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本质是练兵,将军的角色最重要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1 11:32 2

摘要:教育孩子是当下许多人都在解答的一个时代课题,越是竞争激烈,人们在教育上投入的金钱和时间就越多。但现实却是,许多人是投入越多,焦虑的情绪反而越严重。实际上,世上的任何事都不如想象中的那么复杂,教育和练兵一样,最重要的不是强调纪律、说教,而是家长要和将军一样以身作

文 / 子玉

教育孩子是当下许多人都在解答的一个时代课题,越是竞争激烈,人们在教育上投入的金钱和时间就越多。但现实却是,许多人是投入越多,焦虑的情绪反而越严重。实际上,世上的任何事都不如想象中的那么复杂,教育和练兵一样,最重要的不是强调纪律、说教,而是家长要和将军一样以身作则,用一个优秀的自己、用榜样的力量来影响孩子。

读历史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带兵的将领有两种:一种是以纪律、制度来练兵,指挥军队作战;一种是将自己打造为军队系统的标准模板,以此来影响军队。

前一种人大多数只是史书中的一个名字,而后一种人却成为了人们持久讨论的名将,比如西汉的李广、大唐的李世民等。

对于李广,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他的评价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

也就是,李广治军的最大特点是,将世俗对于一个标准军人的要求自己先做到,而且还要做到更好,以此来影响手下将士。所以,李广虽然一生不顺,到死也没有实现封侯的愿望,但这并不影响汉军将士和天下人对他的尊敬,所以李广自杀之后才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怎么说呢,霍去病的人生是一种成功,但李广的人生又何尝不是一种成功呢,战场上获取的军功和做人的成功只是两种不同维度的成功而已。

所以,真正的名将不仅是能力层面的领跑,更会以身作则来影响军队的士气,这一点,李世民就做到了极致。解读唐朝的创业史我们会发现,李世民在率军剪灭众诸侯的过程中经常是带队冲锋,甚至是侦察敌情、殿后这样的危险工作他都亲自来做,甚至在一次脱险回军营之后由于面部被尘土完全覆盖唐军守营的将士都没认出他来。

本质来说,唐军将士对李世民的支持不仅是因为他是秦王,又取得了让人仰望的军功,最重要的是他的精神力量征服了众人。所以,那些跟随李世民征战四方的唐军将士被主帅所影响都有异常彪悍的精神力量,不管是名将李靖,还是李道宗和侯君集等人,在之后唐朝征服突厥、吐谷浑等的战争中的表现都是能力和精神力量的同时领跑。

李世民对大唐军事最大的贡献除了军功之外,就是通过个体的影响塑造了一个军事精英群,而贞观年间的军事胜利都是这些人所创造的。

因此,将军的第一要务就是做好榜样。同理,家长教育孩子最好的办法也是做好榜样,以自身的能量场来影响孩子。

据神经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中存在“镜像神经元”系统,这一系统使得观察到的行为能够直接在观察者大脑中产生类似的神经活动模式,从而促进模仿学习,尤其是儿童,其大脑发育特点决定了他们主要是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

所以,优秀的孩子都是被优质榜样影响的结果,而问题孩子的症结也往往能在他们的家长身上找到原因。也就是,孩子在学习和为人方面的得分只是一个结果,而父母的行为才是因。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你想要了解一个成年人,那最好的办法也是观察他们的孩子,因为,孩子如同一面镜子,反映出的往往是家长真实的行为模式。

教育这件事其实也和修行一样,要向内求,重要的不是你采用什么技巧、如何说教,而是家长自身首先要活出值得效仿的生命形态。

记得前段时间看过一个新闻,说是有一对双胞胎在高考中都考了高分,都被名校录取,当记者采访问起他们为什么学习这么努力的原因时,他们表示,自己的爸妈就是那种爱读书、爱学习的人,他们家不仅有物理设定的学习区,还有所谓的学习日,他们两人每次放学回家后都会交换学习笔记、交流学习心得。

这个新闻就完美论证了以上观点,优秀的孩子更多只是因为身后有优质的榜样

不过呢,在进一步解析以上这个新闻案例后我们还会发现一个问题,就是,除了家长自身的影响之外,环境也同样重要。这一点,孟子的母亲就堪称人间清醒,她通过三次搬家、主动选择孩子的成长环境来影响孟子。在一个好的环境中,孟子即使再差也不会差到哪去。

孟子的成功更多是其母亲影响的结果 图源/剧照

但是呢,环境更多也是人所塑造的,所以,孟母的行为更多只是对“家长”这一角色的放大,她认为好的环境中的人都是孟子的“家长”,可以无形中影响孟子、塑造孟子的三观、倒逼孟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在家庭教育中,孟母也常常以自身的行为来对孟子进行案例式说教,比如,孟母曾经当着孟子的面将织布机上未织完的布剪断然后对孟子说:“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

这是孟母通过自身行为示范主动给孩子传递有关价值取向,塑造孩子的三观。

还是那句话,优秀的孩子是家庭的应用场景的产物,始于他们的父母。家长自身的行为示范比任何语言说教更为有力。

以上的所有观点和案例子玉都是为了引出一个朴素的观点:孩子不会听从你的教导,但他们一定会模仿你的行为。所以,教育孩子这件事家长首先要做好自己,有自我进化和与孩子一起成长的意识,通过塑造优秀的自己来影响孩子。

对此,家长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学习习惯。如果一个家长能够主动放下手机,在业余时间多读书,那么孩子大概率也会拿起书本。这一点,许多人是进入了一个误区,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他却要求一个完全没有自律能力的孩子做到,按照上文中所说的“镜像理论”,家长玩手机的场景已经印在了孩子的大脑中,孩子怎么可能不对手机上瘾。所以,就不要总是批评孩子玩手机,首先你得要在对待电子产品的态度上绝对自律。

其次就是生活习惯。如果一个家长喜欢吃垃圾食品、不喜欢运动,那么他们的孩子大概率会将这一套模式复制。据有关数据统计,有规律运动习惯的家庭,其子女的肥胖率显著低于平均水平,还有,家长如果吸烟的话,他们的孩子成年后吸烟的概率是其他家庭的三倍。这就是子玉每次总是劝身边的朋友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吸烟、喝酒、打牌的核心原因,因为,你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在给你孩子的大脑中撒种子,而这些种子迟早是会结果的。

还有情绪管理。据有关心理学者研究表明:如果父母以冷静、理性的方式处理冲突时,孩子会无意识地习得这种应对模式;反之,若父母经常情绪失控,孩子则容易发展出类似的反应倾向。更重要的是,如果父母总是情绪失控的话会无形中影响一个家庭的磁场,如此,大人是财运不济,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也会产生各种问题。为什么古人总是强调家和万事兴,原因就在于此。

再就是品德层面。如果家长在面对不公平的事时能够勇敢站出来,那么他们的孩子也会被种下勇敢的种子。对于此,子玉说一个历史案例。五代的高平之战,后周禁军在战争刚开始时就发生了逃亡、投降事件,在关键时刻,皇帝柴荣是亲自冲锋,将勇敢二字诠释得是淋漓尽致,受此影响,赵匡胤和张永德等禁军将士的热情也瞬间被点燃,也冲入敌阵,顷刻间就扭转了战局。

对于这个历史案例,我们可以将周世宗看作是“家长”的角色,将禁军将士看作是“孩子”,“家长”通过自身的行为示范激发了“孩子”体内勇敢的种子。

当然,勇敢只是品德的一个层面,善良也是,而善良的品质也是家长自身的行为在孩子大脑中成像进而成为孩子基因的一部分。比如,我的外婆为人很善良,对待所有和她接触的人都非常好,也从不和人计较。这几年我越来越发现,我的母亲几乎就是我外婆的复制体,虽然她自己过得非常简朴,但对待人却非常大方,也不会刻意放大别人的缺点。

除了我母亲,我也在观察身边的人,感觉那些以前对待自己父母非常孝顺的人现在也收获了来自儿女的孝心,反之,那些对待自己父母态度不好的人现在大都是家庭矛盾重重。对此,我妈就曾对我说过这样的话:“一个人怎样对待自己的父母,他的孩子可一直在旁边看着呢,你就等着吧。”

这就是影响的力量。

总之,教育从来不是要求,而是影响,教育之道无它,唯爱和榜样,真正觉醒的家长从来不改变孩子,只改变自己,父母优秀了,孩子大概率也差不到哪里去。也就是,家长通过自身的行为给孩子灌输一种正向的意识,让这种意识在时间的作用下逐渐转化为孩子的生存惯性,之后,孩子仅仅凭借这种正向的惯性就能迎来一个光明的人生。

写到这,子玉又想起了一次吃饭时一个同事所讲的一句让我记忆犹新的话:“我不想卷孩子,我只想卷我自己。”

现在看来,我这个同事确实算是觉醒者。

如此看来,教育根本就没有那么复杂,你把自己做好就行,如此不仅能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题,还能收获一个更好的自己。只要你是一个强者,一个优秀的人,孩子绝对会乐于模仿你,因为,人都有慕强基因。

另外,相比卷教育,子玉觉得有些东西其实比成绩更重要,那就是:扬在脸上的自信、长在心底里的善良、融进血液里的骨气、清风拂面的温柔、刻进生命里的坚强。

可以说,这就是一个人的价值体系,需要从小就建立,而这些也是需要家长引导孩子来建立的。一个人在成年之前就建立了一套正向的价值体系并将之作为应对世界的标准,那么这个人以后大概率不会走什么弯路。

最后,再将一句话送给大家:真正的教育始于家长的自我教育,真正的开始始于家长的自我改变。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谢谢!

来源:子玉史院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