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特朗普上台后,要求美联储主席鲍威尔降低美国央行基准利息。鲍威尔的反应是犹豫观望。特朗普表面上很生气,扬言要解雇美联储主席。对此,鲍威尔表现得不卑不亢,应对得体。
特朗普上台后,要求美联储主席鲍威尔降低美国央行基准利息。鲍威尔的反应是犹豫观望。特朗普表面上很生气,扬言要解雇美联储主席。对此,鲍威尔表现得不卑不亢,应对得体。
其实这是一场秀,特朗普和鲍威尔合演的一场史诗级大秀!
众所周知,鲍威尔就降息至少拖延了近一年,去年下半年市场就开始押注美联储降息。鲍威尔不降息的理由也很简单,就是特朗普提高了美国的关税。美国对全球的关税平均水平从百分之二点几升高到百分之十几,到达了100年前美国大萧条时期的历史高点水平。鲍威尔担心加征关税会推高美国通胀。
半年过去了,美国的通胀并没有显著升高。其实这个事情在经济学界并不是秘密,无论是从全球贸易模型还是均衡理论,都可以解释特朗普加征关税的细节操作不会大幅推高美国通胀。
那么为什么全球经济界没有发声呢?一是经济学家也是要脸的,此前主流看法是加税会导致美国通胀爆表,实际情况很打脸。其次是这个现象反直觉,很难对普罗大众解释清楚。
这种行业知识传播难的问题不少见。记得年初西班牙发生了大停电,震动了全球。于是各家全球媒体纷纷去找专家询问原因。原因发表后,普罗大众看的云里雾里,每个字都认识,组合在一起就是不知道什么意思了。估计连记者本人也是一知半解。
特朗普加征关税的行动,真实的结果是会小幅推高美国通胀,但是会逐渐回落,并不会对美国经济造成严重的冲击。
如果特朗普要是这么去说,那么他就陷入了自证陷阱。这就跟“武大的污蔑案”一样,男同学要证明自己没有隔空骚扰是很难的。面对这一个困境,目前2.0版本的最好做法是男同学暴打一顿女研究生。把事件的关注点从“隔空骚扰”变成互殴。
从“如果男同学没有骚扰女研生,为什么女研究生要控告?”变成“如果女研究生没有诬陷我,为什么我要打她?”这一焦点转换。
回到特朗普要求美联储降息的做法,效果类似。从“证明加关税不会导致恶性通胀”,转变成“如果加征关税会导致恶性通胀,那么我为什么要鲍威尔降息?”
这在传播学上是一种非常高明的手法,也是摆脱自证陷阱困境的有力手段!
来源:早羽读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