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38年深秋的桂林,桂花的甜香尚未散尽,战争的阴云已悄然逼近。随着广州、武汉相继沦陷,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中共中央敏锐地意识到,为了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必须在国民党统治区的一些主要城市设立公开合法的办事机构,而桂林独特的地理位置与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
1938年深秋的桂林,桂花的甜香尚未散尽,战争的阴云已悄然逼近。随着广州、武汉相继沦陷,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中共中央敏锐地意识到,为了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必须在国民党统治区的一些主要城市设立公开合法的办事机构,而桂林独特的地理位置与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使其成为设立办事机构的理想之地。彼时,桂林作为广西省会,是连接西南、华南等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也是运送抗战物资的重要中转站。更重要的是,李宗仁、白崇禧为制衡蒋介石,对进步力量采取“既不纵容也不深究”的默许态度,为桂林的地下党组织提供了一定的活动空间。
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旧址。桂林“八办”纪念馆供图
你眼中的桂林是怎样的?
提及桂林,人们总会想起漓江如绸的碧波、象鼻山憨态可掬的剪影,或是阳朔西街的灯火阑珊。这座被誉为“山水甲天下”的城市,似乎天生与诗意相伴。但桂林的诗意山水间,曾有比奇峰秀水更动人心魄的风景——80多年前,共产党人以米酒坊为掩护,在此建立起抗日救国秘密枢纽,让桂林的青山秀水间,激荡起民族救亡的铁血回响。
1938年武汉失守后,中共中央敏锐地意识到桂林作为西南交通枢纽的战略价值,决定在桂林设立公开的办事机构。同年11月中旬,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直接领导下,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简称桂林“八办”)正式建立,李克农任办事处处长。桂林“八办”租用桂林中山北路14号的“万祥醩坊”作为办公地点,铺面里陈列着酒坛与米缸,阁楼上却暗藏观察哨。这个看似普通的米酒坊,对外称是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桂林办事处,实则集八路军、中共中央南方局、新四军驻桂林机构职能于一身。
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这个看似普通的米酒坊里,演绎着楼上办党、楼下办军、铺面办商的传奇。扮作店员的情报员能在日军空袭时迅速转移机密文件,账房先生手中的算盘声里则藏着摩斯电码的节奏。1941年皖南事变发生后,桂林“八办”被迫撤销,但它播撒的抗日火种,已在八桂大地燎原。
八十年光阴荏苒,象鼻山仍静卧江心,漓江的水也依旧碧绿。但当游人漫步在中山北路的青石板上,或许能从拂面的清风中,嗅到一丝超越酒香的气息——那是属于中华民族的铁血风骨,是桂林山水间永不褪色的红色印记。如今,桂林“八办”纪念馆矗立在旧址旁,继续述说着桂林的烽火传奇,吸引了不少游客慕名而来。
游客参观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探寻革命文物背后的红色故事。记者 徐云洁 摄
在桂林“八办”旧址的陈列室里,悬挂着一部老式挂壁电话,斑驳的机身镌刻着烽火年代的记忆。这正是当年八路军战士们传递军情、联络同志的重要工具,机身侧面磨损的拨号盘上,“2818”这组特殊的数字仍依稀可辨。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这个承载历史的号码并未被时光尘封。新中国成立以后,原邮电部副部长刘澄清特意批示将“2818”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号码划归桂林“八办”纪念馆永久使用。如今,随着区号和局号的升级,纪念馆的电话号码已演变为“0773-2822818”,但核心的“2818”始终未变,如同历史的密码般守护着红色记忆的传承。
如今,纪念馆每日都会接到游客通过这一红色号码打来的预约与咨询电话。游客们拨动这个号码,便能借助其开启一段特殊的“旅程”,感受那段艰苦卓绝却充满信念的峥嵘岁月,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暑期是研学游的高峰期,前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纪念馆讲解员时岱向游客讲述历史:“时任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的周恩来曾三次来到桂林,以战略远见、统战智慧和人格力量,为桂林‘八办’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纪念馆二楼的玻璃展柜里,摆放着两件特殊文物:一个边角磨损的深咖色公文包,金属搭扣上还留着经年累月摩挲的光泽;不远处,是一支橘红色的派克钢笔。“这两件国家一级文物,承载着周恩来同志对革命青年的信任与期许,也藏着桂林‘八办’留给今天的精神密码。”时岱向游客们介绍,在民族危亡时刻,正是这种“把后背交给同志”的信任与“把一切献给党”的忠诚,凝聚成无坚不摧的抗战力量。
1939年4月路莫村会议后,周恩来将自己随身使用了十多年的一支派克牌钢笔送给了办事处负责组织工作的曹瑛同志。桂林“八办”纪念馆供图
在物资匮乏的抗战年代,周恩来以身先士卒的作风感染着每一位同志。桂林“八办”纪念馆陈列的公文包,曾伴随他三年的生活和工作,包内除了文件、书籍和文稿,还装着牙具、毛巾等生活用品。后来,周恩来将公文包赠送给警卫副官廖其康,勉励他在革命道路上永不停步。
《漓水烽烟》一书中记录了廖其康更为详细的回忆口述:“遇到情况紧张时,我白天提着,晚上就枕在头下。”这种近乎以生命守护的态度,源于周总理的那句叮咛:“这里面装的不是文件,是同志们的信任。”
周恩来送给廖其康的公文包。桂林“八办”纪念馆供图
今天的青年或许不再需要用公文包传递秘密情报,但团队协作中的“信任密码”从未改变。就像当年廖其康带着中国共产党的信念闯过敌人关卡,如今的大学生在科创比赛中把代码权限交给队友,创业者将核心方案分享给合伙人——这些场景,都是对桂林“八办”精神的当代诠释。
党的关怀还体现在战士生活的方方面面。得知廖其康婚后路费短缺,周恩来立即指示李克农寄去90元,并特意嘱咐让廖其康爱人谢玉英也参加革命工作。这种对干部的真切关怀,化作了办事处最坚韧的战斗力。
1939年,谢玉英接过周恩来递来的钢笔。此后,这支笔伴随她在延安抗大女校记录课堂笔记,在土改工作队写下调查报告,笔杆上的漆皮被汗水浸得斑驳。同样的温暖,也留在曹瑛的掌心。1939年4月路莫村会议上,负责党内组织工作的曹瑛只有铅笔,做起记录工作很不方便,周恩来当即把自己随身使用了10多年的派克钢笔赠给曹瑛,勉励他努力工作、好好学习。后来,这支“笔杆子”在曹瑛手中变成统战的“枪杆子”,他将钢笔一直珍藏在身边,激励自己在革命的道路上勇往直前。两位青年与钢笔的故事,揭示着一个永恒的真理:民族复兴的接力棒,永远在青年手中传递。
“原来早在80多年前,周恩来总理就用钢笔和公文包告诉我们,什么是最好的‘聚力’——信任,比任何流程都重要。”时岱回忆,在他的讲解中,时常能听到年轻人发出这样热血的感叹。
正如纪念馆中那只磨损的公文包所见证的那样,周恩来虽未常驻桂林,却以“运筹千里之外”的战略视野和润物无声的人格魅力,为办事处注入了灵魂。他不仅留下了钢笔、公文包等实物见证,还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的工作方法,“在夹缝中求发展”的斗争艺术,以及“把后背交给同志”的革命信任。这些红色精神,指引着当代青年以信念为帆、以担当为桨,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中勇毅前行,让青春在奋斗中绽放时代光芒。
【记者手记】
若只凭初见,你或许会认为桂林的动人之处全在山水。但循着历史的脉络,走进桂林“八办”纪念馆,才感悟到它的魅力不止于“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意,更蕴藏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家国情怀。当年,桂林“八办”工作人员身处复杂环境,面临着国内外的监视与威胁,始终以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信仰为指引,秘密传递情报、转运物资、联络进步力量,从未动摇,用行动诠释了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
驻足于存放在桂林“八办”纪念馆的公文包与钢笔前,我忽然明白:桂林“八办”留给今天的,不是陈列在展柜里的文物,而是“鲜活”的精神基因。它启迪当代青年,在团队协作中传递信任,在时代浪潮中勇担使命,在文化传承中创新表达。就如同那个公文包磨不灭的棱角,那支钢笔写不尽的忠诚,青年一代正在用自己的方式,续写着团结、担当、奉献的新时代篇章。
来源:当代广西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