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葛洪(282~343),字稚川,号抱朴子。晋丹阳郡句容(今属江苏)人。出身于官宦之家,自幼好学。13岁父死。又逢战乱,致家贫。白天亲自砍柴出卖以购买纸墨,常常晚上写书诵习。性格内向,为人质朴,不善言辞,不善交游,不好荣利。尤有趣于神仙异养之法。16岁起博览经、
葛洪(282~343),字稚川,号抱朴子。晋丹阳郡句容(今属江苏)人。出身于官宦之家,自幼好学。13岁父死。又逢战乱,致家贫。白天亲自砍柴出卖以购买纸墨,常常晚上写书诵习。性格内向,为人质朴,不善言辞,不善交游,不好荣利。尤有趣于神仙异养之法。16岁起博览经、史及诸子百家著述,涉猎甚广,以儒学知名。为寻书问义,不怕数千里,崎岖跋涉,期于必得。从祖父葛玄在吴时“学道得仙”,被尊为葛仙翁,以其炼丹秘术授弟子郑隐。葛洪拜郑隐为师,“悉得其法”。
303年(晋太安二年),石冰起义,攻占扬州,屯于建业(今南京)。吴兴太守顺秘等为对抗石冰组织地方武装,葛洪应召为将兵都尉,以战功升为“伏波将军”。平息石冰起义后,葛洪不计功赏,径往洛阳搜寻奇书,以广其学。因逢“八王之乱”,流落辗转于徐、豫、荆、襄、江、广诸州之间。306年(晋光熙元年),被道友、广州刺史嵇含委为参军事。葛为避乱,欣然前往。旋因嵇含遇害,而滞留广州多年。期间,结识了南海太守鲍靓,拜其为师,学习炼丹术和医学。鲍靓对葛洪很器重,将女儿鲍姑许配给他为妻。314年(晋建兴二年)葛洪与鲍姑一道回句容,隐居山林,著《抱朴子》。
317年(东晋建武元年)元帝司马睿登位后,被任命为朝廷属官,并以平乱之功得赐爵关内侯。咸和初,出任扬州主簿、咨议参军等职,后又被推荐为散骑常侍领大著作(著作郎),葛洪固辞不就,欲以炼丹求长寿。327年(咸和二年)闻交趾出产丹砂,请求任勾漏(今广西北流)令,以便炼丹,获得晋成帝批准。330年(咸和五年)赴任,携子侄银行。途经广州,会晤广州刺史邓岳。邓有意挽留葛洪,表示愿将其辖地、且素有“神仙洞府”之称的罗浮山供他在此炼丹,并提供炼丹原料。葛遂决定中止赴任行程,和鲍姑一起往罗浮山炼丹修道。起初,在朱明洞南、麻姑峰下修建南庵(即今冲虚观),修行炼丹,著书立说,授徒讲学。葛洪融会贯通郑隐、鲍靓的学说,自成一家,把道家术语附会金丹、神仙之教理,和儒家的名教纲常相结合,使道教思想系统化、理论化,成为道教南宗之祖。从学者日众,又续建东、西、北三庵,使罗浮山成为道教传播的重要基地,东庵后称白鹤观,西庵后称黄龙观,北庵后称酥醒观。在冲虚观左偏殿,今仍有传说为葛洪炼丹时汲水的长生井;观左还有葛洪的洗药池和炼丹灶。南庵是葛洪最早传道之处,成为岭南道教的祖庭。
葛洪在罗浮山多年,优游闲养,著述不辍。所作《洗药池》诗中有“阴洞泠泠,风佩清清:仙居永劫,花木长荣”等句,充分表达出他隐居罗浮山,向往神仙生活的道家思想。343年(晋建元元年),于罗浮山无疾而终。《晋书》说他死后面色如生,身体柔软,移尸入棺,轻如空衣。
葛洪是东晋道教理论家、医药学家和炼丹术家。一生著述宏富,计有《抱朴子·内篇》20卷,《抱朴子·外篇》50卷,内、外篇共计116篇。辑有《金匮药方》100卷,后节略为《肘后要急方》3卷。另有碑、诔、诗、赋100卷,《神仙传》、《良吏传》、《隐逸传》、《集异传》等各10卷。其中有些著述即在罗浮山时写就。这些著述中幸传于世者,有《抱朴子·内篇》、《抱朴子·外篇》、《后要急方》、《仙传》等4部。
《抱朴子》内、外篇是其代表作。《抱朴子·内篇》言黄白之事,记录他多年炼丹积累的知识,论及“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对道教理论有一定发展:又有用矿物炼丹药、炼金银,用植物治疾病的记载,对化学和制药学有一定贡献。在炼丹经验中,有“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一说,是世界化学史上有关化合和分解试验的最早记载。在丹灶中反复烧煅曾青(铜矿砂)的过程中,掌握了化合、分解置换及反应条件、配方等重要化学原理,还用雄黄、明矾等炼成金丹(金黄色的铜汞砷化合物一砷铜)。其炼丹过程,也就是化学药物的制造过程。英国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写道:“公元四世纪早期,道家中产生了最伟大的博物学家和炼金术士抱朴子”。《抱朴子·内篇》中之《仙药》,还记载了罗浮山丰富的中草药种类、名称及其鉴别方法,对天门冬、茯苓、地黄、胡麻、枸杞等药物的别名、生长环境、特征、性能和用法,都作了详细的分析和比较,是中国较早的一部药物学论著。《抱朴子·外篇》驳难通释,主要评论“人间得失,世事臧否”。内容论及晋末社会状况,揭露了当时政治黑暗、社会动荡、官吏腐败、百姓困苦等情状,是研究晋代历史珍贵的资料。所编《肘后备急方》(又称《后教卒方》《肘后要急方》,简称《后方》),是他将民间常用的中草药单方和验方以及灸法等编辑而成,后来又经陶宏景等整理增补成8卷。该书最早记载了结核病、天花等多种传染病的症状与治疗方法,反映了当时中国医学的成就。
此外,葛洪还在罗浮山的溪涧中发现了沙虱,并指出沙虱是传染病的媒介。这一记述,比美国医生帕姆的发现要早1500多年。
葛洪妻鲍姑(288~343),名潜光,陈留人(今河南开封)。其父鲍靓,字太玄,曾任南海太守,师事阴长生真人,学得炼丹之术。鲍姑自幼耳濡目染,后来也参与炼丹和行医。319年(东晋太兴二年),鲍靓在今广州市越秀山南麓建越岗院(即今三元宫),供鲍姑居住修炼。与葛洪结为夫妻后,共同研究医学和炼丹术,一起炼丹制药,并到广州一带采集丹砂等20余种药物,作为原料。现南海西樵山附近的仙岗还存有他们早年炼丹的遗址。鲍姑一生行医、采药,足迹遍及广州所辖南海郡的番禺、博罗等县。医德高尚,擅长灸法,尤精通艾炙法,善于医治赘瘤与赘疣等病症,为百姓解除病痛,被尊称为“女仙”、“鲍仙姑”。鲍姑的灸法经验主要记载在葛洪的《肘后要急方》内。全书记有针灸方109条,其中灸方99条。该书较详明的记述灸法的作用、疗效、操作方法、注意事项等,丰富了中医学的灸法内容。原存于广州市三元宫的“鲍姑艾灸穴位图”,对人体骨节经络、五脏六腑均有详细叙述,大致符合现代医学原理,是中医学的宝贵遗产。343年(建元元年)鲍姑患急病辞世(一说在罗浮山玉鹅峰千丈岩采药堕岩身亡)。
资料来源:《惠州市志》2008年3月
资料整理:黄翔,文旅美食探寻者,内蒙古自治区长城保护研究会 会员、包头市本土文化研究中心 秘书长、包头烹饪餐饮饭店行业协会 副会长。读万卷书,行千里路,尝百般滋味。
来源:阴山小虫的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