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U21男足集训名单公布,王钰栋、蒯纪闻这些名字赫然在列时,社交媒体上一片“终于看见希望”的欢呼。可几乎同时,申花当红国脚被弃用的消息又让另一批球迷怒不可遏:“状态正佳的主力不要,要培养新人?现在不是该拼成绩吗?”——这几乎是中国足球几十年来最熟悉的剧本:一边
我们为什么总在期待奇迹,却从不准备相信它会发生?
当U21男足集训名单公布,王钰栋、蒯纪闻这些名字赫然在列时,社交媒体上一片“终于看见希望”的欢呼。可几乎同时,申花当红国脚被弃用的消息又让另一批球迷怒不可遏:“状态正佳的主力不要,要培养新人?现在不是该拼成绩吗?”——这几乎是中国足球几十年来最熟悉的剧本:一边骂着“只会用老将”,一边又骂“年轻人顶不上来”;一边渴望革新,一边又恐惧改变。
但问题或许根本不在于“用谁”或“不用谁”,而在于我们是否真的准备好,为中国足球换一条活法。
过去十年,中超联赛的金元泡沫退去后,留下的不只是俱乐部解散的残局,更是一种集体心理创伤:我们变得极度功利。国家队要赢,U系列队伍也要赢,青训的目标不是成长,而是出成绩。于是,当一名24岁的国脚在申花连续七场首发、贡献3次助攻时,他若被U21国足排除,立刻就被解读为“不讲道理”。可我们有没有问过:他24岁了,还该是“U21”的常客吗?这究竟是“重用”,还是体系失序的遮羞布?
数据不会说谎。根据《中国足球协会2023年度报告》,U23及以下球员在中超的场均出场时间占比仅为28.6%,远低于德甲的41.3%和J联赛的52.1%。更触目惊心的是,2015到2022年间,中国足协注册的青少年球员数量下降了近37%。我们一边抱怨人才断层,一边又用成年队的“保成绩”逻辑,挤压年轻人的成长空间。结果就是:老将累死,新人等死,中间一代夹在夹缝里,既没经验也没机会。
所以这次弃用申花国脚,未必是“否定状态”,而是一次迟来的边界厘清:U21就是U21,不是“成年队预备役”。王钰栋在中乙单赛季打入12球,蒯纪闻在亚少赛对阵韩国时一传一射——这些不是潜力,是已经兑现的即战力。他们入选,不是“未来可期”,而是“现在可用”。我们总说“给年轻人机会”,可当机会真正出现时,我们又用“经验不足”“大赛历练不够”来否定他们。这像不像一个永远不给孩子独自过马路机会的家长,却天天抱怨孩子长不大?
更深层的问题是:我们到底要一支“能赢球的青年队”,还是一支“能成长的青年队”?如果目标是前者,那确实该塞进几个超龄球员,打打预选赛,拿个出线权,皆大欢喜。但如果目标是后者,就必须接受短期的阵痛——输球、失误、被逆转。日本J联赛U18梯队平均每赛季打40+场比赛,高强度对抗贯穿全年;而我们的青训队伍,一年正式比赛不足20场,还常因“学业”“天气”“场地”取消。我们想要人家的成果,却不肯付人家的代价。
当然,也有人会问:现在国足成年队都进不了亚洲杯淘汰赛,还有资格谈长远规划吗?可反过来说,正因为成年队屡战屡败,才更该从根上动刀。巴西的帕尔梅拉斯、西班牙的拉玛西亚,哪一个是靠“临时提拔几个新星”崛起的?他们是把青训做成体系,把比赛当成课程,把失败当作学费。我们缺的从来不是“天才”,而是让天才活下来的土壤。
这次名单调整,或许只是微小一步。但它释放的信号值得深思:我们能不能接受一支“不好看”的U21国足?能不能容忍他们在比赛中犯错、输球,甚至被舆论嘲讽?如果不能,那么下次换人争议来临时,我们依然会回到原点:一边喊着变革,一边扼杀变革的可能。
中国足球最缺的,也许不是战术、不是外教、甚至不是资金,而是——耐心。我们总想用三个月解决三十年的问题,却忘了树长高之前,根得先扎下去。王钰栋和蒯纪闻们站上训练场的那一刻,真正的考验其实不在他们,而在我们:我们准备好看一场“慢直播”了吗?
来源:秃子聊篮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