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孝经·开宗明义章》中的这几句话被古人奉为金科玉律,很多现在看来习以为常的事情,比如说剪头发,在古代都有一大堆讲究。不是不能修剪,而是要按照规定办。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孝经·开宗明义章》中的这几句话被古人奉为金科玉律,很多现在看来习以为常的事情,比如说剪头发,在古代都有一大堆讲究。不是不能修剪,而是要按照规定办。
与剪头发类似,在古代,剪指甲也有一堆要求。
商周之前,繁琐的诗书礼仪还没有建立起来,那时候指甲长了,平民百姓直接在树皮上搓几下,贵族用青铜制成的刀削一下,方便整洁不耽误日常生活就行,没那么多讲究。
从商朝开始,指甲就开始有自己的独特使命了。
商汤灭夏后,连续五年大旱,民不聊生。官员建议用活人祭祀求雨,商汤坚决不同意,他说“万方有罪,在予一人”。这八个字相当于罪己诏,一切过错都是我一个人造成的,与百姓无关。
为了求雨,商汤“剪其发,磨其手,以身为牺牲”。磨其手不是把手磨得血肉模糊,而是剪指甲。曹操割发代首,估计就是和商汤学的。商汤比曹操早1500多年,连手指甲都能利用上,政治智慧无人能敌。
商汤沐浴斋戒,乘坐素车白马,身上披着白茅代替祭祀的牲畜,剪掉头发和指甲象征自我献祭,就这样进入桑树林中求雨,这件事还留下一个典故就叫“桑林祷雨”。
几百年后,西周建立,武王姬发去世后,周公旦辅佐成王。成王年幼,身体弱经常生病,周公旦就把指甲剪下来扔到河里祈祷。
他说成王还小,国家大事都是我在做主。如果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请降灾祸给我,不要牵连小朋友。
周公旦不仅祈祷,还把这些话记录下来。后来成王执政,有人说周公的坏话,成王心里不高兴。看到这些记录,马上再次信任周公。
这说明在西周,指甲代表的意义非同一般。
春秋战国,指甲也不能随便剪。那时候,指甲是身份的象征。
劳动人民,洗衣做饭劈柴拔草,工地上做苦力,没有条件留指甲。比如说洗衣服,两只手拿着衣服用力搓洗,即便是拿着棒槌反复敲打,手也要握紧棒槌。
如果指甲很长,手握紧的时候,指甲会扎到手心。你爱美,不怕扎,指甲也会因为外力挤压而断掉。工地上做苦力就更没有资格了,指甲全天接触地面砖瓦,直接磨没了。
所以在古代,能留指甲的人不说非富即贵,也是工作清闲,摆脱体力劳动的体面人。
这时候《孝经》也问世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指甲也是身体的一部分,讲究点的人都很重视。
孔子的画像,咱们经常能看到他两个手掌交叠在一起,长长的指甲特别能吸引人的目光。之前不明白,孔子一个男人为啥要留指甲呢?现在懂了,这是身份的象征。咱是贵族,靠脑力吃饭的。
既然是身份象征,肯定要十分珍视,不能随便修剪。如果有人肯为了你剪指甲,那绝对是真爱。
《韩非子·内储说上》有个故事是“韩昭侯求亡爪”,韩国君主韩昭侯有一次故意说自己指甲丢了,找不到了,你们赶快帮我到别处找找。
指甲在手上好好的,韩昭侯为啥要这么说呢?他在试探身边人是否忠诚。有个侍卫,咔嚓一下把自己指甲剪下来送给韩昭侯,说这就是您的指甲,我刚刚找到的。
韩昭侯一看,心花怒放,寡人就喜欢这样的人。
指甲虽然有很多象征意义,但长时间不修剪肯定不行。即便不用干体力活,吃饭总得自己吃吧,指甲太长吃饭都碍事,写字也不舒服。另外,长时间不修剪,指甲里面藏污纳垢,不卫生。
所以,古人还是剪指甲的,只不过条条框框比较多。
唐朝规定“丑日手甲、寅日足甲”。明朝反过来了,“寅日剪指甲,午日剪足甲,烧白发,并吉。”
不用争论哪个对,符合当时风土民情的,就是吉日。
选好了日子,还得有一套趁手的工具。咱们现在剪指甲,一个小小的指甲刀就可以胜任。指甲刀是20世纪30年代出现的,古人肯定是没有,他们用什么呢?
早在青铜器时期,人们就开始用青铜刀具修剪指甲。尤其是刀具上突出的小嘎达,特别适合磨指甲,类似现在的指甲锉。
到了汉代,剪刀出现了。剪刀最开始是劳动用具,但是人们发现用它来剪指甲很方便,就研究出一系列小巧精美漂亮的剪刀,这个叫“交股剪刀”。
汉代古墓出土过很多,它们是古代贵族女子的陪葬品。外形类似大写的U,与现在的剪刀差别还是挺大的。隋唐剪刀进一步普及,很多人都随身携带。
《隋书·薛孺传》记载:“太常丞胡仲操曾在朝堂,就孺借刀子割爪甲。”剪刀能带到朝堂上,还有大臣在上朝时借别人的剪刀修剪指甲,感觉隋朝的朝堂也挺魔幻的,估计是朝代刚刚建立时发生的事情。
宋代,商品经济高速发展,街上就有很多修建指甲、修面、修胡子的人,叫“刀聂工”,《清明上河图》中这些小摊位也是有一席之地的。
到了明朝,装备齐全了。成书于万历年间的《考盘余事》记载,当时文人出门习惯带一个木质收纳盒,里面不仅有挖耳、剔牙的东西,还有剪刀、锉指、剔指刀,类似于现在的指甲刀套装。
用这些装备剪下来的指甲,绝对不能像咱们现在这样马上扔到垃圾桶。作为身体的一部分,古人会把指甲收集起来,去世时一起埋到墓地,这是古代丧葬文化的一部分。
朱元璋苦孩子出身,小时候当放牛娃,大一点当和尚当乞丐,饭都吃不饱,没有条件讲究这些。后来虽说当领导了,但一直打仗,也没心情讲究。
大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是帝国最高领导人,身边所有配置都是最好的,指甲也变得高贵了。
洪武年间有本书叫《凤凰台记事》,这里面说朱元璋有个修脚匠叫杜安道,他每次都会小心翼翼的把剪下来的指甲包起来带走。朱元璋好奇就问,你要把我的碎指甲扔到哪里去?
杜安道吓得扑通跪地,说草民怎么敢扔您的指甲呢?这些都来自您的圣体,我要把它们带回去珍藏,每日焚香供奉。
朱元璋惊了,说你给我修剪十多年指甲了,这十多年,每一次你都把指甲带回去珍藏供奉?杜安道说是啊,每次都这样。
朱元璋把人留在宫里,派人到他家查看。果然看到杜安道家中佛龛上有一个精致的小木盒,木盒里面全是指甲,佛龛前面还点着红烛。
朱元璋特别高兴,这个人是真的尊重朕,没说谎。龙心大悦之下,直接封他为太常寺卿,正三品,主管礼乐祭祀。
从一个修脚匠直接变成三品大员,达到了很多状元终其一生都达不到的高度。杜安道,堪称修脚匠界的传奇。
清朝光绪年间有个女子叫杨贞媛,也因为指甲扬名。
具体内容请移步xi ma la ya da li shi,欢迎shou ting。
来源:大力侃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