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翻开《红楼梦》第三回,会看见一个让人脊背发凉的细节——林黛玉进贾府前,父亲林如海郑重其事地请来贾雨村当她的启蒙老师。那个后来为了升官害死石呆子的奸雄,那个在官场里吃人不吐骨头的伪君子,此刻正捧着《四书》给五岁的黛玉讲圣贤之道。
你翻开《红楼梦》第三回,会看见一个让人脊背发凉的细节——林黛玉进贾府前,父亲林如海郑重其事地请来贾雨村当她的启蒙老师。那个后来为了升官害死石呆子的奸雄,那个在官场里吃人不吐骨头的伪君子,此刻正捧着《四书》给五岁的黛玉讲圣贤之道。
这可不是曹雪芹随手写下的闲笔。贾雨村在姑苏城外古庙里喝着稀粥时,就敢在墙上题"玉在椟中求善价"的狂诗。这个穷书生骨子里带着股要把天地都踩在脚下的狠劲,偏偏又生得"剑眉星目"的俊朗模样。林如海选他当老师,和今天家长挤破头送孩子进名校的逻辑如出一辙:看准了这是支"潜力股"。
但曹雪芹的高明之处,正在于他让贾雨村成了照见世道人心的镜子。这个能把《论语》倒背如流的才子,后来在应天府判葫芦案时,眼睛都不眨就把恩人甄士隐的女儿推进火坑。你看他办案时先装模作样要捉拿薛蟠,等门子递上"护官符",马上话锋一转说这是"前世冤孽"。这般翻云覆雨的手段,恰似他教黛玉写字时说的那句"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恶两种,余者皆无大异"。
黛玉在潇湘馆写"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时,她的老师正在官场上演着更残酷的生存游戏。这种安排像极了我们常说的"屠龙少年终成恶龙",但曹雪芹在数百年前就看得更透:从来没有什么屠龙少年,只有不断轮回的欲望困局。
放在今天看,贾雨村何尝不是某些教孩子背《弟子规》的"成功学大师"?他们能把圣贤书讲得天花乱坠,转头就在直播间卖着998的致富课程。曹雪芹早看穿了这种文化包装下的生意经,所以故意让满口仁义道德的伪君子,来教全书最干净的林姑娘。这种撕裂感,恰似你在公司年会上听着领导大谈"企业价值观",转头就看见他往甲方口袋里塞红包。
但是黛玉始终没拆穿这位老师。她后来在诗社写"质本洁来还洁去",或许正是看透了贾雨村这类人的生存逻辑:读书从来不是为了明理,而是块垫脚石。曹雪芹用这对师生的微妙关系,戳破了中国千年文教最痛的伤疤——当圣贤书变成敲门砖,再纯粹的学问也会长出獠牙。
所以别再问曹雪芹为何选贾雨村当黛玉老师。就像今天我们看着某些"国学大师"在短视频里摇头晃脑,台下坐着的何尝不是当年的林黛玉?只不过象牙塔里的天真,终究要在现实的染缸里滚一遭。
来源:微读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