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比方说,血压只要“<140/90mmHg”就算【正常】;再比如,血压只有“≥140/90mmHg”才需要吃降压药……
一直以来,在我国,高血压的诊断标准都是“≥140/90mmHg”。
由此,也衍生出了一系列看似“理所当然”的结论:
比方说,血压只要“<140/90mmHg”就算【正常】;再比如,血压只有“≥140/90mmHg”才需要吃降压药……但让很多人没有想到的是,严格而言,这些说法都并不完全正确!
对于成年人来说,【完全正常】的血压不是“<140/90mmHg”;而一部分人的血压也只要“≥130/80mmHg”就需要开始吃降压药了……
那么,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回事?
在这背后,又隐藏着哪些对于我们管理血压至关重要的医学认知呢?
虽然,“≥140/90mmHg”才是我国现行的高血压诊断标准,但是,“<140/90mmHg”却并不代表着【血压正常】。
事实上,根据当前我国最新、也最为权威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所提供的标准,【完全正常】的血压应该是“<120/80mmHg”!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
那为什么会这样呢?
原来,大量的医学研究与临床经验显示,成年人的心血管风险并不是在血压“≥140/90mmHg”以后才开始显著上升的,而是在血压“≥120/80mmHg”时就已经开始明显增高了!
换句话说,与“<120/80mmHg”相比,血压只要“≥120/80mmHg”,我们人体内心脏、大脑以及肾脏的负担就会开始加重,患上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脑梗塞、脑溢血以及慢性肾脏疾病的风险就会增加。
而针对这一现象,不同的国家与地区,采用了不一样的策略来进行应对。
以我国当前的做法为例,是在继续保持“≥140/90mmHg”作为高血压诊断标准的同时,将“120-139/80-89mmHg”的这一阶段给定义为【血压正常高值】或叫【高血压前期】。
这意味着,虽然血压处于这一范围内的人还算不上是真正的【高血压】患者,但他们却也与【完全正常】的人群不同!
这部分人未来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比【完全正常】的人更高,尽管,他们未必需要马上开始吃降压药,但却也应该更为积极地通过健康生活方式来管理血压。
而以美国为代表的另一些国家与地区,则是选择直接重新修订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以此来提醒更多的人尽早接受降压治疗。
比方说,早在2017年,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和美国心脏协会(AHA)牵头发布的高血压指南就已经将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从“≥140/90mmHg”给下调到了“≥130/80mmHg”。
而就在2025年8月,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和美国心脏协会(AHA)则是再次牵头更新了这份高血压指南,并继续将高血压的诊断标准给维持在“≥130/80mmHg”。
这意味着,在过去8年时间里,不断积累的医学研究证据与临床经验,让美国的医学专家们一致肯定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可以继续维持在“≥130/80mmHg”!
2025 ACC/AHA 高血压指南
总之,通过前面的内容,相信大家不难看出:
第一,【正常血压】并不是“<140/90mmHg”,而是“<120/80mmHg”;
第二,世界上并不是所有国家的高血压诊断标准都是“≥140/90mmHg”,事实上,已经有国家提出了比这更低的标准。
说到这里,就经常会有人会提出:如果血压“≥120/80mmHg”就算【异常】的话,那岂不是上了一定年纪的人里面,就没有几个是【正常】了?
的确,这就是如今大家不得不承认与面对的一个现实。
一旦进入中老年,可能大部分人的血压不是处于【正常高值】、就是属于【高血压】了……
不过,我们绝不应该因为没几个人属于【正常】,就选择“回避”或是“不承认”这样的现状。
反而,这恰恰是在提醒我们:管理血压是一件大多数人都需要去认真对待的重要事情!
除了“<140/90mmHg就属于正常”以外,很多人对于降压药的理解,也依然停留在“血压必须超过140/90mmHg才应该吃药”。
这种观念在过去或许还可以解释,但在最新的医学指南中,却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事实上,对于部分心血管风险较高的人群来说,血压只要达到“≥130/80mmHg”,就可能需要提前启动降压药治疗了。
对此,《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就有十分明确的表述:如果血压水平处在130-139/80-89mmHg的区间---即医学上所谓的【正常高值】,并且还同时属于“心血管高危”或“心血管很高危”的话,就应当立即开始降压药的治疗。
这意味着,即便血压值并没有达到传统意义上的【高血压】诊断线,但只要心血管风险足够高,医生也依然会建议尽早用药。
而另一份同样非常权威的《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2024版)》,则是进一步界定了“心血管高危”的范围:
第一,是已经存在明确的临床合并症,比如冠心病、脑卒中、慢性肾病、糖尿病等,这些疾病本身就会让心血管系统处于脆弱状态,因此对血压波动的耐受能力更差。
第二,是已经出现了所谓的“靶器官损害”迹象,比如心脏肥厚、颈动脉斑块、尿蛋白异常或者肾功能下降等,这些则都是血压已经在悄然破坏器官的明确信号。
第三,是同时具备三项及以上的心血管危险因素,例如血脂异常、血糖异常、吸烟、肥胖以及心血管病家族史等等。
而上述这些人群,如果血压已经进入到130-139/80-89mmHg的区间,就被认为心血管风险很大,应当立即启动降压药的治疗了!
《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2024版)》
应该说,上面这一系列的医学指南推荐,实际上都传递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我们不能再简单地把“140/90mmHg”当成药物干预的唯一起点。
对于“心血管风险很高”的人群而言,若是非要等到血压超过140/90mmHg以后才启动降压药治疗,那么,常常可能会“为时已晚”......
因为,在这个过程中,血管、心脏和肾脏等器官的损害早已悄然积累,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已然明显上升。
由此,我们也不难看出:“140/90mmHg”这条曾经被很多人极为看重的“红线”,似乎已经开始变得不再那么“绝对”!
尽管,它仍然是我国当前诊断高血压的重要标准,但是,在临床实践当中,并不是每个人都必须等到血压“≥140/90mmHg”以后,才意识到需要启动降压药的治疗。
事实上,只要我们的血压已经“≥130/80mmHg”,那么,就不能再把自己简单地归类为【没事儿】。尤其是,当同时合并有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疾病,检查提示已经出现靶器官损害,又或是携带有多项心血管危险因素的话,那么,就必须与医生及时沟通,看看是否需要提前启动降压药的治疗。
而即便是那些暂时还不需要药物的人群,也务必在生活方式上做出调整,比如控制饮食、加强运动、戒烟限酒、维持正常体重等的能,这些措施在延缓血压升高和降低心血管风险上同样重要!
总之,我们必须转变某些旧有的观念:降压药绝不是只有等到血压超过140/90mmHg才需要使用,而是应该根据个体的心血管风险高低来决定。
有的人血压刚刚超过130/80mmHg,可能就已经需要尽早使用降压药来进行干预了。
综上所述,长久以来,很多人对血压的理解存在着两大误区:一是认为只要血压“<140/90mmHg”就算【正常】;二是认为只有“≥140/90mmHg”才需要吃降压药。
但事实上,这两种看法都已经严重过时了!
医学上早已证明,真正意义上的【正常血压】应当是“<120/80mmHg”,一旦超过这个水平,心血管风险就会逐渐增加。
而对于一些“心血管高危”的人群来说,血压值只要“≥130/80mmHg”,就需要立即使用降压药来控制血压了。
这些现实都告诉我们,不应该再继续死守“140/90mmHg”这条所谓的“红线”!
在新的医学理念与临床证据面前,血压管理的界限正在逐渐“前移”。
只有打破“旧观念”,尽早关注和管控血压,才能最大程度地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真正守护长期健康。
【参考文献】
1,2025 AHA/ACC/AANP/AAPA/ABC/ACCP/ACPM/AGS/AMA/ASPC/NMA/PCNA/SGIM Guideline for the Prevention, Detection,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of High BloodPressure in Adults: A Report of the AmericanCollege of Cardiology/American HeartAssociation Joint Committee on Clinical PracticeGuidelines
2,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 《中华高血压杂志(中英文)》 2024年7月 第32卷 第7期
3,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4年9月 第52卷 第9期
---健康科普,仅供参考!如有不适,请到正规医院就诊!---
来源:健身慢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