需求没有得到满足。通过观察愤怒,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观察内心的冲突,就像是在黑暗的洞穴中点亮一盏明灯,让我们能够看清内心的真实状况。只有直面这些情绪的暗流,我们才能化解内心的矛盾,实现心灵的成长与自由。
在我们的生活中,控制欲就像一个无形的枷锁,束缚着我们的心灵,阻碍着我们进行纯然的观察。克里希那穆提强调,观察不需要改变什么,只是 “看”,因为试图改变的行为本身会引入分裂和冲突。
当我们看到一朵盛开的花朵时,我们的第一反应可能是想要把它摘下来,带回家中,让它永远属于自己。然而,这种控制欲的行为,不仅会破坏花朵的自然生长,也会让我们无法真正欣赏到花朵的美丽。如果我们能够放弃控制欲,只是静静地站在花朵旁边,欣赏它的色彩、形态和香气,感受它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的姿态,我们就能与花朵建立起一种更为纯粹的联系,体验到花朵所带来的美好。
在人际关系中,控制欲也常常会导致矛盾和冲突。我们总是试图改变他人,让他们符合我们的期望和要求。比如,我们希望伴侣能够按照我们的方式生活,希望孩子能够听从我们的安排。然而,这种控制欲的行为,往往会让对方感到压抑和束缚,从而引发争吵和冲突。如果我们能够放弃控制欲,尊重他人的选择和个性,只是以一种理解和包容的态度去观察他们的行为和思想,我们就能够建立起更加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
就像克里希那穆提所说:“只有当你不再通过思维的屏幕去观察时,才能看到事物的全貌。” 而控制欲,就是思维屏幕上的一道强烈的光线,它会让我们无法看清事物的真实面貌。当我们放弃控制欲,让观察自然发生时,我们就能够以一种更加平和、开放的心态去面对世界,发现那些被我们忽视的美好与真相。观察不再是一种刻意的行为,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让我们与世界融为一体,感受生命的流动与变化。
在我们的认知中,“观察者” 似乎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主体,与被观察的对象是分离的。然而,克里希那穆提提出,要质疑 “观察者” 的存在,因为在真正的观察中,“我” 消失,只剩下被观察的对象本身。
当我们说 “我在观察愤怒” 时,我们会下意识地将自己与愤怒区分开来,认为 “我” 是一个独立的观察者,而愤怒是被观察的对象。然而,这种分离感会阻碍我们真正理解愤怒的本质。实际上,愤怒并非是与我们无关的外在事物,而是我们自身情绪的一种表达。在真正的观察中,我们要尝试让 “我” 的概念消失,只是专注于愤怒本身。感受愤怒在身体中的涌动,观察它的表现形式,是大声的咆哮,还是内心的压抑。当我们不再将自己视为愤怒的观察者,而是与愤怒融为一体时,我们会发现,愤怒的情绪不再那么可怕,我们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自己内心的需求和矛盾。
再比如,当我们观察自己的思维时,通常会认为有一个 “我” 在思考,而思维是 “我” 的产物。然而,克里希那穆提认为,思维是一种自然的流动,并没有一个独立的 “我” 在操控它。当我们质疑 “观察者” 的存在时,我们就能够更加客观地观察自己的思维,发现思维中的惯性模式和偏见。我们不再被思维所左右,而是能够以一种超越思维的视角去审视它,从而实现思维的自由和超越。
质疑 “观察者” 的存在,就像是打破了一面无形的镜子,让我们不再被自我的幻象所迷惑。我们不再局限于狭隘的自我认知,而是能够以一种更加广阔、包容的视角去观察世界和自我。在这种消融自我界限的观察中,我们与世界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我们能够感受到生命的整体性和统一性,从而实现心灵的彻底自由与觉醒。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思维就像一个喋喋不休的旁白者,总是习惯性地介入我们的观察,使我们难以触及事物的本真。当我们看到一个人在公众场合大声喧哗时,思维会立刻开始运转,给这个人贴上 “没素质”“不礼貌” 的标签,然后在脑海中搜索类似的经历和相关的评价,陷入对这个人行为的分析和批判之中。然而,这样的思维介入让我们忽略了这个人行为背后可能存在的原因,也许他正处于极度的焦虑或紧急的状况中,需要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
就如同克里希那穆提所说:“思想是记忆、过去的反应。当思想活动的时候,是这种作为记忆、经历、知识、时机的过去在活动。” 我们的思维总是依赖过去的经验和记忆,对当下的事物进行快速的判断和分类。但这种习惯性的思维模式,就像一层厚厚的迷雾,遮挡了我们对事物真实面目的观察。它使我们无法真正地去感受那个人的情绪,去理解他的行为,而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评判上。
在学习新知识时,我们也常常会受到思维习惯性介入的影响。当我们接触到一个新的理论或观点时,我们的思维会不自觉地将其与我们已有的知识体系进行比较,试图用过去的经验来理解它。比如,当我们学习量子力学时,我们可能会用经典物理学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量子现象,认为粒子应该像宏观物体一样具有确定的位置和速度。然而,量子力学的世界是充满不确定性和奇妙现象的,这种习惯性的思维方式让我们难以真正理解量子力学的本质。我们需要放下过去的思维模式,以一种全新的、开放的心态去观察和学习,才能领略到量子世界的奥秘。
在追求纯然观察的道路上,动机与目的常常成为我们前行的阻碍,将我们引入结果导向的陷阱。我们往往带着某种特定的动机去观察,希望通过观察达成某种预期的结果,如获得内心的平静、实现精神的解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等。然而,这种对结果的执着追求,反而会在我们与观察对象之间制造出新的分裂和冲突。
当我们在进行冥想练习时,如果我们的动机是为了获得内心的平静,那么在冥想的过程中,一旦我们没有立刻感受到平静的状态,就会产生焦虑和沮丧的情绪。我们会不断地评判自己的冥想效果,认为自己做得不够好,从而陷入对结果的过度关注之中。这样一来,我们就无法真正地专注于当下的观察,无法体会到冥想本身的意义。就像克里希那穆提所说:“如果你追求结果,你就不会有自由。” 我们对结果的追求,让我们失去了对当下的纯粹体验,使观察变成了一种功利性的行为。
在解决问题时,我们也常常会陷入动机与目的的陷阱。当我们面临一个难题时,我们急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于是带着强烈的目的去观察问题。我们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期望,对问题进行片面的解读,只关注那些与我们预期结果相关的信息,而忽略了其他可能的因素。比如,当我们在分析一个商业问题时,如果我们的目的是提高销售额,我们可能会只关注市场推广、产品定价等方面,而忽略了产品质量、客户服务等对销售额同样重要的因素。这种结果导向的观察方式,往往会导致我们做出片面的决策,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们需要放下对结果的执着,以一种更加客观、全面的态度去观察问题,才能找到真正有效的解决方案。
恐惧与逃避,如同心灵深处的一道坚固防线,阻碍着我们进行纯然的观察。当我们面对某些令人不安的情绪或残酷的真相时,内心的恐惧会驱使我们选择逃避,不愿去正视它们。这种恐惧和逃避的心理,就像一层厚厚的壳,将我们与真实的世界隔绝开来。
当我们内心涌起愤怒、悲伤、嫉妒等负面情绪时,我们往往会害怕面对这些情绪,担心它们会让我们失去控制,或者暴露我们内心的脆弱。于是,我们会选择逃避,用各种方式来转移注意力,如沉迷于工作、娱乐、社交等,试图将这些情绪压抑下去。然而,这种逃避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反而会让这些情绪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不断积累,变得更加强烈。
克里希那穆提指出:“只有当你面对事实,而不是逃避事实时,你才能获得自由。” 当我们勇敢地面对自己的恐惧和负面情绪,不再逃避时,我们会发现,这些情绪并非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可怕。它们只是我们内心的一种反应,是我们成长和学习的机会。比如,当我们面对嫉妒的情绪时,如果我们能够正视它,观察它在我们身体和心理上的反应,我们可能会发现,嫉妒的背后是我们对自己的不满和对他人的过度比较。通过这种观察,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内心的成长和超越。
时间,这个看似无形却又无处不在的概念,常常干扰着我们的观察,让我们迷失在过去和未来的虚幻之中,无法真正把握当下的真实。我们的思维总是习惯于将当下与过去的记忆、未来的预期紧密相连,从而阻碍了我们对即刻的感知。
当我们回忆过去时,可能会沉浸在曾经的美好或痛苦之中,无法自拔。我们会不断地回味过去的成功,或者为过去的错误而自责,这些回忆就像绳索一样,将我们紧紧束缚在过去的时光里。而当我们展望未来时,又会被各种不确定性所困扰,担忧未来可能发生的困难和挫折,陷入焦虑和恐惧之中。无论是对过去的留恋,还是对未来的担忧,都让我们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当下的观察中。
克里希那穆提说:“时间是人类的心理敌人,因为它让我们远离了当下的真实。” 比如,当我们在欣赏一场音乐会时,如果我们的脑海中不断浮现出过去听过的其他音乐会的场景,或者在思考这场音乐会结束后接下来要做的事情,我们就无法真正地沉浸在音乐之中,感受音乐的美妙旋律和演奏者的情感表达。我们错过了当下这一独特的音乐体验,无法与音乐产生真正的共鸣。只有摆脱时间感的束缚,专注于当下的每一个瞬间,我们才能触及到生活的本质,发现那些被我们忽视已久的美好与真相。
在我们的内心世界中,常常充满了各种矛盾与冲突,就像汹涌澎湃的海浪,不断冲击着我们心灵的海岸。欲望与道德的较量、恐惧与勇气的拉扯,让我们陷入无尽的痛苦与挣扎之中。然而,克里希那穆提告诉我们,纯然观察是终结这些心理冲突的关键。当我们以纯然观察的视角去审视内心的矛盾时,评判的声音逐渐消失,内心的矛盾也会自然止息。
比如,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面临这样的困境:一方面,我们渴望追求物质的享受,购买昂贵的物品,享受奢华的生活;另一方面,我们的道德观念又告诉我们,应该节俭、朴素,关注那些更有意义的事情。这种欲望与道德的冲突,让我们在做决策时感到无比纠结和痛苦。然而,当我们运用纯然观察,不再对这两种想法进行评判,只是静静地观察它们在内心的起伏时,我们会发现,这些冲突并非是不可调和的。我们开始理解自己内心的需求,认识到欲望和道德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可以相互平衡的。我们可以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不违背自己的道德准则,也可以在坚守道德的基础上,合理地满足自己的欲望。
再比如,当我们面对未知的挑战时,内心往往会充满恐惧。我们害怕失败,害怕被嘲笑,害怕承担责任。与此同时,我们内心深处又有着追求成长和突破的勇气。恐惧与勇气的冲突,让我们犹豫不决,不敢迈出前进的步伐。在这种情况下,纯然观察能够帮助我们直面内心的恐惧,不再逃避。我们观察恐惧在身体和心理上的反应,感受它的存在,而不是试图立刻克服它。在观察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恐惧并非是真实存在的实体,它只是我们内心的一种情绪反应。当我们不再与恐惧对抗,而是接纳它时,勇气便会自然地涌现出来。我们会发现,自己其实有足够的力量去面对挑战,恐惧并不能阻挡我们前进的道路。
正如克里希那穆提所说:“只有当你不再通过思维的屏幕去观察时,才能看到事物的全貌。” 当我们放下思维的评判,以纯然观察的方式去面对内心的冲突时,我们能够看到冲突背后的真相,理解自己内心的需求和矛盾,从而实现内心的平静与和谐。这种平静,不是表面上的压抑和妥协,而是一种从内心深处散发出来的安宁,让我们在生活的风浪中,找到一个宁静的港湾,得以栖息和成长。
在克里希那穆提的思想体系中,真正的自由是一种超越思维和经验束缚的状态,是纯然观察所带来的美妙境界。他曾说:“自由是纯然的观察,没有方向,没有对奖惩的恐惧。” 这种自由,并非是随心所欲的放纵,而是心灵的解脱与自在。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各种规则和期望的世界里,这些规则和期望就像一条条绳索,将我们紧紧束缚。我们被教导应该如何思考、如何行动、如何生活,久而久之,我们的思维和行为模式逐渐被固化,失去了自由探索的能力。然而,当我们学会纯然观察,便能够打破这些束缚,以全新的视角去看待世界和自我。
例如,在工作中,我们常常会受到业绩压力和职业发展规划的影响,为了达到他人或自己设定的目标,不断地努力奋斗。我们的思维被局限在如何提高业绩、如何晋升等问题上,忽略了工作本身的意义和乐趣。然而,如果我们能够运用纯然观察,放下对业绩和晋升的执着,只是专注于工作本身,用心去感受每一个任务带来的挑战和成长,我们会发现,工作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个自我实现的过程。我们不再被外界的期望所左右,而是能够根据自己的内心需求和兴趣去选择和行动,从而获得真正的自由。
在人际关系中,我们也常常会受到他人评价和社会规范的束缚。我们担心自己的言行会引起他人的不满或批评,因此总是小心翼翼地行事,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然而,纯然观察能够让我们摆脱这些束缚,勇敢地做自己。我们不再过分在意他人的看法,而是专注于与他人建立真诚的连接,用心去倾听和理解对方。当我们以真实的自己去面对他人时,我们会发现,人际关系变得更加轻松和自然,我们也能够享受到真正的自由和快乐。
真正的自由,就像一只挣脱了牢笼的鸟儿,能够在广阔的天空中自由翱翔。它不受任何外在的限制,只听从内心的指引。通过纯然观察,我们能够超越思维和经验的局限,摆脱外界的束缚,以一种全新的、自由的方式去生活。这种自由,让我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实现自我的价值,感受到生命的无限可能。
纯然观察,宛如一把神奇的钥匙,不仅能为我们开启自由的大门,还能引发智慧与爱的觉醒,让我们对生命产生更为深切的关怀。克里希那穆提曾深刻地指出:“纯然观察是智慧的开端,而智慧的本质是爱。” 这种爱,并非是狭隘的个人情感依赖,而是一种对生命整体的深切关怀,它如同温暖的阳光,照亮了我们内心的每一个角落。
当我们以纯然观察的视角去看待世界时,我们能够放下心中的偏见和预设,以一种客观、全面的方式去认识事物。在这个过程中,智慧便悄然诞生。比如,当我们观察自然界的万物时,我们不再仅仅关注它们的外在形态和用途,而是深入探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生命的奥秘。我们会发现,每一个生命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一个和谐的生态系统。这种对生命的深刻理解,就是智慧的体现。
而智慧的本质 —— 爱,更是让我们对生命充满了敬畏和关怀。当我们看到一朵盛开的花朵时,我们不仅仅是欣赏它的美丽,更是能够感受到它生命的绽放和成长。我们会珍惜这一瞬间的美好,尊重花朵的生命历程。同样,当我们面对他人时,我们不再将他们视为与自己无关的个体,而是能够体会到他们的喜怒哀乐、痛苦与挣扎。我们会以一颗慈悲的心去理解和包容他们,给予他们帮助和支持。这种对他人生命的关怀,就是爱的表达。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有些人可能会与我们产生冲突或矛盾。然而,如果我们能够运用纯然观察,从对方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行为和想法,我们会发现,他们的行为背后往往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也许他们正处于困境之中,需要我们的理解和帮助。当我们以爱去回应他们时,我们不仅能够化解矛盾,还能够建立起更加深厚的人际关系,让彼此的生命都变得更加美好。
纯然观察让我们觉醒了智慧与爱,使我们能够以一种更高的视角去看待生命,对生命的整体产生深切的关怀。这种关怀,让我们的内心充满了温暖和力量,也让我们的生命变得更加充实和有意义。它让我们明白,我们与世间万物都是紧密相连的,我们的每一个行动都可能影响到他人和整个世界。因此,我们应该以爱为指引,用智慧去行动,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克里希那穆提的 “纯然观察” 思想,宛如一场心灵的盛宴,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全新的认知世界。它不是一种遥不可及的高深理论,而是一种切实可行的生活方式,一种能够让我们从内心深处发生转变的力量。
回顾我们的探索之旅,我们了解到纯然观察是一种无选择的觉察,让我们如实拥抱当下的一切;它超越思维与语言,使我们能够触摸到事物的本质;它以整体的视角,消融了自我与世界的界限。其核心特点包括不加评判,让事物展现本真;即时性,让我们活在永恒的当下;被动中的主动性,呈现出自然而专注的状态;消解二元对立,引领我们走向统一的和谐。
我们也认识到思维的局限性常常阻碍我们的观察,而纯然观察则超越了思维,让我们实现无思的洞察。在实践纯然观察的道路上,我们可以在日常中觉察,唤醒沉睡的感知;观察内心的冲突,直面情绪的暗流;放弃控制欲,让观察自然发生;质疑 “观察者” 的存在,消融自我的界限。然而,我们也会遇到思维的介入、动机与目的、恐惧与逃避、时间感的干扰等障碍,但只要我们保持觉察,就能够逐渐突破这些障碍。
当我们真正践行纯然观察时,我们将终结心理冲突,找到内心的宁静港湾;获得真正的自由,超越束缚,在广阔的天空中翱翔;实现智慧与爱的觉醒,对生命产生更为深切的关怀。
克里希那穆提说:“观察的深度在于,它本身就是行动。” 让我们将纯然观察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瞬间,用全新的视角去看待世界,去感受生命的美好与复杂。不要害怕犯错,也不要急于求成,每一次真诚的观察都是一次心灵的成长。愿我们都能踏上这场纯然观察的旅程,在观察中觉醒,在觉醒中找到真正的自我,实现心灵的自由与解脱,让生命绽放出最绚烂的光彩。
来源:人性解码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