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 培养有温度的健康守护者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31 05:15 2

摘要:教育是国之大计,要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和战略属性。医学教育从学科到专业、从理论到实践都有其特殊性,关乎人民生命健康以及民族繁衍生息。将教育家精神融入医学教育全过程,培养造就一支既有精湛医术更有“温度”的医学人才队伍,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回应人民群众

教育是国之大计,要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和战略属性。医学教育从学科到专业、从理论到实践都有其特殊性,关乎人民生命健康以及民族繁衍生息。将教育家精神融入医学教育全过程,培养造就一支既有精湛医术更有“温度”的医学人才队伍,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期盼的必然要求,也是医学教育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一、深刻理解教育家精神的核心内涵与时代价值

教育家精神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在长期育人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其核心要义包含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

1. 理想信念与道德情操

教师应心怀“国之大者”,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以高尚的师德师风言传身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种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纯净的道德情操,是立德树人的根本前提。

2. 育人智慧与躬耕态度

真正的教育家不仅拥有扎实学识,更具备启迪心智、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他们深耕教学一线,秉持潜心问道、探索创新的躬耕态度,致力于提升教育质量和效果。

3. 仁爱之心与人文情怀

仁爱之心是教育家精神的温暖底色。教育是“仁而爱人”的事业,要求教育者以赤诚之心、奉献之心关爱每一位学生,尊重其个性,理解其需求,促进其全面发展。这种仁爱之心超越了简单的知识传授,触及灵魂的塑造。

4. 弘道追求与时代使命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教师应有心忧天下的胸怀,以弘道而报国,自觉肩负起传承文明、培育新人的时代重任。

二、教育家精神与医学教育的内在耦合性与特殊重要性

医学是科学,更是人学。其本质决定了医学教育绝不能止于技术的传授,必须融入深厚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精神的培育。

1. 理想信念与大医精诚追求的高度统一

教育家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与医学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内核高度一致。弘扬教育家精神,能引导医学教育工作者将培养“苍生大医”作为目标,帮助学生筑牢“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基石,抵御技术主义、功利主义的侵蚀。

2. 育人智慧与医学教育规律的深度契合

医学知识体系庞大,实践性强,且与生命直接相关,对教学方法与智慧都有较高要求,更需要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医学教育必须改革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倡导以学生为中心,采用问题导向学习、团队合作学习、床旁教学等多元化方式,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和解决复杂临床问题的能力。

3. 仁爱之心与医学人文关怀的本质要求

医学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而非单纯的疾病。患者需要医学技术的救治,更需要人格的尊重和情感的慰藉。医学教育中对学生同理心、沟通能力、共情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这都要求医学教育者具有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

4. 弘道追求与医学社会责任的时代呼唤

现代医学人才不仅要会看病,还要具备公共卫生视野、健康促进能力和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担当。医学教育应跳出单一技术训练的窠臼,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参与公益、传播文化与健康知识的社会责任感,成为“上医医国”精神的传承者。

三、弘扬教育家精神:从“爱教育”到“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医学教育具有专业性、实践性与人文性,应将“爱教育”的情怀、“懂教育”的智慧、“会教育”的艺术、“创新教育”的勇气和“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追求有机融为一体,培养护佑人民健康的新时代医学人才。

1. 爱教育:筑牢医学教育的事业根基与使命情怀

首先,要热爱医学教育事业的独特价值。深刻认识到医学教育是“人命关天”的教育,关乎个体的生命健康,关乎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关乎国家民族的人口素质与长远发展。这种事业自带的崇高性和重要性,要求医学教育者必须怀有敬畏之心和奉献精神,将培养卓越医学人才作为毕生的志业。

其次,要热爱医学教育的对象——学生。医学学习之路漫长而艰辛,医学生面临着较大的学业压力、升学压力以及就业压力,还面临着临床工作压力与挑战。医学教育者应关心学生的学业进展、心理动态、人格成长以及职业规划,通过言传身教,将“医者仁心”的种子播撒在学生心中。

最后,要热爱教学相长的过程。医学知识技术更新迅速,医学教育者自身也需持续学习。热爱教育,意味着享受传授知识、启迪思维、塑造价值的成就感,同时也乐于从学生的提问和互动中获得新的启发。

2. 懂教育:把握医学教育的基本规律与内在本质

一要懂医学教育规律。医学教育者应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等基本理论,了解成人学习特点、能力形成阶梯、教学评价方法等。医学教育是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紧密结合的典范,应遵循“早临床、多临床、反反复复临床”的路径,理解“基础-见习-实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这一连续统一体的设计逻辑。

二要懂医学人才成长规律。医学人才的培养是知识、技能、态度三位一体的综合塑造过程,具有周期长、阶段性明显、实践性强的特点。医学教育者要懂得如何在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培养策略,如何平衡知识传授、技能培训和职业精神培育的关系。

三要懂医学课程与教学的特殊性。医学知识体系庞大复杂,因而医学课程种类多、课时长、学习难。医学教育者要懂得如何科学设计课程体系、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使医学生能够学会归纳总结理论知识,并且具备临床思维。

3. 会教育:掌握医学教育的有效方法与实施艺术

首先,要会“教”。具备精湛的教学设计与课堂组织实施能力。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善于运用生动的案例将复杂的医学原理讲透、善于利用模拟教具、虚拟仿真技术提升技能训练效果等。

其次,要会“育”。医学教育重在“育心育德”。医学教育者要善于将价值引领、人文熏陶和职业素养培养“润物细无声”地融入专业教学全过程,例如在临床带教中示范如何与患者进行有“温度”的沟通。

再次,要会“评”。 掌握科学的评价方法,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多元、客观、形成性的评价。不仅评价知识掌握和技能操作,还要评价临床思维、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职业态度等,并能通过评价反馈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改进。

最后,要会“导”。 做好学生的学业导师与人生导师。能够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业规划指导、科研启蒙和职业发展建议,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帮助他们应对压力、明确方向。

4. 创新教育:引领医学教育的改革发展与未来趋向

一要理念创新。要密切关注医学教育前沿趋势,勇于突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树立新型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推动医学教育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更加重视预防、保健和健康促进、健康管理能力的培养。

二要模式创新。应积极探索和实践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例如,推动基础与临床深度融合的课程整合改革;探索“医学+”跨学科人才培养,如医学与工程、大数据、人工智能、管理等的交叉融合;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虚拟教研室等新型教学组织模式。

三要方法创新。积极引入并创造性应用先进教育技术和方法。大力发展和利用高仿真模拟教学、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智能教学辅助系统等,提升教学效果和效率。改革传统教学方法,更多采用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要评价创新。探索建立更加人性、科学、多元的医学教育评价体系,特别是在医师岗位胜任力评价、形成性评价、过程评价等方面进行突破,发挥评价的“指挥棒”作用。

5.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践行医学教育的根本宗旨与价值归宿

一要培养让人民放心的健康守护者。医学教育培养的是未来的医生、护士等医疗卫生人才。人民满意首先意味着所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高尚的医德、扎实的学识、精湛的技术和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为人民提供安全有效、有“温度”的医疗卫生服务。

二要回应国家战略和社会重大需求。医学教育要服务健康中国战略,主动对接国家在公共卫生、基层医疗、全科医学、老年医学、精神卫生和中医药学等领域的迫切人才需求,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引导毕业生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执业、立业、建业。

三要追求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医学院校应努力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资源,改善教学条件,让每个有潜质的学生都能接受良好的医学教育。同时,关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公平。

四要注重社会评价和反馈。建立健全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机制和用人单位反馈机制,倾听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诉求和对医学人才培养的意见建议,并将其作为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持续提升医学教育的社会适应性和满意度。

纵观古今中外,西医有白求恩精神,中医具有几千年的历史,肯定有其精神内涵。特别是“医圣”张仲景的学术思想,经一代代中医人不断传承和发扬,历经千年依然璀璨夺目。历代医家传承下来的不仅仅是《伤寒杂病论》中的医学理论和技术,更有中医的初心、使命和精神。将张仲景的生平以及学术思想融入中医学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以医文协同为视角,对其重新进行挖掘和审视,发现其凝聚了深厚的精神力量。系统凝练“仲景精神”的内涵,具体包括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医学精神;坚韧不拔、勇攀高峰的医学精神;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医学精神;客观唯实、科学求是的医学精神;医风严谨、临证审慎的医学精神。

总之,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建设一支有“温度”的医学人才队伍,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关乎医学教育的本质回归和未来走向。它要求每一位医学教育工作者自觉践行教育家精神,以理想信念点燃学生使命之火,以道德情操塑造学生品格之基,以育人智慧启迪学生成才之路,以仁爱之心滋养学生人文之情。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出更多不仅医术精湛、更能守护生命尊严、传递医学“温度”的医学人才,为健康中国建设筑牢坚实的人才根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保驾护航。

湖南医药学院中医学院副院长 胡宗仁

来源:大众卫生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