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真相往往更扎心:拉开差距的,不是勤奋和运气的差距,而是认知的降维打击。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朋友?
当你在早高峰挤地铁时,他已经开着新车去公司;
当你盘算着房租时,他已经付了第二套房的首付;
当你纠结要不要跳槽时,他已经在创业公司拿到了原始股。
为什么明明同龄同届,差距却像隔了一代人?
有人会说:“他们不过是运气好”“家里有背景”“赶上了风口”……
但真相往往更扎心:拉开差距的,不是勤奋和运气的差距,而是认知的降维打击。
最近一位开咖啡馆的90后姑娘让我彻底懂了这件事。
她的店只有100平米,却在开业半年后登上全市热门榜前三。
我特意去探店,发现店里既没有网红装修,也没有明星联名,但每个细节都让人舒服到不想走——
软硬适中的沙发能让人久坐不累,暖橘色台灯的光线刚好能看清书又不刺眼,功能区的隔断既能保证私密性又不显得逼仄。
更绝的是,她甚至在插座位置上都做了研究:两人桌配3个插座,四人桌配6个插座,间距刚好够插头和充电线舒展。
后来聊天才知道,这姑娘大学读的是心理学,毕业后却用三年时间跑遍全国200多家咖啡馆。
别人探店拍照发朋友圈,她却带着测光仪、分贝仪、湿度计,把每家店的空间布局画成平面图,连客人平均停留时长都要掐表记录。
“现在找我做商业空间咨询的客户,时薪够买三个爱马仕。”说这话时她正在修改新店的通风系统方案,“其实哪有什么商业机密,不过是比同行多想五层。”
我们总以为自己在思考——看到奶茶店排队会说“肯定是雇人充场”,听说同事升职会想“肯定是会拍马屁”,刷到富豪传记会感叹“还不是靠原始积累”。
这种条件反射式的判断,本质上和刷短视频时的“哈哈哈”“666”没有区别。就像看到火箭发射视频时,弹幕飘过的那句:“搞这么复杂干嘛?多装点燃料不就行了?”
但真正可怕的不是无知,而是用浅层思考代替深度认知。
有个经典案例:火箭的直径竟然是由两千年前两匹马屁股的宽度决定的。
第一层思考的人会说:“又是营销号编故事。”
第二层思考的人能想到火箭运输需要火车,而火车轨道沿袭了电车轨道的宽度。
第三层思考的人会追溯电车轨道参照了马车轮距,而马车轮距刚好能容纳两匹马并行。
当思考延伸到第五层,你会发现:现代科技的天花板,居然刻着古罗马战车的车辙印。
(此处插入对比图:古罗马战车→马车轮距→电车轨道→火车隧道→火箭直径)
朋友公司有个95后运营,刚入职时被派去盯地推活动。别人完成任务就下班,他却蹲在摊位旁记录了三天,最后交上来一份《地摊经济学观察报告》:
• 煎饼摊为什么总在地铁A口?因为B口出来是停车场,开车的人不会买早餐
• 卖玩具的阿姨下午四点准时收摊?因为四点后带孩子的都是爷爷奶奶,消费力下降40%
• 贴膜小哥的台灯永远用暖白光?实验证明这个色温下屏幕反光最少
三个月后,这份报告成了公司开拓线下渠道的圣经,而这个新人直接晋升为区域负责人。
深度思考者最擅长把“我知道了”变成“然后呢”。
看到早高峰摊贩多,普通人感叹一句“生意真好”。他们却要连环追问:
• 为什么这个路段摊贩多?→ 人流量大
• 为什么人流量大?→ 隔壁写字楼最近入驻了新公司
• 为什么新公司选这里?→ 政府对新入驻企业有三年免租政策
• 这个政策会持续多久?→ 明年到期后可能有店铺空置潮
• 现在提前布局什么生意能吃到红利?
五个追问后,他们看到的不是煎饼果子,而是一个价值百万的商机。
围棋高手能推演二十步后的棋局,而普通人走完三步就头晕。那些25岁就买车买房的年轻人,不过是把“未来思维”用在了当下:
• 买不起市中心就研究城市规划,提前三年布局地铁延伸线
• 看不懂股市就死磕某个领域,把行业周期律摸得比老板还熟
• 没资源创业就先给人免费干活,用三年时间把行业人脉串成网
就像玩俄罗斯方块,普通人手忙脚乱堆砌当下,他们早已在脑海模拟了十种排列组合。
加拿大心理学家做过一个残忍实验:让大学生和象棋大师同时记棋局。结果学生只能记住20个棋子位置,大师却能复原整盘棋——但前提是棋局符合比赛逻辑。
当棋子随机摆放时,大师的表现和学生一样糟糕。
作曲家听到旋律就能写交响乐,是因为他们大脑里有上万个和弦组合的模块;
基金经理看到K线异动就敢下单,是因为他们经历过多次牛熊周期的洗礼。
有个现象很有意思:
• 程序员转行做自媒体,三个月涨粉百万
• 医生改行搞金融,年收入翻十倍
• 甚至摆摊卖煎饼的阿姨,都能总结出《面粉含水量对出餐速度的影响》
不是因为他们天赋异禀,而是把某个领域的深度认知迁移到了新战场。当你把一件事情研究到毫米级精度,得到的将是撬动整个地球的支点。
《异类》书中提到的“1万小时定律”有个被忽视的细节:
• 伦敦出租车司机考执照要记25000条街道,持续3-5年
• 顶级小提琴手在20岁前积累了9000小时刻意练习
• 就连莫扎特公认的天才之作《第九钢琴协奏曲》,也是他浸淫音乐12年后的产物
那些让你惊叹的“灵光乍现”,不过是厚积薄发的必然。
明天早高峰时,试着做个小实验:
经过地铁口那个开了五年的早餐摊时,别急着刷手机,而是观察十分钟:
什么样的人会买三明治?他们背包的颜色和职业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豆浆装在左手边的保温桶?这个动线设计让出餐速度提升了多少?如果让你接手这个摊位,怎样在不涨价的情况下让利润翻倍?坚持一周,你会惊恐地发现:原来满地都是马屁股,而火箭发射塔就在街角。
来源:万影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