钠电破局・智驾跃迁・低空启航:2025 汽车技术革命的三大主战场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26 00:14 1

摘要:比亚迪称,公司致力于超长寿命、超级安全、极低成本的新化学体系开发,打通了钠电的生产工艺,达成了 MWh 级储能系统的落地,为公司钠电的规模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比亚迪:钠离子电池已实现 200Ah 容量、1 万 + 循环性能,安全性优于锂电池

比亚迪的低成本长寿命钠离子电池实现了 200Ah 的电芯容量、10000 + 的循环性能,优于锂电的安全性、功率性、高低温性能等。

比亚迪称,公司致力于超长寿命、超级安全、极低成本的新化学体系开发,打通了钠电的生产工艺,达成了 MWh 级储能系统的落地,为公司钠电的规模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财报还提到,钠资源全球储量丰富,可有效应对锂资源短缺的风险,公司生产的钠离子储能电池具有更为优秀的安全性、循环性能以及合理可控的成本,可进一步提升公司产品的竞争力。(来源:人民网)

飞行汽车量产倒计时:小鹏计划2026年开启商业化

何小鹏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预测,飞行汽车将在5年内成为日常通勤工具。小鹏计划2026年量产分体式飞行汽车,采用垂直起降技术,续航达200公里,售价控制在100万元以内。其生产体系已布局广州和武汉基地,未来将聚焦适航认证、空域管理及用户教育。何小鹏强调,低空经济是继新能源汽车后的又一增长点,飞行汽车将重构城市交通网络,缓解地面拥堵问题。(来源:证券时报网)

3

罗德与施瓦茨发布R&S NRP140TWG(N)热功率传感器:F频段测量的全新标杆

罗德与施瓦茨(以下简称“R&S”)推出全新R&S NRP140TWG(N)热功率传感器,采用高性能WR 8波导连接器,专为满足F频段应用日益增长的需求而打造。该传感器完全可溯源至德国国家计量院(PTB),并配备先进的温度补偿技术,确保测量数据精准可靠。凭借即插即用的便捷设计,用户可通过USBTMC或LAN数字接口轻松连接,显著提升操作效率,是广泛应用的理想之选。(来源:罗德与施瓦茨)

4

广汽首台 140kW 氢燃料电池电堆下线:攻克一体化难题,功率密度突破 7kW / L

广汽氢燃料电池电堆经过 1 年多时间研发,攻克了一体化单电池及一体化箱封技术方案的设计与制备等一系列难题,实现了大功率燃料电池金属板电堆在气密安全等领域的技术突破。

广汽氢燃料电池电堆采用了一体化单电池与一体化箱封技术,实现了高度集成化与模块化设计。这种创新设计使电堆体积缩减 30%,重量降低 25%,不仅提升了车辆的空间利用率与载重能力,更为适配多种车型平台提供了可能性。(来源:广汽

5

Momenta智驾大模型重新定义ETC智能通行

ETC通行是高速NOA最难攻克的"最后一公里",从无标线广场到复杂分流道再到进入千奇百态的ETC通道都充满了挑战,它的实现带来了高速智驾到城区智驾的全程连续性体验,是全场景智驾的一块重要拼图。 Momenta用智驾大模型重新定义ETC通行。智驾过程中不再为高速收费站手忙脚乱,无需车道线也能"盲开",博弈变道稳如老司机,杆起杆落配速恰到好处,进站前、进站中、出站后三阶段全程体验行云流水的智驾感受。(来源:Momenta

6

全球安全法规倒逼传感升级,舱内雷达将加速上车

麦格纳作为一家拥有完整ADAS产品及系统方案的供应商,在舱内雷达领域亦积累起了丰富的量产经验,为舱内雷达发展贡献重要力量。

具体来看,麦格纳舱内雷达的主要功能可以分为探测和分类两部分。 探测方面,舱内雷达可以实现更精准的探测能力,通过一颗雷达传感器就可以监控两排座位,包括所有座位上的乘客。尤其针对婴儿,无论其在座位还是在脚垫上,有无毛毯等织物遮挡,面向前方还是后方,均能被舱内雷达识别到。

分类方面,舱内雷达一般将监测对象分为三种类型,即婴儿——0-6岁的孩子;成人—— 6岁以上 ;无生命体征物体。未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对监测对象的分类还将进一步细化。(来源:麦格纳

7

Bench2FreeAD:非结构化机器人环境中基于视觉的端到端导航基准

目前大多数端到端(E2E)自动驾驶算法是在结构化交通场景中的标准车辆上构建的,缺乏对辅助道路、校园道路和室内环境等非结构化场景下的机器人导航的探索。本文研究了非结构化道路环境中的端到端机器人导航问题。首先,我们介绍了两条数据收集管线:一条用于采集真实世界的机器人数据,另一条则通过Isaac Sim模拟器生成合成数据,这两者共同构成了一个非结构化机器人导航数据集——FreeWorld数据集。其次,我们利用这些数据集对一个高效的端到端自动驾驶模型——VAD进行了微调,以验证端到端自动驾驶模型在这些环境中的性能与适应性。实验结果表明,通过我们的数据集进行微调可以显著提升端到端自动驾驶模型在非结构化机器人环境中的导航能力。因此,本文提出了首个针对非结构化场景中端到端机器人导航任务的数据集,并基于视觉驱动的端到端自动驾驶算法提供了一个基准,以促进物流和服务机器人端到端导航技术的发展。该项目已在Github上开源。(来源:清华大学

8

MoManipVLA:为通用移动操作转移视觉语言动作模型

移动操控是机器人协助人类完成日常生活中多样化任务和适应不同环境的基本挑战。然而,传统的移动操控方法往往由于缺乏大规模训练,难以在不同任务和环境中实现泛化。相比之下,近期视觉-语言-动作(VLA)模型的进展展示了出色的泛化能力,但这些基础模型主要针对固定底座的操控任务开发。因此,我们提出了一种高效的策略适应框架,称为MoManipVLA,用于将预训练的固定底座VLA模型迁移到移动操控中,从而在移动操控策略中实现跨任务和环境的高度泛化能力。具体来说,我们利用预训练的VLA模型生成具有高泛化能力的末端执行器路径点。我们为移动底座和机械臂设计了运动规划目标,旨在最大化轨迹的物理可行性。最后,我们提出了一种高效的两层目标优化框架用于轨迹生成:上层优化预测底座移动的路径点,以扩展操控策略的空间;下层优化选择最优的末端执行器轨迹以完成操控任务。通过这种方式,MoManipVLA能够以零样本的方式调整机器人底座的位置,从而使从固定底座VLA模型预测的路径点变得可行。大量实验结果表明,在OVMM和真实世界中,MoManipVLA相比最先进的移动操控方法成功率达到4.2%的提升,并且由于预训练VLA模型的强大泛化能力,仅需50%的训练成本即可部署到真实环境中。(来源:北京邮电大学

【主编观察】

1. 能源革命进入 "多技术并行" 时代:比亚迪钠电池凭借 "低成本 + 高安全 + 长寿命" 三重优势,突破锂资源瓶颈(钠储量超锂 12 万倍),实现 MWh 级储能系统落地,为 10 万元级电车普及提供新可能。广汽氢电堆功率密度达 7kW/L(体积缩减 30%),配合 3.5 分钟加氢的氢混车型示范运行,展现 "零碳能源" 的多元路径。新能源技术正从单一锂电依赖转向 "钠 - 氢 - 锂" 协同发展,构建更安全的供应链生态;

2. 智驾大模型开启 "直觉驾驶" 新纪元:Momenta 端到端智驾大模型突破 ETC"最后一公里",实现无标线盲开、博弈变道等老司机级操作,联合车企打造城市记忆领航 NOA,推动智驾从 "功能叠加" 迈向 "类人决策"。其创新的 "长短时记忆架构" 将训练成本降低 90% 以上,加速高阶智驾普惠化,预示着智能汽车正从被动辅助转向主动预判的 "直觉时代";

3. 未来出行形态进入 "立体重构" 阶段:小鹏分体式飞行汽车(200 公里续航 / 百万售价)量产在即,海南示范岛建设启动,低空经济万亿市场渐行渐近。广汽氢电堆的模块化设计(适配多车型平台)、比亚迪钠电在两轮车的试点应用,共同构建 "地面 - 低空 - 氢能" 立体出行网络,重构城市交通逻辑。

4. 安全与效率的 "隐性革命" 持续深化:麦格纳舱内雷达实现婴儿级精准监测(覆盖两排座位 / 织物遮挡识别),罗德与施瓦茨热功率传感器定义 F 频段测量标准,清华大学 Bench2FreeAD 开源数据集填补非结构化场景空白。这些 "看不见" 的技术突破,正从被动安全防护转向主动风险预判,从单一功能优化转向系统效能提升。

来源:一梦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