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咱们都知道《三国演义》里魏、蜀、吴争天下,可实际上,东汉末年那会儿,还有一个政权也在历史中冒过头——那就是盘踞在辽东的公孙家族,罗贯中写书时没把它算进去,自然有他的道理,今天,咱们就聊聊这段被“略过”的历史。
咱们都知道《三国演义》里魏、蜀、吴争天下,可实际上,东汉末年那会儿,还有一个政权也在历史中冒过头——那就是盘踞在辽东的公孙家族,罗贯中写书时没把它算进去,自然有他的道理,今天,咱们就聊聊这段被“略过”的历史。
图片来源于网络
要说辽东公孙氏,得先从公孙度说起。他是辽东襄平人,也就是现在的辽宁辽阳,他爹公孙延早年因事惹了官司,只好带着全家逃到玄菟郡,在那落脚,公孙度长大之后,就在玄菟那当了个小吏。
机缘巧合,他结识了当时的玄菟太守公孙琙。公孙琙原本有个儿子叫公孙豹,可惜十八岁就夭折了,而公孙度不仅长相、身材都和公孙豹特别像,小时候还正好也叫“公孙豹”,公孙琙一看,就觉得这是天意,干脆收他做养子,供他读书、娶亲。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下公孙度算是撞上大运了。可他没躺在“官二代”的舒服日子上睡大觉,反而埋头苦读,靠着公孙琙的关系结识了不少人,这为他日后走入仕途铺好了路。
公元169年,朝廷下诏选拔人才。公孙度因为勤学有名,被人举荐,先是当上了尚书郎,后来又升为冀州刺史,这官当得比他养父还大,真可说是出息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好景不长。东汉那时候特别看重门第,公孙度出身不高,全凭养父关系往上走,自然招人嫉妒,没多久,就有人散播谣言中伤他,最后竟害得他被免了官。
一直等到190年,董卓进京、把持朝政,公孙度的机会才又来。他有个同窗好友叫徐荣,是董卓麾下大将,曾打败过曹操和孙坚,很得董卓信任,徐荣一推荐,董卓就任命公孙度为辽东太守。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可以说是“衣锦还乡”,但襄平的豪强大族却没把他放在眼里。他们知道公孙家底子不硬,是靠关系上位的,连他亲弟公孙昭都瞧不起他,还故意让公孙度的长子公孙康去当“伍长”——一个只管五个人的小军官。
这明显是羞辱。公孙度一怒之下,决定立威,他先是把公孙昭抓起来,在闹市活活打死,还诛了他全家,接着,他又罗织罪名,把当地百余家豪强全部灭门,前后杀了数千人,从此,再没人敢挑战他的权威。
图片来源于网络
后来董卓被杀,中原大乱,公孙度看准时机,在辽东自立为王。他不仅控制了辽东郡,还出兵拿下玄菟郡,又东征高句丽,西打乌桓,甚至渡海攻占了山东半岛的东莱郡几个县,设“营州”派官管理。
此时的公孙度,虽未称帝,但出行仪仗堪比天子。他追封祖上为侯,自封辽东侯、平州牧,帽子上挂九串玉(古代诸侯、卿大夫礼帽的装饰,称“九旒”),侍卫戴羽林军帽——俨然一副土皇帝的派头。
图片来源于网络
曹操当时正忙着中原争霸,没精力理会辽东。为了试探,曹操表奏朝廷封公孙度为永宁乡侯,结果公孙度根本不领情,直接说:“我在辽东称王,要什么永宁乡侯!”曹操一看这人野心太大,但暂时也没动他。
204年,公孙度病逝,长子公孙康继位。他对曹操依旧若即若离,后来袁绍兵败,其子袁熙、袁尚逃往乌桓,被曹操(207年北征乌桓)击溃后又想投奔公孙康。
图片来源于网络
曹操手下都建议趁势拿下辽东,但曹操料定公孙康不敢收留二袁。果然,公孙康怕引火烧身,干脆杀了袁熙、袁尚,将首级献给曹操示好,曹操于是顺水推舟,封公孙康为襄平侯、左将军。
公孙康死后,其子(公孙晃、公孙渊等)年幼,由弟弟公孙恭继位。公孙恭性格懦弱,对曹魏非常顺从,还把侄子公孙晃送到洛阳当人质。
图片来源于网络
到了228年,公孙康的次子公孙渊夺权上位。他一边接受曹魏的封赏,一边又暗通东吴,孙权还封他做燕王,赠他大量金银,但公孙渊怕曹魏报复,最后竟然杀了东吴来使,吞了财宝,又把使者头颅送给魏明帝曹叡表忠心。
曹叡于是升公孙渊为大司马、乐浪公。但公孙渊野心不减,后来终于起兵反魏,结果被司马懿率军平定,公孙家族经营三代的辽东政权,至此彻底灭亡。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回过头看,罗贯中写《三国演义》之所以不提公孙氏,一是其偏安辽东未入中原,二是其立国时间短、影响有限,三是小说主题是“三国争霸”,加入第四方容易分散主线,但这段历史,却真实存在过,值得咱们记住。
历史往往只记得住胜利者,但那些短暂存在过的势力,同样也是历史的一部分,你怎么看这段“被遗忘”的历史?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
来源:荔枝男孩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