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贷新政落地:50万额度延长7年,是救星还是深渊?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3-25 18:45 1

摘要:通知出台后,不少自媒体大肆宣传:利息比网贷便宜,国家大放水,这波羊毛不得不薅。也有不少人看到这则消息喜笑颜开,调侃着说道:套一波贷款然后润出国去。看到这类言论,作者其实是有点哭笑不得的。

近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下发《关于发展消费金融助力提振消费的通知》,重点内容有三个:

一、针对县域经济、新市民群体推出的无抵押信用贷款;

二、引导金融机构对信用良好客户提供最低年化利率2.4%的消费贷产品。

三、以及大家最关注的:将个人消费贷款自主支付上限从30万元阶段性提升至50万元,最长还款期从5年延长至7年。

通知出台后,不少自媒体大肆宣传:利息比网贷便宜,国家大放水,这波羊毛不得不薅。也有不少人看到这则消息喜笑颜开,调侃着说道:套一波贷款然后润出国。看到这类言论,作者其实是有点哭笑不得的。

本来是不想写这个话题的,毕竟前两天才讲过国家促销费的话题:预防性储蓄理论:为什么你不敢消费,国家却要拼命促消费?,但想了一想,万一真有人被蛊惑了,不考虑自身实际情况就盲目贷款呢?所以觉得还是有必要和大家聊一聊贷款这件事。

中国银联数据显示,25-35岁群体消费贷渗透率已达67.2%,而央行《2023年支付体系报告》揭露更残酷的现实:每100元消费贷中有43元用于偿还旧债。当政策制定者将贷款额度从30万提升到50万时,他们或许想象着年轻人用这笔钱装修婚房、进修技能,但现实中的借款申请单上,“偿还信用卡”和“生活周转”正以82%的比例占据榜首。

在深圳跑外卖的张伟就是典型样本,去年用30万消费贷凑齐老家县城婚房首付时,他坚信“月供4500元跑单勤快点就能还上”。然而随着平台抽成比例从18%涨到23%,他不得不用新申请的20万贷款填补月供缺口,像在流沙里挣扎的人,每次呼吸都让身体陷得更深。

经济学中的流动性约束理论在此刻展现出锋利的两面性。当借贷限制放宽,表面看是打通了消费能力与需求的任督二脉——在武汉光谷科技公司上班的95后林悦,确实用50万贷款完成了从“合租打工人”到“loft公寓业主”的跨越。

但翻开另一面,政策催生的“伪流动性”正悄然改变消费本质:某股份制银行内部数据显示,申请50万消费贷的客户中,39%月收入不足1.5万元,这意味着他们要用超过1/3的工作年限来偿还这笔看似“救急”的借款

尼尔森《2024中国年轻负债群体调研》显示, 18-30岁群体中,62%的人认为“能借到钱也是一种能力” ,而五年前这个比例仅为28%。当7年超长还款期模糊了当下消费与未来偿付的边界,人们像被注射了镇静剂的病人,暂时忘却了疼痛,却加速了肌体的溃烂。

在杭州某商业银行信贷部工作十年的王敏透露,他们最新推出的“精英贷”产品看似光鲜——50万额度、年利率3.6%、7年等额本息——实则暗藏精算师设计的死亡螺旋:若借款人第二年收入未增长15%,月供占比将突破国际警戒线40%。而那些被“延长还款期”吸引的新市民群体,正成为风险敞口最大的群体。全国农民工监测报告显示,从事外卖、网约车等灵活就业人员负债收入比已达1:1.3,远高于白领阶层的1:0.7。这让人想起2021年某互联网大厂员工因消费贷暴雷自杀的悲剧——他曾在日记里写道:“每次点下借款按钮,都像在给自己戴上一枚24K金的手铐。”

媒体人博流量自然是有多好说多好,但实际后果,可是切切实实需要自己来承担的。当你想贷款购买3万元的最新款手机时,不妨换算成“需要送多少单外卖/加多少天班”;某金融科技平台调研发现,设置“借贷资金20%用于储蓄”规则的客户,三年后资产负债健康度提升47%;更重要的是警惕“温水效应”——7年还款期看似仁慈,实则可能让30岁借的50万,在37岁迎来孩子教育、父母医疗的多重暴击。夜幕降临时,李响最终关掉了贷款申请页面。他想起经济学教授说过的话:“流动性约束解除时,比额度更重要的是流量的方向。”

消费贷新政如同城市夜晚的霓虹灯,照亮了无数人的欲望通道,但真正能穿越这条通道的,永远是那些在光芒中仍能看清脚下裂缝的人。贷款看似简单,手指点一点手机就到账了,但还贷的痛苦,我想大伙都不想经历吧。新政虽好,还是得量力而行,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判断。

来源:烽锐有话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