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6月17日,《中国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紫金指数(2025)》(以下简称“2025紫金软件指数”)在2025南京软件大会开幕式上正式发布,这是中国经济信息社江苏中心、赛迪研究院苏州分院连续第4年联合编制发布该指数。2025紫金软件指数延续上一年度26座样本城市
今年6月17日,《中国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紫金指数(2025)》(以下简称“2025紫金软件指数”)在2025南京软件大会开幕式上正式发布,这是中国经济信息社江苏中心、赛迪研究院苏州分院连续第4年联合编制发布该指数。2025紫金软件指数延续上一年度26座样本城市选取数量,并结合人工智能与软件产业深度融合的发展趋势,优化指标体系,综合反映样本城市软件产业发展成就与特色。本年度指数结果显示:北京、深圳、上海均发挥创新引领作用。北京2024年软件产业营业收入突破3万亿元,人才、技术、政策等优势持续放大;深圳探索实施“开源合伙人”支持计划,开源生态持续完善;上海构建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核心的软件产品矩阵,在全国率先打造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模速空间”,品牌效应凸显。
图源:新浪财经
“北深上”三城「软件产业」实力分野
一、北京:全产业链优势与创新策源高地
北京软件产业规模持续领跑全国,2024年营业收入突破3万亿元,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2.2%,成为北京市第一支柱产业。其增速快、占比高,对经济增长贡献显著,展现出强大的产业带动能力。北京软件产业的核心优势主要体现在:
• 政策顶层设计:《北京市加快建设信息软件产业创新发展高地行动方案》明确,到2027年,全市信息软件产业营业收入达到4.8万亿元。千亿级信息软件企业不少于4家,百亿级信息软件企业不少于35家。培育世界一流的信息软件企业,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信息软件产业集群。
• 技术创新能力:北京在人工智能、信创、北斗等领域创新成果突出。2024年备案上线大模型105款,稳居全国首位;国产操作系统「统信UOS」装机量超800万套,北斗产业形成完整产业链。同时,研发投入强度高,大中型重点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超过76%。
• 产业集聚与生态协同:已形成以海淀、朝阳、经开区为核心的产业集群,中关村科技园区汇聚大量龙头企业和科研机构。国家信创园集聚全国90%以上的信息技术龙头企业,构建了涵盖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库等的完整生态体系,协同效应显著。
• 顶尖科研资源:北京高校和科研机构众多,通过“智慧工匠”计划等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培养了大量软件人才。人才综合评价位居全国前列,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撑。
下图:2024年我国软件收入排名前十省份,单位:亿元(数据来源:工信部)
二、深圳:从“中国软件名城”向“国际软件名城”迈进
2024年深圳软件业务收入突破1.2万亿元,占全国软件业务总收入的8.8%。深圳软件产业的核心优势主要体现在:
• 政策顶层设计:出台了《深圳市推动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深圳市培育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2-2025年)》等政策文件,从明确产业重点发展方向、构建技术创新体系、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等多方面提供支持,预计未来5年市级财政专项资金用于支持软件产业发展的资金规模将实现“倍增”。
• 技术创新能力:2024年深圳软件百强企业合计收入达到 9113.5 亿元,研发投入高达 2313.8 亿元。在专利申请方面,其 PCT 国际专利申请量已连续 20 年位居全国第一,并且在这些专利申请中,软件类专利占比达到了 41%。从软件著作权登记量来看,深圳每万人拥有软件著作权登记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 7.3 倍。
• 产业集聚与生态协同:拥有华为云、腾讯云、荣耀云等国内三大公有云服务厂商,以及中软国际、软通动力等众多软件企业,形成了涵盖基础软件、工业软件、新兴技术软件、应用软件等全链条的产业生态,同时积极构建开源生态,推动软件技术在制造业、服务业深度融合(50%的软件业务收入来自工业企业,嵌入式系统软件占比超过20%)。
• 教育资源优势:企业、高校、新型研发机构的创新联合体迸发出超强能量,如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开设全国职教领域首个开源鸿蒙高等工程师学院特色班——“开源鸿蒙班”,为产业发展提供了人才和创新支持。
• 国际市场拓展:深圳是国内软件企业出海先锋,拥有华为、中兴、迈瑞、腾讯、深信服等一批出海先锋企业,近年来字节跳动、阿里巴巴、Shopee、小米、百度等一大批国内企业在深设立国际研发中心,以深圳为基地辐射海外市场;同时国际企业也纷纷布局深圳,英特尔公司打造旗舰级大湾区科技创新中心,ABB布局全球开放创新中心,进一步提升了深圳软件产业的国际化水平。
• 六个“第一”:2024 年深圳软件企业在多个关键领域拿下了“六个第一”,成功从 “跟跑者” 转变为 “领跑者”:在通信领域,华为的5G基站软件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高达 29%;在互联网科技领域,腾讯的 WeTest 测试云展现出了强大的全球影响力,覆盖了全球 110 万开发者;在消费级无人机领域,大疆的无人机飞控装机量在全球消费级市场的占比达到 74%;在生物识别技术领域,汇顶科技的屏下光学指纹技术在全球安卓机市场的占有率达到 62%;在医疗器械领域,迈瑞医疗的监护软件装机量在全球位居第三,在国产企业中排名第一;在企业级软件领域,金蝶云星空在 SaaS ERP 中国市场的占有率位居第一。
下图:天安云谷产业园位于广深“科创”和龙岗“数创”双走廊的核心区的坂田岗头社区,毗邻华为总部,于2024年入选第一批深圳市软件名园。(图源:服务号幸福产业资本)
三、上海:大模型生态推动软件智能化升级
今年上半年,上海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达到8717.99亿元,增长22.4%。全市软信业增加值增长14.6%,快于全国(11.1%),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13.9%,上拉全市GDP1.7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贡献进一步提升。上海软件产业的核心优势主要体现在:
• 政策顶层设计: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上海市促进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通过梯度奖补助、算力券、智能体奖励等政策,降低企业研发、融资、用网、用人成本,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政策覆盖从小微企业到优质企业的全生命周期,形成“真金白银”的支持体系。
• 技术创新能力:软件企业研发投入强度高,2025年上半年集成电路设计、智算云服务等重点领域增长显著。企业积极探索大模型、通用智能体等先进技术,推动软件智能化升级,提升了软件在工业、金融等领域的应用价值。
• 产业集聚与生态协同:拥有50余个信息服务产业基地,集聚了70%以上的软件企业,形成“长阳秀带”“张江在线”等在线新经济生态园。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协同创新,产业链上下游联动紧密,如上海仪电通过布局“AI+仪器仪表”等特色产业,优化了公共服务能力,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 应用场景丰富: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金融、工业、医疗、教育等领域数字化转型需求强烈,为软件企业提供丰富的应用场景。如斗象科技为政府、金融等行业提供全链路安全解决方案,合合信息的票据自动化系统在信贷审核等金融场景中实现规模化应用。
• 资本资源集聚:资本市场活跃,2025年上半年软信业完成113笔融资,占全国15.05%,位列第一,为企业创新和扩张提供了资金支持。
• 国际化视野与开放合作:积极融入全球数字产业格局,支持企业“走出去”。如合合信息拟港股上市后拓展海外市场。此外,上海还试点外资游戏产品视同国产游戏的政策,吸引国际企业集聚。
下图:斗象科技企业展厅(图源:公众号上海经信委)
把握「软件产业」八大发展趋势
趋势一:「软件产业」进入量变到质变的高速发展期
我国软件产业正从规模扩张的“量变”阶段迈向质量跃升的“质变”新阶段。未来5年,产业将依托底层技术突破和应用场景深化,保持15%左右的年复合增长率。预计到2028年,产业规模将突破20万亿元,形成“技术-产品-生态”相互驱动的成熟发展格局。
趋势二:“数字化转型”市场发展空间广阔
各行业数字化转型已从“被动适应”转向“主动布局”,制造、金融、教育、医疗等领域的需求呈现“全链条渗透”特征。这种全行业的转型需求将在未来5年催生5-10万亿元市场空间,为软件企业提供从技术解决方案到全流程服务的多元化商机。
趋势三:大模型将引领软件发展模式创新
大模型的深度渗透正重构软件开发的“生产关系”:在开发端,通过自动化代码生成、智能测试与Bug修复,将开发周期缩短,降低技术门槛;在应用端,大模型与垂直领域知识结合,催生“行业大模型+软件”的创新形态。这种“大模型驱动”模式不仅提升软件迭代效率,更推动软件从“工具属性”向“智能服务属性”升级,为行业注入持续创新动能。
趋势四:“开源”将成为软件技术和产业创新的主导模式
开源生态正从“技术共享”向“产业协同”深化:一方面,开发者社区通过开源项目实现技术快速迭代,加速底层技术突破;另一方面,企业通过“开源+商业化”模式降低研发成本——大型企业贡献核心框架,中小企业基于开源资源开发垂直解决方案,形成“共建共享”的产业网络。未来,随着开源治理体系完善,“开源”将成为技术扩散的核心渠道,推动软件产业从“封闭研发”向“生态共创”转型。
趋势五:元宇宙应用扩展加速数实融合
元宇宙作为数字技术的“综合体”,正从娱乐场景向实体产业深度渗透。在教育领域,虚拟课堂、数字教具让抽象知识可视化;在文旅行业,数字孪生景区实现“线上云游+线下体验”联动;在工业领域,元宇宙工厂支持远程协同设计与模拟生产。随着VR/AR硬件普及、区块链技术保障数字资产确权,未来5年元宇宙市场规模有望达5万亿元,成为连接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的核心纽带。
趋势六:“云+平台”双轮驱动软件行业变革
“云化”与“平台化”已成为软件行业的底层逻辑:大型科技企业构建云基础设施平台,提供算力、存储等基础服务;中小企业则聚焦垂直领域,在大平台上开发SaaS应用,形成“基础设施-平台-应用”的生态金字塔。这种模式既降低企业部署成本,又通过数据互通实现跨行业协同,推动软件从“单一工具”向“生态化服务”转型,重塑行业竞争格局。
趋势七:“软硬件融合”发展更趋紧密
软件与硬件的边界正加速消融,形成“硬件为体、软件为魂”的融合形态。智能汽车领域,车机系统与传感器、芯片深度协同,实现自动驾驶与智能交互;工业机器人领域,控制软件与机械结构、运动算法结合,提升作业精度与柔性;消费电子领域,操作系统与硬件性能优化联动,打造“软硬一体”的用户体验。未来,软件企业将更注重硬件适配能力,硬件企业则通过自研软件构建差异化竞争力,推动产业从“分工割裂”向“协同共生”升级。
趋势八:“数据资产化”成为软件产业增长新引擎
数据从“信息载体”升级为“可交易资产”,为软件产业开辟全新增长曲线。一方面,软件企业通过数据治理工具帮助客户实现数据确权、估值与合规使用;另一方面,基于行业数据开发数据产品,形成“软件服务+数据增值”的双盈利模式。随着数据要素市场制度完善,未来5年“数据资产化”将推动软件产业从“技术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成为可持续增长的核心动力。
原创作者:上海产业转型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严含
责任编辑:胡珊毓
策划审核:夏 雨
来源:上海转型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