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难以置信!一家“日本饮料”在中国市场年入高达1651亿,轻松超越国民品牌农夫山泉,却成功伪装成“国货”,让亿万消费者深信不疑。
文/编辑:嵌入式大杂烩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难以置信!一家“日本饮料”在中国市场年入高达1651亿,轻松超越国民品牌农夫山泉,却成功伪装成“国货”,让亿万消费者深信不疑。
图片来自于网络
这份“国货滤镜”背后,隐藏着怎样的营销骗局?当身份迷雾被揭开,无数消费者才猛然发现,自己的爱国情怀竟被巧妙“利用”。
当我们把目光投向饮料货架,以为自己对那些熟悉的瓶瓶罐罐了如指掌时,现实往往会给我们一个意想不到的耳光。
图片来自于网络
比如,许多人心中当之无愧的国民饮料巨头农夫山泉,却在一个悄无声息的对手面前显得有些“娇小”。
那个对手,就是三得利,有数据显示,这家公司的年营业额高达千亿级别,一种说法是1651亿,另一种说法是1046亿。
图片来自于网络
无论哪个数字,都让农夫山泉不到其三分之一的营收相形见绌,更让人错愕的是,这个在中国市场赚得盆满钵满的品牌,实际上是一家地道的日本企业。
这个事实让无数坚信自己是在支持国货的消费者,感到了一丝“憋屈”,问题来了,这种巨大的“身份迷雾”究竟是如何被精心构建起来的?
图片来自于网络
它在过去为什么能如此奏效,如今又为何引发了越来越多的讨论和审视?这背后,藏着中国消费市场一段深刻的变迁史。
其实日本这家品牌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跟它们的营销手法有着很大的关系,它系统性地运用视觉、语言和文化符号,核心目的就是精准地剥离或嫁接特定的文化基因,让你看到它想让你看到的样子。
图片来自于网络
最直接的手段,体现在视觉符号的“去异存同”上,三得利就玩了一手高明的减法,在其产品包装上有意地减少甚至完全去除日文元素。
当消费者拿在手里,满眼都是熟悉的中文,自然就削弱了对其外来身份的警惕,而另一些品牌则反其道而行之,玩起了加法。
图片来自于网络
元气森林在早期,就巧妙地在其包装上使用了日文的“気”字,并标注“日本监制”等字样,主动为自己披上一层异国的外衣,以迎合当时的市场偏好。
语言系统更是“文化转译”的主战场,有些品牌通过命名来实现身份的伪装,“中华”牙膏听起来再本土不过了,但其品牌所有权却属于一家荷兰公司,“味好美”酱料也一样,听着亲切,实则是个美国品牌。
图片来自于网络
反向操作的例子也不少,比如主营睡眠产品的慕思,还有曾经风靡一时的美特斯邦威,都通过一个听起来颇具异国情调的名字,成功地营造了高端、国际化的品牌形象,而它们都是土生土长的中国品牌。
在这场游戏中,三得利的策略显得更为高深,它不只是简单地使用中文,甚至在包装上启用了繁体字,试图链接一种更深厚、更古典的中华文化意象,让你在潜意识里将其与本土文化紧紧绑定。
图片来自于网络
最高级的伪装,是文化母题的“情境挪用”,三得利卖的虽然是乌龙茶,但它向中国消费者“贩卖”的,却是一种精心包装过的中国茶文化,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他们就已经在生产乌龙茶饮料了。
为了让你相信这个故事,三得利的广告片特意选择在中国取景拍摄,画面里充满了中国戏曲、相声等传统元素,出镜的也大多是中国面孔的演员,这一切都在营造一种“比国货更懂中国”的氛围,让你彻底忘记它的国籍归属。
曾几何时,我们处在一个“仰视”的时代。在上世纪到大约十多年前,中国消费市场普遍存在一种“洋货崇拜”的心理,很多人潜意识里觉得,外国的品牌就意味着更高级、更有品质保障。
图片来自于网络
在那个时期,国产品牌“伪装”成洋货,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市场策略,像元气森林早期那样,或者像欧典地板、慕思那样,都能帮助它们在市场中获得额外的溢价和消费者的初步信任。
当时偏甜的饮料口味也是绝对的市场主流,但风向的转变,比想象中来得更快,大约从2021年开始,一切都变了。
图片来自于网络
消费者的健康意识被前所未有地唤醒,同时伴随着中国制造业水平的飞速提升,国人对本土品牌的文化自信和支持度也显著增强。
我们进入了一个“平视”的时代,最直观的变化体现在口味上,低糖、无糖、口味清淡的饮料开始受到热捧。
图片来自于网络
农夫山泉旗下的东方树叶,这个早期曾被许多人评价为“难喝”的纯茶系列,摇身一变成了健康饮品的代表,销量节节攀升。
三得利也正是凭借其“零糖零卡”的清晰健康定位,区别于传统甜味茶饮,精准地捕获了这批关注健康的消费群体。
图片来自于网络
可以说,它既是身份伪装的胜利者,也是健康趋势的受益者,但对于那些“伪洋货”来说,好日子到头了。
曾经的光环逐渐褪去,消费者不再轻易为那一点“外国味”买单,更重要的是,当人们的身份意识觉醒后,开始在意品牌的真实归属,并可能因为被误导而产生强烈的负面情绪。
图片来自于网络
那些曾努力“伪装”成洋货的品牌,如今正急于摆脱过去的标签,比如中国本土茶饮品牌奈雪的茶,其更名就被市场解读为一种“回归本土化”的举动。
元气森林也早已不再强调“日本监制”,而是反复向外界声明,自己是一家注册地在河北的中国公司,这种转变,无一不在证明,那套老旧的营销手法已经失效,甚至可能带来反效果。
而对于像三得利这样成功的“潜行者”,虽然商业上持续取得巨大成功,但也时刻面临着身份被揭示后的舆论风险。
当消费者发现自己支持“国货”的热情,最终流向了一家日本企业时,那种情感上的反弹不容小觑,更何况,互联网是有记忆的。
图片来自于网络
三得利过去曾因虚假宣传问题而受到过相关部门处罚的历史,也可能在某个时刻被重新提起,进一步加剧品牌的信任危机。
最终的答案,是回归商业的本质:从“讲故事”到“做产品”,在今天这个信息高度透明化的时代,消费者的选择越来越理性。
图片来自于网络
大家会发现,原来“徐福记”糖果属于一家瑞士公司,“中华”牙膏的品牌归一家荷兰公司所有,但那又如何?
决定消费者最终是否会用脚投票的,不再是品牌的国籍,而是产品本身的质量、口感与创新,长远的成功,不可能再依赖于一套巧妙的营销骗局。
我们从曾经的盲目追随,走到了今天的理性审视,消费者的日渐成熟,正在倒逼所有企业回归到商业最朴素的逻辑上来。
图片来自于网络
对于我们消费者而言,重要的是拥有辨别信息的能力和自由选择的权利,而对于企业来说,与其在“身份”的包装上大费周章,不如踏踏实实地在产品上精益求精。
因为到最后,能长久陪伴消费者的,绝不是一个虚构的身份,而是一个真正值得信赖的产品,未来的市场,终将是产品力的竞争,而非身份的表演。
来源:嵌入式大杂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