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昨天我刚刷手机。 朋友丢了条新闻给我。 标题好家伙,直接写‘华为最便宜新车’,1小时订爆2.5万台。 才16.98万元起。 问我买不买。 还顺带发了个余承东之前说的话——‘30万以下卖一台亏一台’。
16.98万起,1小时爆卖2.5万台,这车为啥“卖太便宜就亏死”?老司机看懂了
01 花16万多买华为系新车,靠谱吗?
昨天我刚刷手机。 朋友丢了条新闻给我。 标题好家伙,直接写‘华为最便宜新车’,1小时订爆2.5万台。 才16.98万元起。 问我买不买。 还顺带发了个余承东之前说的话——‘30万以下卖一台亏一台’。
我看了下,车叫尚界H5。华为和上汽出的。
不得不说,这定价一出来,一大堆人盯上了。 用的还是鸿蒙智行系统。 技术一顶一:ADS 4智能驾驶。 还是纯电和增程版都有。
我查查官方数据,增程版CLTC续航1360公里,纯电版655公里。 这些数字确实漂亮。 但我心里有点犯嘀咕。 这么便宜,技术又这么足,华为不是自己说‘低于30万就亏钱’吗?
02 智能化新车,价格真的降得下来吗?
说人话就是,华为这次把智能化成本砸下去了。 不光有ADS 4自动驾驶,还有192线激光雷达。 功能啥都有了,泊车能力很强,有位就能停。 鸿蒙座舱也一样没少。
但这里有个事必须提。 余承东讲过,‘30万以下卖一台亏一台’。 这不是喊口号。 我以前做媒体的时候,见过厂家的财务分析。 光是智能化那套东西,雷达、座舱、算法,堆起来,比普通车贵不少。 尤其产业还没完全成熟。 技术都是硬砸钱出来的。
上汽的优势是啥,就是它的垂直整合能力。 用自己的零部件厂,硬件拼得便宜一点。 但这也就是把亏损控制住,不代表真能赚。 尚界首期60亿砸下去,加上5000人的团队,我估计也是要赌长远。
我还听同行说,华为和上汽,为了尚界单独搞个工厂。 渠道招商铺天盖地。 这阵仗说白了就是,要用规模效应换成本。
但现在比亚迪都能把带‘天神之眼’的辅助驾驶车卖到7万。 竞争压力太大了。 还有特斯拉、蔚来、小米,也都在准备性价比智能新车。
03 为啥这种“卖得多反而亏得多”?
很多粉丝不理解,卖得多不是能摊成本嘛? 实际汽车这行不是这么算。 智能化这部分,前期研发贵,车卖出去反而得不断‘填坑’。 卖越多,如果定价低于成本,亏损就会更大。
就像朋友去年问界M7,一上市优惠三万,两个月后直接降到6.5万。 买早的亏麻了。 厂家靠补贴和规模硬上,目标不是立刻赚钱,更多是争市场。
余承东说话一贯实在。 ‘等到将来具备成本能力的时候再做,现在要是做就亏死了’。 这算是产业发展规律。 只有等技术成熟,成本下来了,智能化才会大面积铺开。
打个比方,早期电动车电池,成本跟黄金一样。 后来产业链全都起来,才变得大家都用得起。 现在智能驾驶也是同样路数。
04 买“最便宜的华为车”,真能稳赚吗?
我不是劝退。 但实话讲,现在进厂买第一批智能化新车,得自我评估下: 第一,技术很新,功能确实带劲,但可用性和稳定性还得实际体验。 第二,产能爬坡期,早期车型品控偶尔容易出岔子,不排除“返厂回忆”。 第三,厂家亏钱卖,后期服务、升级、配套是否稳,都要摸着石头过河。
当然,也不是只有隐患。 这车配置给满,真要用智能驾驶,体验会比很多20万级便宜车强。 只不过价格战一打,竞争对手都开始‘杀红眼’。 你今天买,明天可能就又降价。 去年刚上市的车现在优惠幅度大得离谱。 所以我自己现在买车,只看核心价值:性价比、安全、售后。 我见怪不怪了。
很多年轻人迷信参数,觉得车贵就肯定好。 其实,行业聪明的都在用‘技术平权’做品牌营销。 价格一低,卖一台亏一台,再便宜也不是真便宜。 我一个修车朋友讲,很多厂家现在都靠金融和服务挣钱,主机厂反而做苦力。
像GB 9743-2024这种轮胎法规,你买智能新车还得盯着配件和标准。 别因为过度智能化,忽略了基本安全。
05 这一波智能车“下摊”,到底值不值?
这回尚界H51小时爆卖2.5万台,说明智能化确实有市场。 但说到底,大家买的不是参数,是省心。
我也曾经吃过“早买贵”的亏。 现在,车体验优先,用着顺手最重要。 等技术定型后再入手,就不会被天花板和大降价“插刀”。
总说华为最便宜的车,智能化体验拉满,价格要亲民。 但行业黑话是,“能卖到20万以下的高阶智驾,还得靠全产业链降本”。 现在厂家顶着亏本干,能享受技术红利的就是用户。
但记住一句话:只冲性能和参数,不看长期价值,早晚会被“反向背刺”。
选车还是得掂量自己啥需求。 不图一时热门。 买车图个省心呗。
来源:抠脚小清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