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保成 | “打锅牛”的传说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3-23 01:00 2

摘要:“上有边,下有尖,六寸长,八寸宽,重量一斤三钱三。”这是一首在修武县中常村流传数百年的“锅片歌”,这首歌又和一个凄美的传说故事——“打锅牛”有关。据笔者查阅有关资料,“打锅牛”的传说实有其事,而中常村牛姓正是“打锅牛”长子牛楷的后代。

“上有边,下有尖,六寸长,八寸宽,重量一斤三钱三。”这是一首在修武县中常村流传数百年的“锅片歌”,这首歌又和一个凄美的传说故事——“打锅牛”有关。据笔者查阅有关资料,“打锅牛”的传说实有其事,而中常村牛姓正是“打锅牛”长子牛楷的后代。

“打锅牛”不是牛,而是一个经过生离死别的牛姓家族。至于为什么有“打锅牛”之说,这要从七百多年前的元朝说起。说来也怪,蒙古贵族歧视汉人,但却有许多牛姓汉人做官,以致于在历史上有“牛氏元半朝”之说。“打锅牛”的始祖牛川即为当时的洪洞县令,他为官清正,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因此辞官后就定居在洪洞县椿树胡同。牛川生有三子,长子牛洪,字碧波,曾任翰林院编修;次子牛裨,字程波,曾任吏部尚书;三子牛超,官拜陕甘宁大将军。牛洪又生牛楷、牛柄、牛杭、牛来、牛捷、牛铨;牛裨又生牛清、牛健、牛颖、牛郁、牛秦、牛堡,牛超又生牛鹏、牛子、牛园、牛翼、牛栾、牛迁,共弟兄十八人。此时的牛家“地有百顷,牛过千头”,家势正是“繁花似锦,烈火烹油”,一大家族“和睦相处,阖门济美”。
孰料好景不长,很快爆发了元末农民大起义。椿树胡同牛家作为元朝官宦之后,势必成为义军和盗贼的攻击对象。牛家弟兄十八人与前来抢掠的盗贼对抗了数天后,知道大势所趋,家业难守。老大牛楷流着泪说:“我们各自逃生吧!”可是弟兄们却迟迟不愿离开,说:“这一走我们就是生离死别了,如果皇天不佑,咱们弟兄就在阴曹地府团聚;如果皇天保佑我们活了下来,我们还有我们的子孙怎样才能相认呢?”经过商议,大家找来一口铁锅,将其打作十八片,兄弟们各持一片,以作今后认亲凭证。随即,他们带着家眷,怀揣锅片,洒泪作别,各自逃散。

后来,朱元璋统一了天下,建立了明朝政权。随着生活的稳定,散居各地的牛家弟兄开始筹划对锅认亲。在迁居汜水(今河南荥阳市)的牛家老大牛楷的积极奔走下,他们在这年的农历十月十九日在汜水县十里亭山寨门前的高台上举行了认亲大会。通过“对锅认亲”,乃知居河南者十四人,居外省者四人。居外省的分别是牛颖居河北完县(今为顺平县),牛堡居江苏盱眙县,牛迁居山东冠县,牛翼又回迁山西洪洞县。兄弟十八人亲情难舍,约定自此以后每年都要对锅相会。谁知当地官府对他们的聚会十分反感,惟恐生出事端,于是在他们再次聚会之前,诬陷他们为白莲教徒。牛家弟兄得知消息后,只好取消每年相聚认亲的约定计划。从此,散居各地的十八弟兄各书家谱,以昭示子孙,这就形成了古今家族史上少有的《十八祖迁居地址歌》:

楷汜水,柄洛阳,固始有来,鹿邑有杭,捷居郑州地,铨在西华乡,六祖洪爷后,子孙念不忘。
青祥符,健林县,郁居密,颖住完,秦住夏邑县,堡在安徽盱,六祖裨爷后,子孙往下传。
鹏温邑,子鄢陵,园住上蔡,翼居洪洞,栾在项城北,迁住冠县东,六祖超爷后,子孙记心中。
修武县中常村牛姓即为“打锅牛”长子牛楷的一支分脉。据该村《牛氏宗谱》载,牛楷,字圣儒,元代廪膳生,先后娶妻郝氏、邵氏,生有六子,分别为牛详、牛林、牛景、牛春、牛湛、牛光。牛楷率妻小逃出洪洞县后,辗转来到汜水县(今荥阳市),遂在此定居。其后,儿子们逐渐长成,因弟兄众多,家计难以维持,又值明初大移民之际,牛楷遂命除长子牛详之外的五个儿子到外另自谋生。于是四子牛春北渡黄河,最初来到武陟县位村,后又迁到蒯村,至十世时又有子孙迁到修武县中常村。

经过数百年的繁衍发展,“打锅牛”的后代也从五省十八县播迁到全国各地,仅焦作一带包括原来的济源在内,各县(市)几乎都有这支牛姓的后人,“打锅牛”的故事及《十八祖地址歌》也随之传播开来,甚至修武县中常村的“打锅牛”后人还把祖先留下来的认亲锅片编成《锅片歌》代代相传。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