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 岁李嘉诚亲下场,两个 60 岁儿子成传承“难题”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1 12:19 1

摘要:2025 年 8 月,长和系率先宣布调整全球 43 个港口的交易策略,主动邀请中远海运等中资入股。

作者|派壹壹

编辑|向晚晚

97 岁的李嘉诚,真的急了。

2025 年 8 月,长和系率先宣布调整全球 43 个港口的交易策略,主动邀请中远海运等中资入股。

几乎在同一时间,旗下长实集团在大湾区同步“腰斩清仓”400套房源。

福布斯最新香港富豪榜显示,他依然拥有2909亿港元的财富、稳居香港首富之位。这般身家本可以从容应对市场波动,但他却要亲自为业务铺路。

真正让他焦虑的不是钱,而是年过六旬的儿子:61岁的李泽钜掌管长和系,年内市值下跌18%;60岁的李泽楷旗下的富卫集团负债27.86亿美元的,科技投资未见起色。

李嘉诚一辈子赌赢无数商战,却在 “传位” 上陷入困局。

01

1928年李嘉诚生于广东潮安,12岁逃难至香港,从茶楼伙计、塑胶厂学徒做起。

这段底层经历,让他对 “风险与机会” 格外敏锐。

1950 年,22 岁的他凑 5 万港元办长江塑胶厂,靠畅销“塑料花”3 年实现月销百万港元,完成原始积累。

而真正让他跃级的,是1967年的“逆势赌局”。

1967 年香港楼市暴跌近六成,他逆势囤 1.1万平方米土地,押注香港长远潜力。

这场赌局没让他失望。1971 年,他创办长江置业,次年改名长江实业,正式切入地产;1972 年长江实业登陆港股,上市首日股价翻倍。

1979 年,他又以 6.3 亿港元收购英资第二大洋行和记黄埔,成为首位掌控英资财团的华人。当时《香港经济日报》评价:“李嘉诚把香港商界的‘中英壁垒’撕开了一道口子。”

此后几十年,他的布局始终踩在时代节点:通过和记黄埔收购香港电灯,拿下葵涌港经营权,业务从地产扩到电力、港口。

2000 年前后布局电讯,旗下和记电讯在欧洲推出 3G 服务,一度占据当地 20% 市场份额;

2010 年欧洲经济低迷时,他又砸 2000 多亿港元收购英国电网、水务公司、电信运营商,这些资产后来每年能贡献超百亿港元净利润,成了抵御香港楼市波动的 “压舱石”。

布局商业帝国时,他同步规划传承:送李泽钜、李泽楷出国留学,回国后长子从长实项目助理升至执行董事,次子先随他打理和记电讯,后获 5 亿港元独立创业。

2010 年他公开表态:“泽钜守业,泽楷拓业,长江系靠‘守拓结合’。”

彼时的他,以为传承已成定局。

02

2012 年,李嘉诚早已做好家产分配:家族财富的70% 核心资产给李泽钜,李泽楷获 200 亿港元现金及其他非核心资产。

2018 年 3 月,90 岁的他退休,54 岁的李泽钜接过长和系董事长。

但李泽钜的 “守业” 之路,很快暴露出不足。

早年李泽钜是有过亮眼的成绩的:1986年,年仅22岁的他成功说服了父亲,最终以170亿港元的价格拿下温哥华世博会旧址项目,这在加拿大是前所未有的大规模房地产项目。

在1989年,他25岁时,便被任命为长实集团的执行董事。

然而在1996 年,他遭张子强绑架,李嘉诚支付 10.38 亿港元赎金才将其赎回,此后他行事趋于保守。

接手长和系后,他主导的 “西向战略” 争议不断。

2010-2020 年,他砸 2000 多亿港元收购英国 11 个基建项目,这些资产虽每年贡献稳定现金流,但 2022 年后受英国能源价格管控影响,净利润同比下滑 12%;

同期,他收缩内地布局,2020-2024 年内地土储从154万减至 52万平方米,2024 年销售额仅 35.23 亿港元,较 2018 年峰值缩水 87%。

2025 年 3 月,长和系最初计划以 228 亿美元向美国出售全球 43 个港口。但中国反垄断审查要求以及巴拿马政府指控,交易被迫停滞。

消息一出,长和系股价 11 天蒸发 781 亿港元市值;同年6 月,李泽钜未获续任香港特首顾问,争议升温。

如果说李泽钜是 “守业失策”,李泽楷的 “拓业” 则更像 “盲目跟风”。

李泽楷早年靠出售 Orange 电讯一战成名,被捧为 “科技新贵”,可后来的投资却越来越散。

2018 年跟风投元宇宙、2020 年押注网红直播,2022 年又砸 3 亿港元投新能源公司 “绿动科技”,最终亏损停产。

他的核心资产富卫集团,负债 27.86 亿美元(含 14.79 亿高息票据),2022-2023 年累计亏损超 10 亿美元,2024 年靠保险业务保费增长勉强盈利 2.3 亿美元,但增速比行业平均水平低 4 %。

2025 年富卫在港上市时,因未获李嘉诚家族担保,估值从预期的 680 亿港元缩水至 480 亿港元,首日股价破发。

就连他手里的 “基本盘” 电讯盈科,也在不断萎缩。

2025 年中期财报显示,电讯盈科香港市场份额从 2018 年的 32% 跌到 18%,被中国移动香港公司超越;

2025 年初,他以 93.6 亿港元出售柏瑞投资的海外资产“套现填坑”。

2024 年上半年,李嘉诚 3 次召开家族会议,当着管理层的面提醒李泽楷:“投资不是追热点,要扎进一个领域做深,而不是撒胡椒面。”

这种公开的 “敲打”,在李氏家族过往的传承中从未有过。

03

2025 年 7 月,长实集团突然启动大湾区 400 套房源 “腰斩清仓”,惠州 51㎡户型 40 万元起,东莞别墅单价较 2023 年峰值暴跌超 7 成。

从表面看,是在“低买高卖”的经典操作:东莞项目 1999 年拿地楼面价仅 500 元 /㎡,现价仍有 49.6% 利润率。

但深层看,这是李嘉诚为儿子 “解围” 的一步棋。

一方面,李泽钜主导的全球港口出售交易停滞,长和承认 2025 年无法完成。

每日需承担高额成本,400 套房源预计回笼 25 亿港元,可覆盖下半年部分利息支出。

另一方面,他亲自牵头与中远海运谈判,允许其持股 30% 并获巴拿马港 “航线调度建议权”,化解监管与审计争议,交易有望 2026 年一季度重启。

这种做法与李嘉诚一贯的独立风格大相径庭,长实卖房还强调 “优先内地员工及港澳居民”,扭转李泽钜 “收缩内地” 策略,实则修复长和与内地的关系。

这场巧妙的“腾挪”,尽显这位资深舵手的策略智慧。

然而,尽管拥有2909亿港元的财富,却买不来继承人的市场洞察力:李泽钜错失内地价值,李泽楷抓不住科技逻辑,两人似乎始终未能跟上父亲“快半步”的节奏。

【写在最后】:

李嘉诚所面临的困境,恰恰是传统商业帝国的一个缩影。

传承并不仅仅是“移交股份”,更重要的是“传递能力”。

许多继承者要么受限于过往的经验,要么沉迷于追逐热点,难以找到“守成”与“开拓”的平衡点。

拥有2909亿的巨额财富或许能抵御市场的波动,但无法弥补“代际断层”的鸿沟——财富可以传承,但驾驭财富的直觉与魄力,却难以传递。

97岁高龄的他还能铺设多久的道路?两个年届60的儿子能否打破僵局?

长实集团的未来,揭示了传统企业普遍存在的疑问:传承,究竟是传递财富本身,还是传递驾驭财富的能力?

参考资料:

观察者网:《香港特首顾问团换届:李泽钜未续任,“杭州六小龙”两名创始人加入》

知乎:《2001年,李嘉诚儿子李泽楷把在腾讯持有的20%股份全部卖给了南非集团?》

界面新闻:《李泽钜:跳出父亲庇荫,等待独立》

每日经济新闻:《李嘉诚,港口交易重大调整!公司刚刚宣布:将邀请中国内地投资者加入财团》

来源:鱼心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