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菜市场逛吃日记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1 08:32 1

摘要:昆明的“网红菜市场”篆新农贸市场集合了全云南省的土产食材,不只吸引游客蜂拥而至,也是当地人日常采购的打卡点。

菜市场成了热门旅游景点,这件事大概只有在云南才会发生。

昆明的“网红菜市场”篆新农贸市场集合了全云南省的土产食材,不只吸引游客蜂拥而至,也是当地人日常采购的打卡点。

当地人去逛菜市场,都会观察些什么、注意些什么、买些什么?

今天推荐的文章,就是一位“懂行”的当地人逛篆新农贸市场时所写的日记,她按照24节气的脉络对市场进行了整年的观察和记录。

云南菜市场,果然是既能品尝美味又能修炼博物学的场所啊。

本文摘选自《在集市》,经出版社授权推送。小标题为编者所拟,篇幅所限内容有所删减。

寒露2021年10月8日

每次进篆新农贸市场,都见外省客模样的年轻人用相机、手机在拍色彩缤纷的各种摊点、各种蔬果,也见操着外省腔调的中老年旅游团成员在买云南土特产打包寄快递。

其实,昆明每逢节假日家人团聚,也要到这里来打个卡,大包小包地采购一番,这里是全云南省土产食材荟萃的枢纽。

今天重点在市场西边二楼的野生菌交易处观察,青头菌、牛肝菌基本落潮了,上市较晚的松茸、松露、北风菌、谷熟菌(松乳菇)还有卖的,干巴菌还也有一点。

篆新卖食用菌的摊主让让,她家的各种野生菌已飞往全国各地

卖菌人稀稀拉拉,就那么七八个人,其中还有一个卖蜂儿的。菌子品种数量锐减,见手青只有一人在卖。

今天买菌子的人似乎就我一个,交易区第一个摊主眼巴巴地问我想吃啥子菌。我说天气阴冷,想喝松露炖鸡汤。摊主们听见了,全看向我。一中年汉子大声说,我这儿有点,过来瞧。

看了全市场仅有的那堆松露,个头中大,价从一公斤700元砍到550元,对方说这价只能趸买才行。想了想,一兜收了。

真是昆明城里最后一点松露了?不是的,最好的松露得等11月下旬到12月才上市,1月、2月春节前还会有零星售卖的,但不会在交易区卖了,好这一口的老饕们得存有卖主的电话,联系购买。

冬至前后的松露才真正长老熟了,香味浓郁。

从野生菌摊点出来,特地拐到最大的人工菌摊位,数了数,有 22种人工菌,首见金耳卖,外形像是猪脑花,颜色金黄,也像一朵万寿菊。

食用菌的烹饪方法多为炒、炸、炝、炖、煸、爆等。 一般炒食少不了放大蒜、青椒和花椒粒,热油先把这三样炒出香味来再放入菌片翻炒。

大蒜杀毒是一般人的常识,大蒜能使其味倍鲜,香气更浓。 当然,吃鸡枞、松茸、松露、干巴菌、青头菌、谷熟菌、北风菌时我是不放蒜的,不想让蒜味夺了这些无毒山珍本真的滋味。

在哈马者彝族乡街子上,这些蔬菜装篮趸卖,不称

昨天我做菜,最喜欢用的花椒、草果快没了,为此专门去篆新农贸市场一趟。

市场包罗万象,专门卖香料的店铺有好几家。一家店铺卖三种花椒,100克标价分别是 13元、15元、25元,一一抓起嗅闻,没办法,还是最贵的最受我青睐,闻一闻,你就能想象它在热油里爆出的那股鲜麻香。

立冬2021年11月7日

有蒜薹卖了,问价,10元一公两。

蒜薹本身压秤,不花个三四十元炒不出一盘菜来。菜品提前上市,总是有人接单吃反季菜的。有欲望,必有人要满足这种欲望,有需求方,便会有供给方。

我印象中要到春节过后,仲春时节蒜薹才会大量上市,到时5元钱一大捆。与此同时我在菜街子里也看见非当季的青蚕豆米,青蚕豆米在云南是春节前后才应季的,它与提前上市的蒜薹“邂逅”了,一同炒了吃,成就一道名字好听的菜品——青蛙抱玉柱。

说到蒜薹,想起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小说《天堂蒜薹之歌》和其早年的成名作《透明的红萝卜》,这两种蔬菜被莫言列入了小说名,与莫言出生在中国著名的蔬菜生产大省山东有关吧?

莫言一定对大地上长出来的蔬菜有种天然的情感,《天堂蒜薹之歌》关注的就是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

我是死硬派,不爱吃反季菜,不好吃,还贵。

荟萃远古人类智慧的《山海经》告诫天下人,要“顺四时而适寒暑”。 听《山海经》说的吧!与自然相处甚好的人类童年时期,人们从大烧茄子、甜椒的味道一飘,你可能就禁不住淌馋涎了。

烧茄子、烧甜椒

今天是立冬节气,在春城昆明,节气物候常与别处不同,抬头看天,是没一丝云的深蓝。

在炭火烧茄子、烧甜椒的小摊点那里,我看得入了迷。 紫色的茄子与红的黄的绿的甜椒架在炉火上烧,青绿色、弯弯扭扭的牛角辣也有几个在烧着,那是专供爱辣人士的。

这个小摊是夫妻档,占据一个拐角处,男的负责添火烧茄子和辣椒,然后撕除燎煳的外皮,女的在前台负责把主菜加上佐料大芫荽、柠檬汁、切细的小米辣、麻油、盐等,一起在木钵里搅拌,现舂现捣,然后在小盆里又簸又拌。 这个菜品在我的认知里属傣味菜。

凉拌菜只要用上大芫荽、柠檬、小米辣,基本上就算是傣味了。我买了一份傣味的凉拌菜,特地交代女老板不要小米辣,一点辣气都不行。

对我来说,吃辣寻刺激的人生阶段倏地就过去了。

傣味凉拌菜

路过干货摊点,有袋装的干菌菇卖,品种有羊肚菌、牛肝菌、鸡枞、鸡油菌、大红菌、竹荪等。据说有不良商家会用人工平菇、人工茶树菇油炸后冒充油鸡枞卖,这家摊点显然没有这么做。

我是食用菌老饕客,这个靠舌尖来辨识的本事是从我父亲那儿得来的。

大红菌在云南普洱非常受当地人喜爱,很贵,吃大红菌炖鸡,一顿饭至少六七百。当地人说,福建人来普洱这边买卖茶叶的同时,把大红菌的价抬上去了!

今年雨水天来临,菌子大量上市时,网上忽流行一个段子:“红伞伞,白杆杆,吃了一起睡板板,睡板板躺棺棺,然后一起埋山山。”

菌子可否食用,有人说颜色鲜艳的有毒,颜色朴素的一般无毒,这可不一定,大红菌就无毒,白色的白毒伞则是剧毒。云南每年吃菌季都有人被毒死的报道,轻度中毒会言行怪异,得送医院输液。

人不能怪毒蘑菇,因为每一种生命生存在世界上,都有保护自己的生存大法,毒蘑菇的毒素是拿来对付“迫害”它的其他天敌的,这是菌物繁衍生存的防御机制和智慧,人类须学会辨识什么可食,什么碰不得。

那花茶的专卖店铺实在养眼,我拍摄到的便有合欢花、蓝蝴蝶花(蝶豆花)、石斛花、百合花,菊类有金丝菊、甜叶菊、黄山贡菊、胎菊、昆仑雪菊,红糖里边压进去了玫瑰、枸杞、益母草、姜、茉莉花等。

这两天我嗓子眼燥热,干咳,今天直接去买了一两鲜食的葛根片。 喜欢看摊主拿着一把银晃晃的大菜刀切葛根片,剔除了皮的葛根粉白鲜嫩,她尽量切得很薄很薄,说是方便我嚼。

买后立马尝了一片,一点凉苦,过喉舌时又变成了甜,还滋滋地生津止渴,那感觉真是美妙,嗓子眼的燥火像是立马被灭了。

地州特色菜专卖点有打结的大草卖,是香茅草。

那紫红色的大花苞是芭蕉花,在云南热带地方常见。 我问摊主芭蕉花怎么吃,卖主竟然瞟我一眼说:“哎,你别买了,不会处理它的人做出来就不好吃。”

可能她觉得我完全是一个外来生手,告诉我白搭。云南人直肠子,她是不愿浪费那食材。我买了去也是糟蹋,还让真正懂得吃它的人买不着,有点说不过去。

下午散步后,从大观河畔那边的北门步入篆新农贸市场。在团结乡山地新鲜蔬菜专卖店与越来越熟悉的刘姓妹子聊了起来。

我说:“你生意好啊,来你摊点买菜的人多。”

她告诉我:“我们农村人的日子原本差城里人好大一截,现在住得好多了,吃穿也没问题了,就是手上没有钱花,自家种的蔬菜又吃不完,没人收购,烂在地里可惜,只有拿出来才能换点钱使了。正好现在的城里人又稀罕吃我们的菜了,还专挑有虫眼的菜买。自己种了吃的菜,不喷药。”

她还告诉我:“孙女已经两岁了。待会儿六点钟收了摊,我老公按着时间开车来接我。赶回家去,吃了饭,九点多钟,我就得赶快上床睡觉,睡到半夜两三点钟,我老公叫醒我开着车,拉上自家种的一点菜,又去附近属于禄劝县地界的亲戚家把他们自种的菜码到小卡车上,然后开车上路。稍微起晚一点,车开到昆明,天都要亮了。必须在早上七点以前到昆明,拉货的小卡车和摩托车七点以后就开不进来了,晚了就很麻烦。货下好就得赶快整理摆摊。七点半以后就会有人进来买菜了,多半是些退休在家的人早起锻炼后顺便过来买菜的。”

我说:“现在蔬菜贵呀,特别是像你卖的这种自己都吃的蔬菜。多数时候都是你一个人卖菜?你老公不帮你卖?”

她说:“我的菜卖贵一两块钱,只是添补点运输费用,刨掉成本也赚不了多少钱。人家那些大摊子上卖菜的,天不亮四五点钟就地批发蔬菜,有长期合作关系的,人家都给配好菜了。”

想起前些年有一次赶早飞机,大约五点钟出发到机场,出了小区大门,只见附近一条街上停满拉货的小面包车、小卡车,呜嚷呜嚷地热闹着,菜贩们正在跟中间商交易。

菜贩们是这城里起得最早的一拨人了。

她的菜摊只卖那些常吃的菜——萝卜、胡萝卜、番茄、洋芋、花椰菜、芥蓝、苤蓝、菠菜、茴香、芹菜、小葱、蒜苗、青椒、皱皮椒、牛心莲白、四季豆、豇豆、韭菜,也卖些干货,大白芸豆、小白芸豆、红豆、葵花子什么的,都是些常见常吃的品种,就卖个自然生态。

卖香料的焦先生舂辣椒时发出大大的一声“嘿”,这是他特别的吆喝声,吸引人注意,他还锻炼了身体路过焦先生的香料店,他正用一个铁制的大杵臼舂花椒粉,舂一下发出“嘿”的一大声,这是焦先生做买卖时的变相吆喝了,顺便还可以锻炼下身体。
这市场里的种种喧嚣背景里汇入这一声大大的“嘿”,平添市声的真实和亲切。为焦先生喝一声彩。处暑2022年8月23日

这一季重点观察野生菌的摊位,事实上还卖蜂儿。

今天所见在卖的蜂巢饼很大,长椭圆形,长轴径约有 50厘米的样子,巢内蠕动着的蜂儿一个个胖嘟嘟的,摊主正用镊子取蜂儿。

已羽化爬出巢的蜂,看外表,都属胡蜂科。摊主说这是普洱那边来的虎头蜂。

每年入秋,蜂蛹就会在普洱、保山、临沧各地上市。

虎头蜂是云南省内体形最大的一种胡蜂。它们是肉食性昆虫,食昆虫和其他蜂类,采食半径可达10公里,蜂巢最大直径近2米。其蜂蛹富含蛋白质,可蒸可煮可煎可炸。

蜂儿食之如膏,是一种鲜美珍馐,普洱人会用本地苤菜或酸笋煮食,也用油炸它下酒,这些年价格越来越贵,现在虽有人工养殖,但售价一直居高不下。

中国最大的野生菌批发市场云南木水花市场里的一地鸡枞

我印象中七八年前拣出的最好品质的蜂蛹(刚长出六足但还没羽化)在篆新农贸市场卖10—15元一公两,今年售价没低于45元过。

虎头蜂也是最危险的美食,因为它富有攻击性,云南本地人说“水牛不过三针”,一头水牛也承受不了被虎头蜂蛰三针,人畜只要靠近蜂巢都是极危险的事情。 因此,取蜂巢时必须用火烟先熏走蜂巢里的大部分成年蜂。

市场上另一种个体小一点的常见蜂儿是墨胸胡蜂。

事实上云南人常食的蜂蛹多属胡蜂科,平常说的黄蜂、马蜂不是物种名,都属胡蜂科。胡蜂和蜜蜂不一样,它们的巢是“纸”质的,而蜜蜂科的蜂儿个体太小,巢是蜡质的,难弄,再说还等它们酿蜜呢!

未经人工驯化的野生蜜蜂群有大树排蜂(普洱景迈大茶山蜂神树上的蜂属此)和小树排蜂(此前特别写过的挂蜂蜜或吊蜂蜜属此),但难以吃到它们的蛹儿。

市场里卖的蜂儿分四个品级。第一种是刚羽化但还没完全“醒来”,体色渐变棕黑色但还不能真正飞的蜂儿;第二种是在巢室里已分化出头胸腹部及六足但还一动不动,体色仍为奶油色的蜂蛹儿;第三种是狂进食后长大,处于快停止蠕动、转变为不动蛹阶段的;第四种是正在成长,疯狂进食,体色灰白,通过薄肉壁可见其体内黑色的消化物,这种就便宜很多。

第一种油炸后脆香,下酒正好;二、三两种一看就是蛋白质含量很高的奶油色蜂儿,油炸后外脆里软,营养丰富,老少咸宜(对蛋白过敏的人最好别吃)。价格各不同,就看买家好吃哪一口。

小时候在矿上,父亲每年见着蜂饼都会买,那时可不兴分等级售卖,都是趸买趸卖的。蜂饼买回家,由我和妹妹负责摘去膜质巢盖把蜂儿弄出来,黑褐色的空巢饼留给父亲弄碎放在花盆里种兰花。

这样取出来的蜂儿多数是体内有一长条黑“屎”的幼龄蜂儿,油炸前得放沸水里过一遍,捞出来,一只一只地挤出体内的黑“屎”,剩下的那点“肉”再油炸,这样吃起来口感才好。但这样一来可食部位就少了约三分之二,所以父亲一般都买好几饼。

小时候,吃食贫乏的年代,普遍缺乏营养,那时吃蜂儿不会过敏。 我常感慨,人一生能吃的美食也是有定数的,吃多了,老天便罚你。

在今天这大蜂饼前,三个外省来的小游客被迷住了,一直站在那儿看,他们的父母催促“走了,走了”,他们却不舍离开。

那个六七岁的男孩伸出手碰了一下蜂巢里蠕动着的蜂儿,怪叫一声跑开。暑假到了尾声,他们还在昆明流连忘返。

本文节选自

《在集市》

副标题: 昆明篆新农贸市场的博物日常

作者: 半夏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 2025-5

编辑 | 串串

主编 | 魏冰心

来源:凤凰网读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