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发现:若60岁前没患这4种疾病,以后患癌的几率或微乎其微?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1 09:11 1

摘要:尤其是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和慢性胃病。这四种病一旦在60岁前就出现,身体内部的代谢、免疫和炎症环境,往往早已被悄悄改写。

60岁前,若从未被这4种疾病“盯上”,后半生的癌症风险,很可能已经悄悄降了一个台阶。

这并不是一句安慰人的话。从长期追踪的临床数据来看,有些慢病并不只是“拖人精力”的老年病,它们的存在,可能就是癌变的温床。

尤其是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和慢性胃病。这四种病一旦在60岁前就出现,身体内部的代谢、免疫和炎症环境,往往早已被悄悄改写。

也就是说,不是等癌症来了才紧张,而是某些“熟面孔”的慢病,就可能是癌变的前奏。

很多人以为,控制好饮食、偶尔运动一下,糖尿病没什么大不了。但从病理机制上看,糖尿病其实是一场全身“慢性高糖毒性”的攻击。

血糖长期居高不下,会让全身的微血管变得脆弱、受损,胰岛功能逐渐衰竭,还会让细胞长期处于氧化应激状态。这就像一台发动机,油加多了,不仅烧坏零件,还会加速耗损内部线路。

已有数据跟踪发现,Ⅱ型糖尿病人群的肝癌、胰腺癌和结直肠癌发病率,比常人高出2到3倍。特别是合并肥胖和脂肪肝的人群,癌变风险更是成倍上升。

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糖尿病和癌症这两种听上去毫无关系的病,偏偏关系如此紧密?答案其实就藏在“慢性炎症”和“代谢紊乱”这两个词里。

很多人把高血压当成“年纪大了自然会有”的通病,觉得只要吃药压住血压就行。但问题是,高血压的背后,是血管的慢性老化和硬化。就像一根水管,压力常年过高,管壁早晚会变脆、易裂。

高血压会显著增加肾癌、脑瘤、甲状腺癌等的发生概率。2022年国内一项覆盖10万人群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长期高血压人群的癌症总发病率,比正常血压人群高出约23%

这里有个容易被忽视的细节:高血压本身并不会让细胞癌变,但它所引发的一系列“生理乱象”——如自由基增加、内皮细胞受损、免疫识别力下降,恰恰给了癌细胞“做大做强”的机会。

也就是说,高血压不是直接制造癌细胞,而是让身体丧失了“识别和清除癌细胞”的能力。

很多人一听到脂肪肝就笑,说“我就是肝有点油,喝点茶刮刮油就好”。但真实的临床数据却很冷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如今已成为我国成年人中最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发病率超过29%,且呈逐年上升趋势。

更关键的是,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进展过程中,约有20%的人会发展为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肝癌。这不是个案,而是被写进了《中华肝脏病杂志》2021年一项全国多中心研究的结果里。

逻辑很清晰:脂肪堆积在肝脏→肝细胞被脂肪包围→氧化应激增加→炎症反应变强→细胞修复出错→癌变可能性上升。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一过程往往没有明显症状,很多人等到检查出肝癌时,前期连肝硬化都没察觉。

很多人觉得胃病不是病,忍一忍就过去了。但你知道吗?我国胃癌患者中,有超过80%的人,在癌变前都患有不同程度的慢性胃炎或胃溃疡。这不是巧合,而是胃黏膜长期受损的自然走向。

尤其是感染了幽门螺杆菌的胃病患者,其胃癌风险是未感染者的3到6倍。这类感染在我国中老年人群中极为常见,就像一个隐形的定时炸弹,埋在胃里,不痛不痒,但随时可能引爆。

从病理角度来看,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异型增生→胃癌,这是被明确认定的癌变路径。而这个过程,可能悄悄进行十年二十年。

停下来想一想,如果60岁之前,这四种病你统统没有遇上,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你的血糖代谢稳定,血压调节系统健康,肝脏无脂肪沉积,消化道无慢性炎症。这四大系统的稳定,几乎涵盖了“代谢-免疫-炎症-修复”这条癌症生成的主轴路径。

也就是说,你的身体,至少没有被癌症“播种”的土壤。

这并不是说没有这些病就一定不会得癌,但从流行病学角度看,如果60岁前能躲过这四关,后半生的癌变几率,的确会大大降低。

临床上我们发现一个现象:很多晚年健康的人,其实在中年时就已经做对了几件事:管住嘴、迈开腿、定期查。听起来很老生常谈,但真正执行到位的人并不多。

管住嘴,不是节食,而是少糖、少油、少加工。特别是控制体重,其实就是在降低脂肪肝和糖尿病的底层风险。

迈开腿,不是剧烈运动,而是规律地动起来,哪怕每天快走30分钟,也能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稳定血压。

定期查,不是等不舒服了才去医院,而是主动做体检。尤其是肝功能、胃镜、血糖血脂这些指标,别等出问题才想起它们的存在。

如果你已经过了60岁,也不用焦虑。如果你曾经得过糖尿病、高血压或脂肪肝,也不必绝望。重要的是从现在开始,去识别、去管理、去干预。

健康,不是永远不生病,而是即使生了病,也能及时止损,把风险堵在癌变之前。

有个问题值得问问自己:你对自己的身体,真的了解了吗?那些看似平常的小病,也许早就藏着大病的影子。

别等到“恶性”两个字摆在面前,才开始回想当初的胃痛、血压波动、肚子发胀是否不寻常。

你现在的每一次选择,都会影响未来十年、二十年的身体地图。从这一刻起,重新审视自己的健康轨迹,或许就是最好的防癌起点。

【参考资料】

【1】张宏.我国成人糖尿病患者癌症风险研究[J].中华内科杂志,2022,61(4):275-281.
【2】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3年中国居民慢性病与营养监测报告[R].
【3】王磊.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与肝癌关联分析[J].中华肝脏病杂志,2021,29(3):210-215.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来源:老庞中医养生科普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