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致辞丨杭州外国语学校党委书记王华琪:看见世界,看见自己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1 09:12 1

摘要:8月31日下午,杭州外国语学校隆重举行2025学年第一学期开学典礼。党委书记王华琪发表开学致辞。他希望同学们外观世界、内观自己,厚积而薄发,博观而约取,保持独立思考,保持自我的完整,站在属于自己的高度,看自己该看的风景。以下为讲话全文——

潮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孙东波 记者 朱丽珍

8月31日下午,杭州外国语学校隆重举行2025学年第一学期开学典礼。党委书记王华琪发表开学致辞。他希望同学们外观世界、内观自己,厚积而薄发,博观而约取,保持独立思考,保持自我的完整,站在属于自己的高度,看自己该看的风景。以下为讲话全文——

杭州外国语学校党委书记王华琪

今天,我们举行开学典礼,用一种仪式开启新征程。首先,我代表学校,欢迎初一和剑高高一新同学加入杭外的大家庭。这学期刚开学就迎来中秋佳节和白露节气,凉风吹走了酷暑,秋日的阳光透过云层洒落,宁静而温暖,温柔而宽广,这是一个麦浪翻滚、稻田金黄的丰收季节,希望大家新学期、新学年也能像农民伯伯一样:耕耘,细腻而专注;收获,充实而满足。用耕耘赢得今天,用收获创造明天。

暑假读了被称为“AI教母”的李飞飞写的自传《我看见的世界》,今天开学典礼就和大家聊聊“看见”这个话题。

“看见”是一个很有分量的词汇,我们每天都在“看见”。这个暑假,我们看见了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被“锁边”,也看见了俄国堪察加半岛地震引发了海啸;我们看见了西藏雅鲁藏布江超级水电工程的开工,也看见了上海博物馆埃及文物展的一双草鞋引发了对西方历史的大争论;我们看见了国家保持着战略定力,专注编制“十五五”规划,也看见了太平洋彼岸有人迈着六亲不认的步伐,挥舞着关税大棒,主打一个不服就干。——因为“看见”,我们才有了对世界的认知。

我们每个个体都希望被世界看见,而被世界看见的前提是真诚地去看见世界。有时候,并不是看见了才相信,而是因为相信,所以看见。讲几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2023年,一位高二男生看见垃圾污染了大海,他想到很多垃圾是通过河道流入大海的,于是他发明了一个拦截河道垃圾的装置。装置像一把圆规一样,可以折叠,展开长两米,四个浮标为其提供浮力。被动与主动两个收集系统协同工作,可以高效地清理水道里的垃圾。发明这个新型装置的男生来自我们剑高,他叫刘斯瑞,现在就读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电子电气工程专业。

第二个故事:2014年,一位刚上小学的男孩被他的父母询问,可不可以每个月从他的零花钱里面扣一部分,资助陕西省紫阳山区贫困家庭的孩子。小小年纪的他有点不理解,可当他到公益协会了解到资助对象的信息后,幼小的心灵播种下了慈善的种子。2020年,陕西紫阳县脱掉了“国家级贫困县”帽子;去年,男孩的资助对象初中毕业。这位公益男孩就是我们高三年级的周智涵同学。

第三个故事:2007届校友葛辰皓、沈丹玺入选了2025届全球青年领袖。世界经济论坛认为他们正以全新方式定义变革时代的领导力。葛辰皓校友现任纽交所中国区主管,他致力于搭建中国创新力量与国际资本的信任桥梁,助力中国企业通过纽交所平台走向全球。沈丹玺校友现任“三一基金会”秘书长,她带领“三一基金会”在全球应急救援、普惠性STEM教育、乡村振兴、儿童早期发展、公益创投等领域开展研究、实践和资助,探索创新、有效的可持续发展方案。

我想,刘斯瑞同学相信了海洋应该是蓝色的,周智涵同学相信了人性应该是善良的,葛辰皓校友相信了经济应该是开放的,沈丹玺校友相信了发展应该是可持续的,所以他们选择去“看见”,用行动去创造美好。

我们要看见世界。我们看见阳光,也看见阴影;看见欢喜,也看见悲伤;看见善良,也看见冷漠;看见“陈佩斯”站着,是为了艺术的气节,看见“陈佩斯”跪着,是为了生存的苟且。只有观世界,才有世界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行路都是为了“观世界”。与世界促膝长谈过的我们,瞳孔里便会生长出穿透生活迷雾的光芒,我们看见了这个世界的不完美,却依然接纳它、爱它,并且愿意为它缝缝补补。这,就是“观世界”赠予我们的“世界观”。

我们要看见自己。我们看见自己内心的真正需要,就如同在漆黑的隧道里看见了一束光,那束光照亮着前行之路;我们看见自己的价值,于是笑容灿烂、目光坚定、脊梁挺直、步伐铿锵;我们看见自己的幸福,幸福是从心底里长出来的风景,而我们自己就是那一道最美的风景;我们也看见自己的不足,并努力去改变,有时我们的付出并不一定得到相等的回报,但依然不抱怨,向前看,我们一直相信存在缺憾的自己仍然值得被深情地爱着。

我们看见彼此,也被彼此看见。“看见”与“被看见”是相互作用的。我们看见世界,世界也看见我们。我们希望看见浩渺而确定、多元而有序的世界;世界也希望看见热烈且坚定、真诚且勇敢的我们。普通的人生,要有不普通的活法,生命太过渺小,生活却足够伟大,我们可以以渺小启程,以伟大结束。鲁迅先生说:“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我们未必光芒万丈,却始终温暖有光,让这世界多一分光,其实是让自己活成一个有光的人。

杭外人不仅可以把光照进现实,也可以把光照进未来。今年6月,中国人民大学和西湖大学成立“未来人类联合研究院”,原高二(6)班、现西湖大学大一新生的郭子畅同学作为优秀中学生代表做主旨发言,他说:技术的美好未来令人心潮澎湃,但技术从不自动带来美好,希望未来的科技能够服务于“人”的解放,而非“人”的替代,希望未来的世界能够警惕技术鸿沟,捍卫普惠公正,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对话。

同学们,去了解世界、提升认知吧,外观世界,内观自己,我们就能在彼此的观照中确立坐标、确定目标。愿每一位杭外青年都能厚积而薄发,博观而约取,保持独立思考,保持自我的完整,站在属于自己的高度,看自己该看的风景。

最后,我引用1985届校友徐梅的一句话作为开学发言的结尾:“我觉得杭外的学生往往会获得一种更完整、更客观、更‘全球化’的眼光,因为他们能在还没有太多社会成见和‘预设观点’之前接触世界。”

新学期,新学年,新征程,我们勇敢出发,奔赴万里山河。看山,看水,看世界;见花,见草,见自己。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