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1959年12月新中国历史上首次对战犯实施特赦,33名曾为国民党效力的战犯得以重获自由。周总理在得知这一消息后,亲自设宴接见了其中的几名特赦战犯,包括国民党的重要人物曾扩情。在这个重要时刻,曾扩情面对自己的过往,是否能真正释怀,并在新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在1959年12月新中国历史上首次对战犯实施特赦,33名曾为国民党效力的战犯得以重获自由。周总理在得知这一消息后,亲自设宴接见了其中的几名特赦战犯,包括国民党的重要人物曾扩情。在这个重要时刻,曾扩情面对自己的过往,是否能真正释怀,并在新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呢?下面小史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周总理
在1924年曾扩情作为北京朝阳学院法学生的优秀代表,受到李大钊的赏识和推荐,与其同学胡宗南一道加入了黄埔军校。他们的入校成绩均为优异,曾扩情位列第二,仅次于共产党员蒋先云。在李大钊的引领下,曾扩情与共产党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并与蒋先云共同创立了青年军人委员会,活跃于校内政治活动中。
曾扩情在黄埔的日子里,直接由周总理指导工作,担任政治部干事。他深受周总理的影响,把他视为人生的导师。随着北伐战争的爆发,曾扩情作为连党代表在前线表现出色,尤其是在惠州战役中负伤仍坚持战斗,由此获得晋升为团党代表。
曾扩情的政治生涯遭遇转折是在“中山舰事件”后。当时他接替被撤的二十师政治部主任,未料不久就因被指控包庇前任秘书而被免职。这位秘书虽已公开宣布与共产党切割,但曾扩情还是遭到了误解。为了澄清事实并表明立场,他向蒋介石提交了详尽的辩护报告,强调自己的忠诚。
曾扩情
此后曾扩情与其初衷相悖,逐渐与李大钊和周总理的道路背离,转而支持蒋介石。曾扩情的这一决定,部分是由于他的现实考量,特别是考虑到已有家庭的生计需求,职位更多地成了谋生的手段而非仅仅是追求革命理想。蒋介石对曾扩情的支持不遗余力,将他任命为新成立的黄埔同学会的秘书,这个组织负责监督黄埔同学的政治立场和晋升。
在1932年蒋介石决定建立一支全新的情报网络,以加强其对国民党内部及对手的控制。他指派贺衷寒与曾扩情共同策划和组建复兴社,一组织旨在集中情报和执行秘密任务。在组织结构中,曾扩情因其资历深厚,被尊称为“大太保”,即使是戴笠和胡宗南也需向他行礼。
曾扩情的政治生涯原本一帆风顺,然而他在四川的行动却显露出其贪婪的本性。1932年底,蒋介石派他前往四川,目的是争取地方军阀刘湘与杨森的支持。然而这两位狡猾的军阀利用金钱和美女作为诱饵,成功诱惑了曾扩情,使其在政治立场上产生了偏差。
蒋介石发现情况不对,对曾扩情的行为进行了暗中调查,迅速搜集到了他贪污受贿的确凿证据。蒋介石的愤怒不可遏制,立即召回曾扩情,令他返回南京解释此事。意识到自己的处境岌岌可危,曾扩情试图自救,他列出了接受的所有银元和礼物,声称这些都是为了降低四川军阀的戒心,且已准备交还。然而蒋介石当面丢给他几张照片,揭示了他未上报的私藏财物,曾扩情无法辩驳,从此失去了蒋介石的信任。
西安事变爆发时,曾扩情被卷入了这场惊天动地的风暴之中,曾扩情与张学良私交甚笃,当时他担任政训处长,与晏道刚一同作为西北“剿总”的参谋长,实际上肩负着监视张学良的重任。然而,当西安事变发生后,张学良却请求曾扩情向南京广播,呼吁不要用武力解决西安问题。
曾扩情念及与张学良的友情,更考虑到老蒋的安全,便毅然决然地照办了。他通过广播向全国民众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老蒋在张、杨二人的关照下,安然无恙。西安所发生的事变纯粹是一个政治事件,只要南京方面能够派人来,与张、杨开诚布公地协商,问题定能迎刃而解。
同时他还给南京方面和驻西北各地的黄埔同学发去了函电,恳请他们以大局为重,切勿轻举妄动。函电中明确指出:要想老蒋平安回南京,只能以文说之,不可武力争斗。
周总理
曾扩情还亲笔给老蒋写了一封信。信中他坦诚地承认了自己没有尽到事先察觉和防范的责任,导致事变发生,对此他深感内疚。同时他也为张、杨二人辩护,认为他们并无恶意,只是出于国家民族的存亡问题而采取的权宜之计。只要南京方面能够接受他们的要求,无损于尊严,他们仍然会拥戴老蒋。
尽管曾扩情一片赤诚,想要调停此事,但事后他还是遭到了老蒋的严厉清算。老蒋一道手令下来,指明“晏道刚不尽职责,曾扩情不明廉耻,着即撤职查办,交戴笠执行”。
曾扩情被释放回南京的那天,刚下飞机,就被戴笠带人逮了个正着。戴笠面露难色,说道:“扩大哥,对不住了,这是校长的命令,我不得不抓你。”随后曾扩情被押送到了羊皮巷的看守所内。虽然身陷囹圄,但戴笠对这位老大哥一向尊敬有加。
陈毅
说是蹲监狱其实曾扩情除了不能踏出看守所一步之外,其他待遇几乎与在家里无异。许多人纷纷前来探望他,让他在这段艰难的日子里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直到抗战爆发,南京即将沦陷之际,他才得以被保释出狱,重获自由。
1949年随着三大战役的辉煌胜利,中国人民解放军如秋风扫落叶般,逐步消灭了国民党的有生力量。然而蒋介石却如顽石一般,拒不认输。他先是仓皇逃至上海,后又辗转来到重庆,妄图依托台湾和西南两地,蓄谋反攻,企图东山再起,击败势如破竹的中国人民解放军。
胡宗南作为蒋介石麾下的得力干将,被委以重任,亲自坐镇成都,企图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阻挡解放军前进的步伐,国民党早已失去了民心,如同大厦将倾,独木难支。在解放军的猛烈进攻下,胡宗南的部队如同风中残烛,节节败退,溃不成军。
蒋介石
眼见大势已去,胡宗南无奈之下,只得准备撤离成都,前往台湾。在离开之前,他特意去寻找曾扩情,希望这位老部下能跟随自己一同前往台湾,共谋“大业”。然而,他四处寻觅,却始终未见曾扩情的踪影。时间紧迫,胡宗南只得派人给曾扩情留下了一张机票和15两黄金,作为最后的告别和资助。
曾扩情接到消息后,陷入了沉思。他深知一旦前往台湾,很可能会遭到蒋介石的报复,被囚禁起来,失去自由。经过一番权衡利弊,他最终决定留在大陆,不去台湾。家人见状,纷纷劝他改变主意,担心他成都解放后会遭到中国共产党的“清算”。曾扩情却斩钉截铁地说:“我又没有杀过一个共产党人,我问心无愧,怕什么!”
1949年12月,成都宣告解放,人民解放军浩浩荡荡地进驻这座古城。不久之后,我党开始在城内进行清查工作,逮捕了大量的国民党人。这些人中,既有昔日的高官显贵,也有出卖国家利益的汉奸走狗,更有危害人民生命安全的国民党特务。一时间,城内风声鹤唳,人人自危。
图片来源于网络
曾扩情得知这一消息后,心中忐忑不安。他深知自己的身份敏感,一旦被发现,后果不堪设想。于是他毅然决定逃往深山老林之中,剃发为僧,企图以此逃避我军的抓捕。他找到了一座古寺,躲藏其中,每日诵经念佛,试图洗净自己的罪孽。
然而几天后我党接到了线人的举报,称在四川广汉深山的一座古寺里,藏有一个“大人物”。这一消息引起了我军的高度重视。组织上迅速派出了一支精干队伍,前往古寺进行抓捕。
当战士们来到古寺外时,都被这座古寺的庄严与古朴所震撼。古寺透着一股历史的沧桑感,仿佛与世隔绝。战士们走进寺庙,看守寺庙的僧人并不紧张,他们从衣着装扮上就认出了战士们的身份。其中一位僧人主动上前,带着大家来到了一个面容坚毅、头顶结疤的和尚面前。
看到这个和尚,领头的连长心中一凛,他立刻下达了抓捕命令。当解放军准备抓他时,曾扩情却故作镇定地说:“我现在已经皈依佛门,尘世间的事情与我再无关系。你们为何还要抓我?”
领头的连长听后,冷笑一声,当即回应道:“曾扩情啊曾扩情,你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如今一句皈依佛门就想逃避人民的审判,你未免也太天真了吧!你以为剃发为僧就能洗清你的罪孽吗?告诉你,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
听到这里,曾扩情心中一惊,想要逃跑。然而他早已被战士们团团围住,插翅难飞。最终他只能束手就擒,被战士们带走了。经过初期的监禁,在重庆白公馆监狱以及功德林战犯管理所,曾扩情开始了艰苦的劳动和思想改造学习。他认真学习党的政策,积极参加劳动,努力改正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他的表现得到了管理所领导和战友们的认可,大家都说他是一个真心实意想要改过自新的人。
周总理
功夫不负有心人,1959年,曾扩情作为第一批战犯得到了特赦,他与杜聿明、王耀武以及宋希濂等一众黄埔同期的同学,共同迎来了一个意义非凡的时刻——周总理的亲自接见。当周总理那熟悉而亲切的身影缓缓走到他面前,伸出那双温暖而有力的双手时,一句“曾扩情”,瞬间击中了他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泪水不由自主地夺眶而出。他万万没有料到,离别数十载,敬爱的周先生竟然还能清晰地记得他这个名字。
曾扩情声音哽咽,满怀愧疚地说道:“周先生,我曾经有幸跟随您走过一段革命的道路,那是我一生中最宝贵的时光。可是后来,我走偏了路,迷失了方向,成了一个罪孽深重的战犯,我实在是无颜面对您啊!”
周总理却轻轻地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中充满了宽容与理解:“扩情啊,这不能全怪你们。要怪就怪我这个当老师的对你们关心不够,没有及时地引导你们走上正确的道路。每个人都有可能犯错,重要的是要能够迷途知返。”
邓颖超、周总理
特赦后的曾扩情,选择了辽宁本溪作为他新生活的起点,与心爱的女儿一同生活。在那里,他担任了辽宁省政协的文史专员,用手中的笔,记录下了一段段尘封的历史,撰写了多部回忆录。他深知自己的过去无法改变,但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后人留下一些有价值的思考。
曾扩情还利用自己在黄埔时期积累的人脉和资源,积极为两岸的和平统一贡献自己的力量。他频繁地与台湾的老同学、老朋友联系,传递着和平的讯息,表达着对祖国统一的热切期盼。
1983年11月3日曾扩情在女儿家中安然离世,享年89岁。他的离去,让许多人感到惋惜和悲痛。当地政府为曾扩情举行了一场庄重而肃穆的追悼会。在追悼会上,悼词深情而真挚地回顾了曾扩情的一生:“曾扩情先生的一生,充满了曲折和坎坷。
周总理
但他始终保持着一颗爱国之心,后来在人生的后半程,他坚定地走上了光明大道,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人民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事。他的爱国情怀和行动,不仅值得我们称赞和怀念,更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继续前行。”
来源:史在没有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