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检查出来后,他一边捂着报告单一边说:“医生说没事。”结果我们一看,确实没有我们担心的那些词,像“癌”“异型增生”“高级别病变”一个都没提到。我心里松了口气,赶紧拉着他坐下来,好好讲了讲这个胃镜报告到底怎么看,不该担心的别乱想,但该注意的也不能当耳旁风。
最近家里最热闹的事是公公做了胃镜检查。说实话,公公平时吃饭特别不规律,早饭常常不吃,中午应付两口,晚饭倒是吃得像过年一样。
他自己说胃不舒服已经有一阵子了,但每次一提医院就摆手,说“老毛病,忍忍就过去了”。直到有天饭后直冒冷汗,才被我们连哄带骗地送去检查。
检查出来后,他一边捂着报告单一边说:“医生说没事。”结果我们一看,确实没有我们担心的那些词,像“癌”“异型增生”“高级别病变”一个都没提到。我心里松了口气,赶紧拉着他坐下来,好好讲了讲这个胃镜报告到底怎么看,不该担心的别乱想,但该注意的也不能当耳旁风。
胃镜报告里常常会写上一堆看不懂的词,很多人一看到“糜烂”“炎症”就吓个半死,觉得完了,是不是胃癌前兆。但真不是那么回事。
如果报告里没有写“癌变”“穿孔”“出血”“异型增生”这些字眼,大多数情况都属于良性问题,调养一下就好。我以前在临床上也接触过不少类似的例子,很多人都是被吓出来的焦虑。
我朋友小李,35岁,程序员,天天外卖、咖啡、熬夜三件套,胃时不时疼一下。他做完胃镜报告上写着“慢性浅表性胃炎,伴少量胆汁反流”,吓得跑来问我是不是胃癌前兆。其实这就是胃黏膜轻微发炎,像这种情况,靠日常调理和饮食改善,大多数人能恢复得很好,根本没到癌变那一步。
有些词听着吓人,比如“糜烂”,但其实糜烂性胃炎在胃镜里很常见,很多人都或多或少有点,尤其是爱吃辣、喝酒、暴饮暴食的人。
它不是溃疡,也不是癌,只是胃黏膜表面发红发软,有点点破皮那种感觉。只要胃镜后没有写“溃疡合并出血”或者“穿孔”,基本上都可以靠食疗和作息调回来。再说“反流性胃炎”,这在我妈身上也出现过。
她退休后闲不住,开了个小吃摊,天天尝味道还不按时吃饭,晚上回家还喜欢吃点夜宵。后来胃镜报告里写着“反流性食管炎,Z线上移”,她吓坏了。
我给她解释说,这种情况就是胃酸倒流到食道,刺激到食管黏膜,时间久了会红肿疼痛,但不等于癌变。她听明白了,后来换了清淡饮食,晚上不吃太晚,症状真的就慢慢没了。
还有个特别典型的情况就是“萎缩性胃炎”。这个词确实得认真看待,但也得分清楚。“轻度萎缩”没写“异型增生”就不要吓自己。
像我一个邻居老吴,60岁,报告上写着“轻度胃黏膜萎缩,未见异型增生”,结果他整整三个月吃不下饭,天天查资料。其实医生当时就说了,没异型增生就不是癌前病变,关键是要把胃黏膜养回来。
说到底,胃镜报告就像体检报告,反映的是当下胃的状态,不是判决书,而是体质的晴雨表。只要没有那几个关键的字眼,多数问题都能靠日常调整缓过来。
我平常在家做饭,也会有意识地帮家人调理胃口,特别是像公公这种年纪的人,吃得清淡一点,分餐制,少油少辣,真能省下不少麻烦。
像我家现在晚饭基本上不做炒菜了,多是煮的、蒸的,我还经常炖点山药小米粥、南瓜百合汤,这些对胃都特别友好。山药健脾养胃,小米能养胃黏膜,百合润肺也和胃,这些食材看着普通,其实营养价值高得很,而且老人孩子都能吃。
还有一点大家常忽略,就是餐后不要立刻躺下。我公公以前吃完饭就窝沙发上,不到十分钟就打盹,后来我跟他说,餐后平躺会加重胃酸反流,尤其是有反流性胃炎的人,晚饭后最好靠坐半小时再休息。他试了试,发现胃确实没那么胀了,睡觉也踏实了。
再说说小孩,我家孩子小时候也有过“胃口不好”的阶段,每次吃饭都挑食,还爱吃零食。后来我换了做法,把饭菜做得更有层次,比如用南瓜做饭团、用胡萝卜做蛋饼、紫薯做馒头,颜色好看,味道自然甜,孩子愿意吃,胃也慢慢调好了。
小朋友的胃在发育中,更需要细心照顾,不要老用“你不吃就饿着”这种粗暴方式,反而会让孩子产生抗拒。
有一阵子,我老公也总说胃胀,尤其是应酬多的时候。他常年喝酒、熬夜、吃宵夜,胃镜查出来是轻度胃炎。我没给他吃什么药,就是从饮食上做了调整。
早餐必吃,我会提前晚上做点低油高蛋白的煎蛋卷或者豆腐羹,中午让他自己带饭,晚上他自己慢慢也就不太敢乱吃了。规律饮食比吃药更管用,特别是对于轻度炎症、糜烂这些问题。有些人一听“幽门螺杆菌阳性”就慌了,其实这个真得具体看情况。
如果有症状、合并溃疡、家族有胃癌史,那要杀菌;但如果没有这些,就不急着吃药。我家里也有人查出阳性,但后面也没什么明显症状,就靠清淡饮食、注意卫生控制住了。饭菜公勺、筷子分开、定期更换牙刷这些小细节,能减少家庭传播。
我也经常提醒身边的朋友,不要一看到“慢性胃炎”就开始猛吃药,很多慢性胃炎是“功能性胃病”,意思是胃黏膜其实没太大问题,可能是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不适。这种情况更需要调节情绪和作息,别总焦虑、别熬夜,这比吃药见效还快。
我妈以前总说胃“咕咕叫”,一查没啥大问题,医生也没开药,我就让她早上喝温水、吃半根香蕉,再吃碗小米粥,几天后自己都说舒服多了。有些胃的问题,不是吃药立马能解决,而是要靠长期一点一滴的调理。
说到底,胃是个很“情绪化”的器官,吃得急、气得狠、熬得久,它就不高兴。但只要没有写“癌”“异型增生”“出血”“穿孔”“高级别病变”这些字眼,大多数人都不是大问题。关键是你要听懂身体在说什么,然后用对方法去调。
胃镜报告不是吓人的东西,它是身体给我们发的提醒信。别一看到几个不认识的词就吓自己一跳,也别完全不当回事。看得懂报告,照顾好胃,比什么都重要。我作为一个妈妈,一个营养师,最在意的不是头衔,而是能不能让家人健健康康地吃饭、睡觉、过日子。
参考文献:
1. 王存川.胃镜检查报告常见术语解析.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1,41(5):412-415.
2. 李建军.慢性胃炎的诊断与治疗策略.胃肠病学,2020,25(3):198-203.
3. 张晓红.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防治与家庭卫生.家庭医学,2022,14(6):44-48.
4. 赵丽华.食疗在胃功能调理中的应用.中华健康饮食,2023,9(2):33-36.
5. 朱旭.老年人胃健康与生活方式关系研究.老年医学研究,2021,10(4):102-106.
来源:汪医生健康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