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好型人格是父母驯化的奴隶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3-25 18:00 1

摘要:在正常的家庭中,本应是父母照顾孩子的情绪,容纳孩子的焦虑,看见并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但在讨好型人格孩子的家庭中,成了孩子要不断消解容纳父母带来父母情绪,父母希望孩子围绕着他们转,始终以他们为中心。他们实际上只是一个身体长大了的巨婴。

1、亲子关系倒置

在正常的家庭中,本应是父母照顾孩子的情绪,容纳孩子的焦虑,看见并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但在讨好型人格孩子的家庭中,成了孩子要不断消解容纳父母带来父母情绪,父母希望孩子围绕着他们转,始终以他们为中心。他们实际上只是一个身体长大了的巨婴。

由于父母长期忽视了他们的情感需求,而他们又要学会不断照顾父母的情绪,久而久之在人际关系中,他们也只会以他人为中心,忽视自己感受。他们往往是高敏感群体,很会捕捉他人的负面情绪并照顾他人的感受,就像以前他们照顾父母的感受一样,但是对于他们自己在人际关系中出现的负面情绪,却习惯性置之不理。

2、父母会随意强势侵犯孩子边界

父母会强势侵入孩子的空间,而不准孩子采取行动去捍卫。一旦孩子敢反抗,便通过语言或者肢体暴力等手段强行镇压。孩子的日记可以随便看、孩子的房门可以随意进出…久而久之,孩子的攻击性被磨灭,在社会上他们也不会也不敢捍卫自己的边界。他们解决冲突的方式经常是通过自己的让步来立刻消除冲突,因为他们从来没有在家庭里成功捍卫过自己的底线,他们理所当然也认为,在外人面前自己也无法、无力捍卫自己的边界。他们害怕冲突,而这种回避冲突,不断让步的行为,反而会让他人认为,“你这个人吧,好像没有什么价值”。于是在人际交往中,他人更加不在乎你的感受,也更毫无顾忌地攻击你,你和父母的欺凌被欺凌关系在无意识中强迫性重复。

3、听话、懂事、孝顺、感恩等PUA组合拳

所有这些本质上都是为了让你变得更好控制。这就好像训狗一样,狗表现好了就给块骨头,孩子表现好了就夸他听话、懂事。很多孩子无条件照顾父母情绪、受了委屈也不争不闹、长期地迎合和顺从,就为了听到父母夸一句“听话懂事”。这是一种“被反复训练出来的顺从”,而不是孩子发自内心的选择。这些让一个孩子应该拥有的活泼、顽皮、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早早丧失,个性、灵性也被早早抹去。

许多父母会一件一件细数自己为孩子作的贡献,向孩子不断诉说自己的不容易,为了你自己牺牲、付出了多少,如果不是你我早就过上了多好的日子,并以此要求孩子孝顺、要感恩。这创造了一种道德债务,使得要求者处于道德高地,而被要求者则始终处于一种被动和亏欠的状态,无形中让父母天然处于关系中的主导地位。

其次,在父母强调感恩的那一刻,就说明他们的爱绝不是纯粹的,而是苛刻的、有条件的。强调感恩的父母往往也有一些其他特征,即只有孩子能给自己长脸、只有孩子优秀有价值才会给予孩子一些有条件的爱。没有获得过无条件的、真正的爱滋养过的孩子难以构建真正的自信,他们会认为只有自己优秀、外在价值好才值得爱,而自己本身并不配爱。这种自信的缺乏也是他们不敢和他人起冲突的重要原因。

4、贬低、否定、打压摧毁自尊自信

当身边有一个人不断打着爱他的名义,揪着一些小问题、小错误不放,不断进行贬低打压否定时,对于这个个体无疑是灾难。当否定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时,孩子会逐渐将父母对自己的否定内化,认为自己真的没用。以后当自己真的做错了一点什么时,即便父母不在身边批评自己,他们也会自己骂自己真没用。

作为否定、贬低一方的父母,通过打压孩子,让自己无形中处于关系的高位。“看,你就说不行吧,你就应该听我的!”。孩子作为被贬低打压一方,其个体性、自主意识逐渐丧失,最后成为唯唯诺诺只听命于父母的空心奴隶。

被摧毁自尊自信的孩子,他们在人际关系中会变得异常敏感,非常关注他人的一言一行,深怕他人对自己有意见、不喜欢自己。一个眼神、一句小小的话都可能引起他们无限的联想。每次社交完,他们都不得不不断复盘、回顾自己有没有做了什么蠢事或者反思自己为什么做了这种蠢事。因此社交对他们来说不是滋养,反而是损耗。因此讨好型人格的人往往也伴随着社交恐惧症,这种社交恐惧症本质是为了保护自己。

​​​​​​​

来源:有毒关系终结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