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命,被赋予了繁殖能力+生长周期+小部愈功能的自然物质组合形态。有水源+温度适宜的地方就能长出植物、植物丰茂的地方就能滋养动物、植物繁茂+动物成群结队的地方微生物猖獗......自然环境是生命物质存续的基础,不同生命群体互为存续养料的后勤补给员。人类,自然生命
生命,被赋予了繁殖能力+生长周期+小部愈功能的自然物质组合形态。有水源+温度适宜的地方就能长出植物、植物丰茂的地方就能滋养动物、植物繁茂+动物成群结队的地方微生物猖獗......自然环境是生命物质存续的基础,不同生命群体互为存续养料的后勤补给员。人类,自然生命体系中综合智商最高的动物生命,自然生命体系中唯有人类具备按照自主生存意愿、通过主动劳动创造生活消费物资的能力。
老舍说:才华是刀刃,辛苦是磨刀石,再锋利的刀刃,苦日久不磨,也会生锈。通过翻耕土地+播种植物收获植食、通过狩猎+畜牧收获动物肉+蛋+奶、将其它自然物质加工制成人类生产劳动与日常生活辅助用具......维持生存对生活物资的需求,是人类从事一切主动劳动创造的基本前提。那么,为什么说处理人口生育问题必须借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呢?
一、生育是动物的生理本能也是应对人类应对老迈生活最坚实的依靠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流动的水不会腐臭,经常转动的门轴不会被虫蛀。一年生草本植物、多年生木本植物、动物生命从数小时到数百年......生命物质的个体不能永生,唯有不断繁殖方能确保物种繁衍生息。作为综合智商最高且兼具主动劳作能力的动物族群,现代人类十分清楚生育能力是族群繁衍生息唯一可靠的保障,积极生养儿女也是任何个人老年生活最坚实的依靠。
《增广贤文》:“人生一世,草生一春,来如风雨,去似微尘。”出生—>成长—>繁殖—>死亡,自然生命个体的完整生命轨迹犹如抛物曲线,所有生命个体都是自然物质的神秘组合、所有生命个体最终都必然复归自然。植物要么落叶归根&要么成为植食动物的养料、动物要么成为其它动物的晚餐&要么成为微生物的晚餐,进入农耕定居时代的人类不想死后成为其它动物晚餐就必须依靠子孙为自己收尸。同时,由于人类孩童成长&老叟衰老缓慢,人类生命旅程中孩童和老叟都必须依赖青壮年同伴帮衬才能维持正常生活。
养育儿女的人,老年才配有子女养老
二、倘若人人对社保养老的好处深信不疑,谁还会积极生育?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总是攀高向上,向高处好处奔,向往美好生活,而水的习性则是往低处流动。木棍—>石器—>陶器—>铜器—>铁器—>附带动力机械、岩洞—>草屋—>瓦屋—>楼房、火烧—>蒸煮—>烹调、草编—>其它动物皮毛—>丝绸&棉麻织物......根据维持生存需要,人类一直在持续不断地改进生产劳动与生活辅助用品。同理,人类也在积极革新群体事务治理律法、完善对病患与老弱的综合照护体系。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农民争着耕种相对平坦的田地、牧民优选丰茂的草场放牧、工人优先采挖更方便使用的矿物......作为高智商会主动对比的动物族群,在有多个可选项的情况下,人类必定选择那个容易获得收益的。基于同样的推理,职业工作可以兼顾缴纳社保养老,那聪明的年轻人必定努力工作缴社保养老而不是积极生儿育女;缴社保养老可以有稳定的预期收益增幅(旱涝保收)&生养儿女未来前景未知性太大,那些接受过高等学历教育的年轻人必定优选多缴社保养金而不是多生养儿女;社保养老由国家统筹收支&生养儿女全程需要家长统筹成长事务,那些乐意享受生活的年轻人必定积极缴社保养老而不是积极抚养多个孩子成长成才。
三、倘若人人缴社保养老,还有多少资源可分配给抚养孩子?
自然资源为公—>先占先得,生活物资私有—>多劳多得。农民收获耕种田地上长成的植食、牧民收获饲养其它动物的肉+蛋+奶、工人收获开采的自然矿物或经由自然矿物加工制成的生产劳动&生活辅助用具......主动劳作是人类收获生活物资的唯一可持续途径,鼓励多劳多得能最大限度调动人民的生产劳动积极性、能为人类创造更多生活物资、能激励人民做大人类社会生活财富的蛋糕。
社会保险,为丧失劳动能力、暂时失去劳动岗位或因健康原因造成损失的人口提供收入或补偿的社会和经济制度。社会保险的主要项目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我国现行社保综合征缴超过个人劳动应得酬劳的30%,各分项保险缴费比例大致如下:
养老保险 :有工作单位的缴个人月薪的24%(用人单位缴16%【部分地区为22%】,个人缴8%);没有工作单位的缴个人月收入的20%
医疗保险 :有工作单位的缴个人月薪的8%,没有工作单位的缴费每年不同(2025年缴400元每年)
失业保险 :有工作单位的缴个人月薪的1%
工伤保险 :根据行业风险程度不同,费率在0.2%-2%之间
生育保险 :有工作单位的缴个人月薪的0.8%
能量守恒定律:自然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其它物体,而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同理,特定时间段+特定地域+特定人群可以创造的生活物资总量必然是个定值,分配用于保障老年生活的越多、抚养孩子可用的资源就必然减少,年轻人都忙着为自己交养老续命钱、那还有多少余粮可供生养孩子之用呢?现行养老金征缴比例,每个家庭是否最少被拿走了养活一个孩子的口粮。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通过舜、傅说等古代圣贤在困境中振作精神、奋发努力而终于大有所为的事实,说明一个人想要完成自己的天赋使命,必须经历种种挫折和考验,进而分析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亦是如此,最后推出论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同理,如果没有老年生活被照护的需求,那人类为何要积极生育?如果人人都努力储存物资保障自己的老年生活,那积极生育的物资还能充足吗?如果生育的积极性不足,那未来大量的老人如何有足够的年轻人照护?所以说,处理人口生育问题必须借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育率为什么越来越低##人类生育率在不断下降,到底是什么原因?#
来源:育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