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是争不走的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23 05:12 3

摘要:数千年来,老子故里在河南鹿邑,不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一致公认的是老子诞生地,并且历史上曾有八位皇帝亲临鹿邑祭拜老子,历代中、外权威机构,都有对老子故里在鹿邑的支持与认可,鹿邑历来是民间百姓祭拜老子的圣地,老子故里在鹿邑,早有定论,不仅是不争的事实,也是一桩铁案

老子是争不走的!

李森/整理

编者按:

数千年来,老子故里在河南鹿邑,不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一致公认的是老子诞生地,并且历史上曾有八位皇帝亲临鹿邑祭拜老子,历代中、外权威机构,都有对老子故里在鹿邑的支持与认可,鹿邑历来是民间百姓祭拜老子的圣地,老子故里在鹿邑,早有定论,不仅是不争的事实,也是一桩铁案!

关于老子故里之争,仅从1990年的6月开始,鹿邑迎来一位台湾客人——台北中华道教学院的马炳文(祖籍涡阳),当时陪同他的是鹿邑老子学会会长张景志。马炳文在回台后给张景志写了一封信:“能来老子诞生地朝拜始祖,一生光荣。”同年7月28日,马炳文又致信张景志:“老君台、太清宫之现有建筑,年久荒芜,意欲发起募捐修护,未悉修护费需款若干……”正为修复老子故里资金发愁的鹿邑人,得知这一消息后喜出望外,立即将资金缺口情况以信函形式告知了马炳文,不久,马炳文凭着自己在台湾的影响力,以“重建老子故里”的名义,募捐到100多万美元。然而,1990年11月17日,马炳文又给张景志写了一封信,称经他考察,老子出生在涡阳的根据比鹿邑还多,于是,就把募捐款全部捐给了自己的家乡——涡阳,并突然提出,老子故里不在鹿邑而在自己的老家涡阳的谬论,让鹿邑人一时难以接受,同时,涡阳官方还在媒体上,公开刊登《老子故里到底在哪里?》的文章,文中描述:“1988年3月,如获至宝的马炳文再次回到涡阳,现场勘察后十分满意,也是从当年开始,其外孙马某自费在郑店村的武家河畔进行挖掘,先后找到九口水井,挖出十余块碑记及大量汉砖、瓷器等文物,这几年,马炳文先后辗转于涡阳和鹿邑之间,终于有了老子出生地在涡阳的发现。”

此文一出,燃起了“鹿邑与涡阳老子故里之争”的烽火,涡阳官方也借此机会,进行大肆包装、渲染老子故里在涡阳,至此,老子故里归属的争论,不断升级。鉴于此,作者搜集整理了以下几方面的确凿史料记载,来说明老子故里在鹿邑的详实依据:

古文献记载,老子故里在鹿邑

关于老子故里的记载,最早见于司马迁《史记·老子列传》,其中写道:“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楚就是古代楚国,苦县就是今鹿邑县,厉乡(或作“濑乡、赖乡”)就是县城东的太清宫乡,而曲仁里就是今鹿邑太清宫镇政府所在地—太清宫镇。这本是一桩铁案,历代均史不绝书。

关于苦县即今鹿邑县公私著述如下

《史记索隐》:“苦县本属陈国,春秋时楚灭陈,而苦又属楚,故云楚苦县。至高帝十一年,立淮阳国,陈县、苦县皆属焉。今检《地理志》,苦实属淮阳郡。”

《史记正义》引《年表》:“淮阳国,景帝三年废。至天汉修史之时,楚节王纯都彭城,相近。疑苦此时属楚国,故太史公书之。

《通典•州郡》:“真源,古之苦县,老子生于此。

《括地志》:“苦县在毫州谷阳县界,有老子宅及庙,庙中有几井尚存,在今毫州真源县也。”

《历代地理沿革表》卷二十五:“苦,汉属淮阳国,后汉属陈国,三国仍称苦县。晋成康三年更名为谷阳;唐乾封元年更名真源;建元元年改曰仙源;神龙元年复名真源;宋大中祥符七年夏,更名卫真,全同;元初省卫真,入鹿邑,后迁鹿邑治此属亳州。”

《元和郡县图志》卷七:“真源县,本楚苦县,春秋时属陈,后为楚所并。隋开六年,置谷阳县,理苦城,属亳州。”《历代疆域表•汉•淮阳国》:“苦县,今鹿邑县东十里楚之苦县。”

记载古厉乡(或濑乡、赖乡)的典籍如数家

《后汉书郡国志陈国》:“苦……有赖乡。”并引伏滔《北征记》说“有老子庙”,引《古史考》说“有曲仁里,老子里也。”

《晋太康地记》:“苦县城东有濑乡祠,老子所生地也。”

《朱韬玉札》与《神仙传》:“老子,楚国苦县濑乡曲仁里人。”

《元和郡县图志》卷七:“(唐)乾封元年,高帝幸濑乡,以玄元皇帝于此,遂改为真源县”。

《舆地志》记载:“老子祠,即老子所生旧宅。”

《历代地理沿革表》卷25:“苦,春秋时曰相,有濑乡,老子所居也。”

《历代疆域表汉淮阳国》:“老子苦县厉乡人,春秋时属陈,楚灭陈后,苦又属楚。”

且考之音韵,“濑、赖、厉”为一韵之转,“厉乡、濑乡、赖乡”实为一地之异名。该地名的历史可远溯商代。那时在今鹿邑县东,有一小小方国—赖(濑、历)。周灭商后,赖归陈。但有人认为,赖国在西周时即不存在。《春秋僖公15年》云:“楚人伐徐”(“徐”在今安徽泗县西北约50里处),“秋七月,齐师、曹师伐厉。”《左传》说:“秋,伐厉,以救徐也。”惠栋《左传补注》以为即《左传桓13年》之赖,在今湖北省随县之厉山店,晋、宋以来沿袭惠说。王夫之《稗疏》以此为另一厉,即苦县厉乡。今以地理考之,齐移救徐之师以伐厉,可证成王说

另外,出土铜器《鲁大司徒匜铭》云:“鲁大嗣(司)徒子仲白乍(作)其庶女厲孟姬賸也(匜)”。铭文之“厲”乃“厉”之繁文,郭沫若据此认为即鲁大司徒长女孟姬所适之国名。春秋惯例,女性婚前称谓结构为“排行父姓”,婚后则改为“丈夫国名父姓”。铭文“厉孟姬”就是“孟姬”婚后称谓:“历”即丈夫国名,“孟”意为“长、老大”,“姬”为鲁国公族之姓。

另据《水经注》“涡水又东迳苦县西南,分为二水,枝流东北注,于赖城入谷,谓死谷也”、“涡水又东北屈,至赖乡西,谷水注之”和“涡水又东迳赖乡城南”的记载,历或赖的都城北魏时还有明显遗址,否则郦道元不会言之凿凿。

据上,春秋“厉”(或“赖”“濑”)应有两处:其一即今鹿邑境内太清宫,为古厉国都城所在,亦即老子故里,请看:《太康地记》云“苦县城东有濑乡祠,老子所生地”;《舆地志》云“老子祠,即老子所生旧宅”;《历代地理沿革表》云“苦,有濑乡老子所居也”;《史记集解》引《括地志》云“苦县在亳州谷阳县界,有老子宅及庙”;《元和郡县图志》云“乾封元年,高帝幸濑乡,以玄元皇帝于此,遂改为真源县”;唐僧道宣《广弘明集序》说“李叟生于厉乡”;《太平寰宇记》引崔元山《濑乡记》云“濑乡在(苦)县”;《历代疆域表淮阳国》云“老子苦县厉乡人。春秋时属陈;楚灭陈后,苦又属楚”。

上述文献完全可信且于今有征:“赖乡”就是今鹿邑县城东太清宫乡一带地方,旧时出土的《鲁大司徒匜铭》与最新考古发掘均为有力证据。至于“曲仁里”,有鹿邑县城东门内的老君台正门牌坊上的联语可以为证:“地古永传曲仁里,天高近接太清宫”,曲仁里作为“赖乡”的下级行政单位,即今太清宫镇。

在县城东5公里处(与《濑乡记》《历代疆域表》均符合若契),旧名又为“犹龙镇”,义取《史记老子列传》孔子“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镇内西北角有一方圆数十丈高地,父老相传谓之“隐阳山”;一条小河发源于此,当地至今名之为“赖(濑)乡沟”,该沟贯穿太清宫乡全境,此水名与历代文献恰好符合(其本字应作“濑”)。至于“曲仁里”的含义,或许即边韶《老子铭》所谓“曲涡间即曲仁里也”。

唐学者司马贞考证后在《史记索引》中说:“苦县本属陈国,春秋时,楚国灭了陈国,所以,苦县又属楚国。就老子出生的时候说,当然说老子是陈国苦县人比较妥当,但老子死时,苦县已属于楚国,就老子晚年来说,当然又以说老子是楚国苦县人为优”。

刘向及《经典释文》所云的陈国苦县厉乡人、陈国相人,实是一地,比司马迁稍后的《后汉书》等史料也记载甚是清楚。

从国史看,《新唐书,五行志)载:“武德四年(62)真源县(唐高宗李治改——引者)老子祠复生枝叶”。“开元三十九(741)毫州老子柯枯树复来,九井凅复涌”。

《本纪》载:“乾元年(666)二月己未,如毫州,柯老子,追号太上玄元皇帝,县人宗姓给复一年”。

《宋史•王志》载:“宋咸平四年(1001)十二月。鹿邑县太清宫钟自鸣”,《本记》载,大中样符六年(1013)八月庚申,诏来,春亲谒毫州太清官……禁太清宫五里内樵采……加号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七年(1014)春正月,天宽,车驾奉天书发京师……已西,朝谒太清宫……减岁赋十之二,改奉元宫为明道宫”。靖康元年(1126)正月己已,太上皇帝诣毫州太清宫恭谢礼”。

《金史•本记》载:“金泰和二年(1202)十一月,遣使报谢于太清宫”。

从部分志书上看,《成化河南总志》山川卷载:“在鹿邑县太清宫大极殿东,老子所生之地,东有九井,各有龙吐水,以沐圣体”,“有东西二井,俱在鹿邑县太清宫左右,昔老子炼丹井也”。

《河南通志》寺观卷载:“在鹿邑县东一十里,老子所生之地,汉延熹间创建,历代屡加修葺”。古迹卷载有“在鹿邑县城内东北隅老子飞升处”。“在鹿邑县东十里太清宫,老子炼丹处”。

《毫州志》载:“太清宫在城西四十五里,今属鹿邑,老子所生之地”。(此载很具有说服力,因修《毫州志》时,鹿邑及今涡阳县地都属毫州管辖——引者注)

《归德府志》祀典也记载有:“老子祠一名太清宫,在鹿邑县东十里,老子生于此”。

民国年间出版的《大中华地理志》也云“鹿邑老子太清宫”“东北乡有太清宫…乡民不

相往来,有老子风”……

康熙《鹿邑县志》、光绪《鹿邑县志》中,更是对老子生地太清宫记载尤详,这里不一一转述。

以上典籍均详尽记载了老子为苦县厉乡或濑乡、赖乡人,而且记载了苦县更多隶属沿革的轨迹:东周及以前属陈国鸣鹿(即今鹿邑辛集乡)-→春秋楚国苦县-→西汉淮阳国苦县-→东汉陈国苦县-→三国苦县-→晋更名谷阳县-→北齐撤谷阳入武平县-→隋谷阳县-→唐叠更名真源县、仙源县、真源县-→宋更名卫真县-→元撤卫真县入鹿邑县(移今治),明、清沿袭,也曾多次属亳州(或谯郡)。

以下文献是对老子生地鹿邑的记载:

《后汉书:恒帝纪》载,延熹“八年(165)正月,遣中常侍左倌之苦县,祠老子,十一月,使中常侍管霸之苦县,祠老子”。汉陈相边韶“老子祠碑”载:老子楚相人也。相县虚荒,今属苦”;

郦道元《水经注》也载:“谷水又东运赖乡城…自此东入涡水,涡水又北经老子庙东,庙前有二碑,在南门外,桓帝遣宦臣管霸祠老子,命陈相边韶撰碑。”

汉刘向《列仙传》载:“老子李耳,字伯阳,陈人也”。为此,《经典释文•叙录》载:“老子,陈国苦县厉乡人也。一曰陈国相人也”;

《汉书.地理志》“淮阳国”高帝十一年置“淮阳国”隶属兖州,统辖九县,苦归准阳国统辖。苦县,颜师古注百覆太康云东有颜乡司老子所生地。,”汉附期,淮阳国改名为陈国,统辖九城。《后汉书·郡国》“透么古,春秋时曰相,有赖乡。”“陈国”条下还有“武平”。武平塑的前身。昭注百“《左传》成公干六年,诸侯侵陈鸣鹿,社预日:“西辅邑'。”是时,苦县与武平还是两个县。

《晋书·地理志》载,晋朝时期,武平、苦县仍然分置,皆属梁国。

北魏时期,苦县改为谷阳县。《魏书·地形志中)“谷阳”条下曰“有苦城、阳都陂、老子庙、栾城”。

隋唐以后,中国又出现大一统局面,行政区划也随之改变。东汉以来的武平县改名为鹿邑。《隋书·地理志二》载,鹿邑“旧曰武平,开皇十八年改名焉。”鹿邑隶属淮阳郡,谷阳属谯郡。

唐朝皇帝李渊认老子为祖,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所以唐朝时期,把老子故里谷阳更名为真源、仙源等。《新唐书·地理二》“毫州谯郡”条下云“真源,本谷阳,乾封元年更名,载初元年曰仙源,神龙元年复曰真源有老子祠,天宝二年曰太清宫,又有洞霄官,先天太后祠也”。鹿邑亦归亳州谯郡管辖。

宋代,真源改名卫真。《宋史·地理志》“毫州”条下有“卫真,唐真源县的记载,鹿邑亦属毫州。

自元朝起,卫真并入鹿邑县。《元史·地理志二)“毫州”条下载:唐初为毫州,后改谯郡,又仍为亳州,宋升集庆军,金复为毫州,金亡,宋复之;元初领县六:谯、酂、鹿邑、城父、卫真、谷熟。后以民户少,并城父如谯,卫真入鹿邑,谷熟人睢阳,酂入永城。其睢阳、永城去隶归德后,复置城父。领三县谯县、鹿邑、城父。”清乾隆年间许美所著《鹿邑县志》云“元初避水东迁,今地并卫直。仍日鹿邑,而旧鹿邑废”。元初此地多水患,卫真由于民户稀少,并人鹿邑。鹿邑东迁,老子故里亦并入鹿邑。

明、清时期,鹿邑隶属归德府管辖。

《明史·地理三》“河南归德府”条下云:“鹿邑,府南。元属毫州,洪武中改属,南有颖水,又蔡河自西流人谓之蔡河口,即沈邱县之沙河也。又北有涡水东流入,南直毫州境。”

《大清一统志》记载,鹿邑县东十里有老子庙,又名太清官。历代普修有紫极、广灵、太清三宫以祀老子。紫极为元末韩林所毁,旧有老子石像。清乾隆年间所修的《鹿邑县志》云“太清官,县东十里为老子所生之地”。

由以上史籍可知,老子故里春秋时期曰相。

汉晋时期改名为苦县。北魏至隋,苦县更名为谷阳。唐朝,谷阳改名曰真源、仙源等。宋朝,真源改名曰卫真。卫真与鹿邑,两县相临。元初,此地发生水灾,卫真县由于民户稀少,而并入鹿邑县。

老子生地在国上有楚、陈之分,在县上有苦、相之分,《后汉书•郡国志》说得清楚,“苦,春秋时曰相,有赖乡”(“赖”“濑”古时通“厉”,这也同新莽时期曾改苦县为赖陵有关。——引者注);

从中国历代史籍所记载的历史史实均可证,老子故里在今河南省鹿邑县,如果还有疑问,请继续阅读下期“碑刻史料记载,老子故里在鹿邑”。

来源:防御壁垒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