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现代汉语词典》释义,标题是指标明文章、作品等内容的简短语句,而“题”字又指人的额头。正如眉宇之间可见人的神情气韵,标题可谓文章的“额头”,为其定调、凝神、开门户。
当你点开这篇文章,便已应验两件事:其一,你被标题吸引;其二,你想知道,短短的“标题”里藏有什么“门道”。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释义,标题是指标明文章、作品等内容的简短语句,而“题”字又指人的额头。正如眉宇之间可见人的神情气韵,标题可谓文章的“额头”,为其定调、凝神、开门户。
图源:视觉中国
一
标题之变,可说是一部微观的文学史。
回望先秦,文字多载于竹帛,书写珍贵简短,标题并非文章必备:《尚书》以“典”“谟”“训”标记文体,如看衣辨人般自然;《诗经》《论语》中的《蒹葭》《氓》《学而》诸题,皆取自篇首一二字,实为后人辑录时所加。随着诸子立说、文赋接续、诗词渐繁,开始以标题分篇列目,西汉更有了“无题不成文章”的说法。明清小说以回目架构叙事,一派气象;近现代报业兴起、作品涌现,标题的形式愈加丰富,表现力不断增强。如何拟制标题,成为众多作者关注的技巧。
从无到有、由粗至精,标题的核心功能始终是提炼、记忆、传播。不论案头随笔,还是经典著述,标题替无言的内容“代言”,为未见的作者“引荐”。
有的标题,寄寓作者怀抱。《石头记》叹幻灭,《金陵十二钗》点群像,《红楼梦》写意境,书名的斟酌演变,呈现作者曹雪芹的深思细想与艺术表达。《战争与和平》《百年孤独》《平凡的世界》《少年中国说》等,皆一语定乾坤,显现书写之雄心、格局之阔大。
有的标题,背后有典故佳话。据说,施耐庵写梁山好汉故事,初以《江湖豪客传》为题,总觉得格调不足,学生罗贯中援引《诗经》“率西水浒,至于岐下”之句,取“水浒”二字比喻英雄聚义,另辟天地。朱自清与俞平伯一起夜游秦淮,写下同题散文名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有些内容,超越标题所限。李商隐多次以“无题”为题,不妨碍“春蚕到死丝方尽”“心有灵犀一点通”成为千古绝唱;阮籍82首《咏怀诗》,共用一个题目,情感恣肆、自成宇宙。
也有些句子,比标题走得更远。世人皆知那句“山雨欲来风满楼”,但少有人知道诗人许浑和诗题《咸阳城东楼》。虞集的《风入松·寄柯敬仲》,更是鲜有人知,但其中“杏花春雨江南”一句,却成了风雅江南的最佳广告词。
如今信息奔涌、日夜不息,让人目不暇接,标题的“第一触点”作用和“第一眼”效应显著放大。微信推文、短视频的标题更是直接关系着流量。为此,自媒体使尽“浑身解数”,主流媒体也主动“改文风”,比如《人民日报》一篇《火车“哐当”声哪去了?》以问为题、制造悬念,令技术发展的叙事举重若轻;《“大伙儿的精气神提起来了!”》以生动朴实的群众语言为标题,让脱贫攻坚等严肃话题变得可感可触。
图源:视觉中国
二
好标题犹如“钩子”,引人一探究竟。那么,该如何千锤百炼此“钩”?
营造悬念,巧设留白。将答案一半藏于文中,一半寄于读者想象,既引其兴致,又令其读后出乎意料或入于情理。“九一八”事变后,悲观失望的阴影笼罩,“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焉无存”之类的论调泛起,鲁迅先生写下《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以问叩问,警醒唤起世人。
新闻报道也多用此法,比如《治沙治出个植物园》,黄沙与植物园本难两立,如此矛盾表述叫人好奇;又如《被偷走的31年》,“偷”字刺目,“31年”惊心,让人忍不住追看一番。当然,悬念的架设不在故弄玄虚,而在引人思、促人疑。
善用修辞,化凡为奇。有人说“题若似白水,无味亦无色;题若庸常语,难掀心中澜”,标题太过直白,容易流于平淡,无法激起读者心中涟漪,不妨多用比喻让内容更形象,借助双关增添趣味。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以燎原之势喻指理想力量,字字千钧;报道日本签字投降仪式,长篇通讯以《落日》为题,表达出中华儿女的心声。
时下,也有一些标题引入“网梗”“谐音梗”,更显生动鲜活,“海关发布”官微就因此出圈,《门前大桥下,来了一群虾》讲的是违规携带鲜活龙虾进境,改编自儿歌的标题唤起网友的集体记忆;《海龟过不了海关》朗朗上口,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也要注意,修辞并非炫技,而是题中“言之有物”,句里“暗藏奇崛”。
以情动人,直抵人心。标题不只是文章的门面,更是情感的凝练、价值的彰显。很多时候,无需弯弯绕,接地气、有人情味,就能走心。
《人民日报》有篇题为《4500米,一个人的高原邮路》的报道,讲的是雪域高原上投递员的故事,4500与1的强烈对比,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春运期间的《行李箱再大,也装不下一个家》,一下就击中人们内心的柔软处。这些标题的背后是一个个人生故事,提炼了时代心绪,自然也拨动了普通人的心弦。
三
标题之道,贵在动人,而非欺人。
遗憾的是,一些自媒体为迎合受众,不惜剑走偏锋,终成“标题刺客”。有的虚张声势,不断加感叹号、上强度,如“最后三天,再不看就删了!”之类,内容贫薄如纸;有的空摆符号表情,云山雾罩,叫人不知所谓;有的刻意猎奇,将零星个案夸大为时代议题,煽动广泛焦虑;有的假科学之名,行夹带私货之实;更有甚者篡改史实、虚构“绝密档案”,以讹传讹。
在“快餐化”阅读盛行的当下,“震惊体”“重磅发布体”大行其道,虽可视为创作者对流量规则的某种妥协,但若止步于此,则无异于作茧自缚、饮鸩止渴。如此“标题党”,短期内能骗得点击流量,却挤压了真实、真相的空间,长此以往,势必透支公众信任,以致“劣币驱逐良币”,损害信息传播生态。
好标题决定文章传播的“下限”,助力引人看,避免被错过甚至埋没掉;好内容则决定文章影响的“上限”,照亮文字的远行路。二者相得益彰,偏废任一方,都影响着全部能量的释放。作家孙犁曾说:“文章好坏,应从内容求之,不能只看题目,但如果‘千文一题’,也有违创新、突破之义吧?”
毛泽东同志提出:“文章和文件都应当具有这样三种性质: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这三个标准何尝不是衡量标题的尺度?炼字锻意,不止于争夺“眼球”,更在于传递价值,与其搞“旁门左道”“一锤子买卖”,不如凭人品立世、以精品立言,努力以准确为界,求得鲜明、生动。
信息海海、烟云过眼,人们始终期待那些提炼用心的标题、诚意入心的内容。愿因标题惊鸿一瞥,更以文章不负相逢。
监制/ 陶永
审校/ 包滢晖、康悦
编辑/ 代俊
美术编辑/ 卫昊
来源:海关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