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长治医学院,2024级麻醉学学生史欣玉以班级组织委员的身份搭建思想交流的桥梁,以麻醉学系学生会外联部骨干的担当拓展服务边界,更以志愿者的脚步丈量乡土温度。
在长治医学院,2024级麻醉学学生史欣玉以班级组织委员的身份搭建思想交流的桥梁,以麻醉学系学生会外联部骨干的担当拓展服务边界,更以志愿者的脚步丈量乡土温度。
从初入校园对“医学生”的懵懂认知,到如今在实践中读懂“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千钧分量,她的每一步都走得扎实而坚定,更在一次次行动中让青春愈发耀眼。
在校园实践中锤炼本领
“第一次站在讲台调试团课设备时,手心全是汗。”史欣玉至今仍记得当时的紧张状态。竞选班级组织委员成功那天,她在日记本上写下了“把事情做好”,这也成了她践行至今的工作准则。
面对枯燥的理论知识与低迷的参与度,史欣玉反复斟酌素材、设计互动环节、精简活动时长,将团课从“照本宣科”打磨成“生动鲜活”的成长课堂。提前调试设备、耐心解答疑问、默默收拾场地的细碎行动,让她从单纯的“组织者”成了同学们口中的“靠谱搭档”。
刚加入麻醉学系学生会外联部时,史欣玉仅是默默协助部长开展活动的新人。直到两个月后,部长让她撰写策划案,她便一头扎进过往的活动记录里,反复研究打磨主题与流程。当她构思的主题被印在活动横幅上时,部长的一句“做得不错”,让她豁然明白:用心观察、踏实做事,新人也能绽放光芒。
2025年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团的“5·25”游园活动筹备期恰逢复习季,“任务太重”“分配不公”的分歧渐生,这是史欣玉面临的又一考验,她带着大家拆解任务,将工作化整为零,合理安排碎片时间,自己则主动扛下体力活。最终,师生们在摊位前绽放的笑脸,让所有忙碌都化作了满满的成就感。她也在这场历练中懂得:团队分歧恰是彼此理解的契机,真正有价值的成长往往藏在“踮起脚尖”迎接挑战里。
在志愿服务中扎根初心
“是孩子把野花塞进我手心时的雀跃,是老人拉着我的手念叨家常的温热,是与队友分辨作物与杂草时的相视而笑……”史欣玉说,参与志愿服务令她收获满满,200多个小时的志愿时长里藏着数不清的温暖瞬间。
2025年暑假,史欣玉踏上“三下乡”社会实践之旅。当接过校领导手中的队旗时,她还未能完全领会“用专业守护乡土健康”的分量,直到义诊时,看到老人们捧着皱巴巴的病历本说着“麻烦你们跑这么远”,听到老奶奶测完血压后反复追问“丫头,我这是不是还高啊?要不要紧?”她才对“医者仁心”有了更具体的理解。
“以前总觉得‘伟大’是救死扶伤的壮举,但在村里看到医生们用通俗的话解释病情、用细致的叮嘱化解老人的焦虑时,才明白‘仁心’更多藏在这些贴近生活的细节里。”这也让她懂得:医学生的白大褂里,装着比知识更重的责任。
作为团队的 “记录者”,史欣玉的镜头里藏着无数动人的细节:闲话家常的温情、打扫院子的忙碌、测量血压的专注、防毒教育的认真……她们运营的小红书账号,没有华丽的滤镜,却因这份“真实”打动了许多人。
翰林康乐幼儿园之行,又让史欣玉收获了新的感悟。面对一群坐不住的孩子,她和队友们把安全防护知识编成儿歌。原来,医学的温度不仅在病房里,更在播撒健康种子的教室里。
在学习成长中坚定信念
在青马工程培训中,“青年要在实践中成长”,令史欣玉印象深刻。
参观校史馆时,学长们在不同历史时期深耕医学领域、践行医者使命的故事,把理论课上的“担当”“奉献”等抽象概念变得具象可感,让她真切地体会到“把个人理想融入时代需求”从来不是空洞的口号。这种“知行合一”的态度,推动着她在思想上快速成长。当被评为2025年“优秀团员”时,她坦言:“这份荣誉时刻提醒我要记得为何出发。”
回望大一这一年,从第一次组织活动时的手忙脚乱到如今能从容协调多方资源;从面对村民时的紧张羞涩到能用方言熟练普及健康知识;从对理论知识的懵懂认知到能将其转化为服务他人的动力——史欣玉的成长轨迹清晰可见。
站在新的起点,史欣玉深知学习的道路还很长,但那些在团务工作中淬炼的担当、在志愿服务中收获的温暖、在理论学习中坚定的信念,早已成为最珍贵的财富,支撑她在医学之路上继续笃定前行。(本报记者 刘琴 见习记者 路诗洁 实习生 苟萧)
来源:山西青年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