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跨越千年的集体记忆,镌刻着文明发展的基因密码,是中华文明绵延赓续的历史见证。202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洛阳市考察龙门石窟时强调,“要把这些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这一重要指示为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锚定方向、提
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跨越千年的集体记忆,镌刻着文明发展的基因密码,是中华文明绵延赓续的历史见证。202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洛阳市考察龙门石窟时强调,“要把这些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这一重要指示为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锚定方向、提供根本遵循。
一、战略领航:擘画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新蓝图
文物与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密码,是中华文明的珍贵资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留住文化根脉、守住民族之魂”的战略高度,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纳入治国理政重要议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等重要场合,围绕文物保护发表系列重要论述,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考古与历史文明研究主题,为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指明方向。
从敦煌石窟到三星堆遗址,从平遥古城到殷墟古迹,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中多次调研文物保护工作,强调“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号召“赓续‘莫高精神’,潜心为国护宝”,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确立根本遵循。
新时代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保护理念持续健全,制度体系日臻完善,形成覆盖76.7万处不可移动文物、1.08亿件(套)国有可移动文物的保护网络;实施万余项重大文物保护工程,修复6.2万件(套)珍贵文物;博物馆参观人次实现井喷式增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氛围日益浓厚。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部署“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构,建立文化遗产保护督察制度,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为守护中华文明根脉、坚定历史文化自信提供坚实保障。
二、多维发力:构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新格局
文化遗产是历史馈赠的珍贵宝藏,镌刻着民族的集体记忆与文明密码。新时代新征程,通过多样化举措与创新性实践,全方位推动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高质量发展,不仅是对历史的郑重回应,更是推动文化繁荣、增强民族自信的时代命题。从制度创新到实践探索,从理念革新到技术赋能,一系列系统性举措正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注入强劲动能,让古老文明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活力。
制度筑基,夯实保护传承根基。制度建设是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四梁八柱”。建立健全历史文化遗产资源资产管理制度,建设国家文物资源大数据库,从根本上解决了文化遗产家底不清、管理分散的问题。通过数字化手段,让文物“数据多跑路”,不仅实现了资源的精准管理,更为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这一制度创新,犹如为文化遗产装上了“智能管家”,使其保护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极大提升了保护的规范化与精细化水平。
辩证施治,平衡保护发展关系。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辩证关系,是文化遗产焕发活力的关键。统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绝非简单的二选一,而是要在二者间找到动态平衡点。以浙江良渚古城遗址为例,通过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在严格保护遗址本体的基础上,打造集考古研究、文化展示、生态旅游于一体的文化综合体,在促进文旅融合发展的同时,有效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增长与居民增收,实现了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民生改善的良性互动。实践充分证明,唯有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才能实现文化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双赢。
系统保护,织密全域防护网络。无论是物质文化遗产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而是与周边环境、人民生活紧密相连的有机整体。通过实施大遗址保护国家工程,我国对长城、大运河等150处大遗址开展系统性保护,将古建筑周边生态风貌的协同保护纳入规划。在非遗传承领域,推动“非遗工坊”与乡村振兴结合,如贵州苗绣、苏州缂丝等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融合。打破部门与地域的壁垒,实现跨领域、跨区域的协同治理,让文化遗产保护从“单打独斗”走向“握指成拳”,构建起全方位、立体化的保护格局。
创新赋能,激发遗产时代活力。文化遗产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蕴含着丰富的教育、经济、外交价值。故宫博物院推出的文创产品、“数字敦煌”项目的全球共享、非遗技艺的时尚化表达……这些创新实践让文化遗产走出博物馆、书本,以鲜活姿态融入当代生活。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遗产不再是尘封的记忆,而是成为滋养现代文明的源头活水。
三、文明互鉴:拓展文化遗产国际交流新境界
在全球化浪潮奔涌向前的今天,文化已成为国家间交流互鉴的重要桥梁。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文明的“活化石”,不仅镌刻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密码,更蕴含着与世界对话的独特语言。以讲好中国故事、加强文化遗产领域国际交流合作为引领,既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可信、可爱、可敬中国形象的必然选择,为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深厚文化力量。
文化遗产是中国故事最生动的讲述者。从敦煌莫高窟绚丽的壁画中,世界看到了古代丝绸之路文明交融的辉煌;在良渚古城遗址的水利系统里,国际学界惊叹于五千年前中国先民的智慧与创造力。这些跨越时空的文化遗产,本身就是一部部立体的史书,无需过多修饰,便能向世界诉说中国的历史脉络、哲学思想与审美追求。加强文化遗产领域国际交流合作,就是要打破语言与地域的隔阂,让这些“沉默的瑰宝”成为国际社会读懂中国的重要窗口。
国际交流合作是激活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催化剂。通过与世界各国在考古发掘、文物修复、学术研究等领域的深度合作,中国文化遗产保护获得了更广阔的视野与更先进的技术。中国—希腊文物保护技术“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为中希文物保护技术领域多学科协同创新与资源共享提供了平台;中法围绕木质遗存与土遗址保护展开合作,让中法文化遗产领域合作迈上新台阶。这些合作实践证明,在交流互鉴中,文化遗产得以更好地保护传承,同时也成为增进国家间友谊、促进民心相通的纽带。
以文化遗产为媒介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创新传播方式与话语体系。在社交媒体时代,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手段让文化遗产“破圈”传播。故宫博物院推出的海外社交平台账号,通过精美的文物短视频、趣味历史科普,吸引了大量海外“粉丝”;“中国非遗文化周”在世界各地举办,现场展示剪纸、刺绣、榫卯技艺等,让国际友人亲身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妙。此外,用国际社会易于理解和接受的话语,阐释文化遗产背后的中国精神与价值理念同样关键。从“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到“和而不同”的文明观,将中国文化遗产中蕴含的普世价值提炼升华,能够有效消除文化误解,让世界真正理解中国故事的深刻内涵。
守护文化遗产就是守护民族的根与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指示精神,以更坚定的文化自信、更系统的保护举措、更开放的交流姿态,让中华文明瑰宝绽放时代光彩,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力量。
来源:中国理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