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你厌恶你身边的人,表达厌恶最好的方式,不是和他们争吵,而是自己勤快点,加把劲离开他们。那样,他们就永远从你的生活中消失了。”
“当你厌恶你身边的人,表达厌恶最好的方式,不是和他们争吵,而是自己勤快点,加把劲离开他们。那样,他们就永远从你的生活中消失了。”
——罗翔
罗翔老师这句话,看似朴素,却藏着通透的人生智慧。
我们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被误解时,总想争个青红皂白;被挑衅时,总想以牙还牙。结果呢?往往是杀敌八百,自损一千,把自己活成了一块沾满泥污的抹布,疲惫不堪。
今天,我们不妨深一度地聊聊,为什么说真正的强者,从不与烂人缠斗,他们只专注于一件事——自我飞升。
01、争辩,是最低级的自我消耗
有一个著名的“烂泥塘定律”:你若跟烂人掉进泥塘,他会凭着丰富的经验,让你输得一败涂地。
为什么?因为你们的底层逻辑根本不在一个频道。
你讲道理,他讲情绪;你谈事实,他谈立场;你论格局,他论亲疏。
古人早就劝诫我们:“常与同好争高下,不与傻瓜论短长。”
与认知层次不同的人争辩,本质上是一场无意义的消耗战。他会用他那套扭曲的逻辑,将你拉低到与他相同的高度,然后用粗鄙的方式污染你的情绪和心。你赢了,不光彩;你输了,更憋屈。
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也永远辩不赢一个认知维度不在同一平面的人。夏虫不可语冰,井蛙不可语海,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与其浪费口舌,不如保持沉默。这并非懦弱,而是选择把宝贵的精力,投资在更有价值的成长上。
02、历史:与其在泥潭中纠缠,不如在寂寞里生长
纵观历史,所有成大事者,都深谙“不纠缠”的智慧。
西汉时期,有一位大学问家叫扬雄。他才华横溢,文章名满天下,却对朝堂之上的勾心斗角、阿谀奉承深恶痛绝。当时的朝廷,充斥着一群无德无才、靠着溜须拍马上位的“同事”。他们嫉妒扬雄的才华,又因他有口吃、不善交际,便处处排挤他。
换做常人,或许早就愤而反击,或选择同流合污了。但扬雄没有。
他选择了一条更艰难,也更高明的路——精神上的疏离与自我沉淀。
史书记载,扬雄并未辞官归隐,而是选择坐在官场的“冷板凳”上,为自己筑起了一座精神的书斋。他将那些本该用于周旋应酬、争名夺利的精力,全部向内收回,倾注于笔尖之上。
在那些被旁人视为“寂寞”与“失意”的漫长岁月里,他仿《论语》作《法言》,仿《易经》作《太玄》,最终成就了两部流传千古的巨著,成为一代儒学大师。
而那些曾经排挤他的“烂人”呢?他们早已化为历史的尘埃,连姓名都未曾留下。
扬雄的这种“内向生长”,不是消极避世,而是一种主动的、战略性的“升维”。他没有在原地与那群小人进行“同维”打击,而是通过创造不朽的价值,直接跃迁到了一个他们永远无法触及的维度。
这给了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当你站上山巅,那些山脚下的恶意,不过是些微不足道的风声罢了。
你的圈子,决定了你的样子;但你的内在,决定了你圈子的高度。
03、你的能量,应该用在“破圈”而非“破防”
让我们把镜头拉回现实。
假设你在一家公司,遇到一个处处给你穿小鞋、抢功劳、散播负能量的同事“老王”。
你的第一反应可能是找他对质,向上级投诉,或者在茶水间与他唇枪舌剑。但这有用吗?你可能会暂时“破防”,逞一时之快,但接下来呢?他会变本加厉,你会陷入无尽的内耗。
真正高段位的做法是什么?
不是让他“破防”,而是让自己“破圈”。
把所有想与他争吵的时间,用来精进业务,多做一个方案,多学一个技能;把所有因他而生的怨气,化作死磕自己的动力。
当你的业绩无可替代,当你的能力冠绝群雄,当猎头开始主动联系你,当老板把你视为核心骨干时,你再回头看那个“老王”,他还在原来的位置上,用同样的方式对待下一个新人。
而你,早已凭借自己的努力,进入了一个更高阶的职场圈层。在那里,你遇到的将是更优秀的同路人。那个“老王”,连同他带来的所有烦恼,都自然而然地从你的世界里“物理消失”了。
最好的报复,不是恶语相向,而是活成一道光,亮到让那些阴暗中的人,再也无法直视你。
04、感谢生命中那些“绊脚石”,他们是来渡你的
罗翔老师的话,最终指向了一个终极的人生哲学:人生的终极战场,永远是自己。
那些让我们厌恶的人,其实是我们修行路上的“逆行菩萨”。他们用最令人不适的方式,逼着我们去思考、去改变、去成长。
他们的狭隘,让你看到了格局的重要性。
他们的刻薄,让你懂得了宽容与善良的可贵。
他们的存在,像一根根针,时时刻刻提醒你:这里不是你的终点,你必须往上走。
所以,别再把生命浪费在不值得的人和事上。
收回你那想要辩驳的口舌,收回你那充满怒火的目光,把所有的能量都向内收,专注地雕琢自己。
去读书,去健身,去搞钱,去提升认知。当你变得越来越好,你会发现,整个世界都对你和颜悦色。
因为,当你是一只苍蝇时,你看到的世界是垃圾堆;当你是一只蝴蝶时,你看到的世界是花园。
请记住,解决问题的最高智慧,不是改变世界,而是提升自己,从而换一个世界。
来源:露一说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