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如今汽车普及、电动车随处可见的时代,摩托车早已褪去了“奢侈品”的光环。但回溯到90年代,摩托车可是实打实的“身份象征”——一个村子难寻几辆,能买得起的不是家境殷实的人家,就是村里有头有脸的人物。那会儿年轻小伙要是骑上一辆像样的摩托车,身后能吸引一排姑娘的目光
#2025成都国际车展#90年代摩托车价格单曝光:看完才懂,当年骑摩托的都是“土豪”
在如今汽车普及、电动车随处可见的时代,摩托车早已褪去了“奢侈品”的光环。但回溯到90年代,摩托车可是实打实的“身份象征”——一个村子难寻几辆,能买得起的不是家境殷实的人家,就是村里有头有脸的人物。那会儿年轻小伙要是骑上一辆像样的摩托车,身后能吸引一排姑娘的目光。当翻出当年的摩托车价格单,再对比那时的收入水平,才真正明白“贵得离谱”这四个字的分量。
先说南方125,这款二冲程摩托车在当年算是“潮品”。它仿制雅马哈某款车型,除了雅马哈没有启动杆,两者外观、性能基本一致,开出去回头率十足。可它的价格也让人咋舌,当年要卖到12000元左右。更特别的是,二冲程发动机得在汽油里加机油才能运转,即便如此,还是成了不少人的“梦想座驾”。我们县城当年有20人买了南方125跑摩的,他们是县城第一批摩的司机,可惜岁月无常,如今唯一在世的只剩我朋友的父亲,其他人都因骑摩托车发生事故离世,想来满是唏嘘。
我自己也有一段与摩托车相关的回忆。结婚时,家里陪送了一台光阳125踏板摩托车,当时花了18500元,在90年代这绝对是一笔巨款。这笔钱是妈妈、大哥、二哥一起凑出来的,这份沉甸甸的心意,至今想起仍格外温暖。
在90年代的摩托车市场,本田CG125T绝对是“传奇般的存在”,被称为“本田王”,堪称中国摩托史上最经典的车型,唯一能与它接近的只有海王星。1996年,我买了一辆春兰虎,花了12500元,办牌照又花了3000多,后来这车开了20000公里,最后只以600元的价格卖掉。而我姐夫的本田王,开了10年左右、大概7万公里,最后也只卖了500块,两款车的保值率差距明显,也从侧面印证了“本田王”虽经典,却也难抵时光对二手摩托价值的消耗。
再看绍兴地区的摩托车价格,同样让人印象深刻。1994年,我亲戚买了一台豪迈摩托车,发动机logo印着“HONDA”,车头和尾箱还装了流水LED灯珠,光是裸车就花了24800元。后来才知道,这款车是光阳用本田的零件组装的,难怪价格和配置都这么“顶”。
建设50则是另一款有代表性的车型,它在1991-1992年推出,价格相对亲民一些。1992年时,建设50卖2450元,到了1993年,我们中学老师买的时候涨到了2600元。这款车新车最高时速能到60码,要是定制改装一个后牙盘,最高时速还能提到70码,在当时满足日常出行绰绰有余。
还有“骑不坏的神车”——金城铃木。1993年,一辆金城AX100就能卖到九千多,这个价格比当时农村五间大瓦房还贵。我曾拥有过一辆金城100,后来又买了一辆金城125。我高中同学2000年买了辆金城125双排气,是仿本田王的款式,这车特别耐用,开了二十多万公里,发动机只换过一次离合片,“神车”之名果然名不虚传。
要是把时间再往前推一点,四十年前的八十年代,个人基本买不起幸福250,那会儿它多是单位用车,比如邮政局用它送报纸。到了九十年代初,买幸福250的人多了起来,主要是小老板、小贩用来拉货。1990年,我们村村长的儿子,居然把家里四轮车的车轱辘加上四袋大米,换了一台二手幸福250,这事让村长知道后,把他狠狠揍了一顿,现在想起来还觉得有趣,也能看出当年幸福250在小贩心中的“分量”。
如今再看这些90年代的摩托车价格单,数字背后藏着的是那个年代的生活印记。当年动辄上万的摩托车,相当于普通人好几年的收入,也难怪它能成为“身份的象征”。而那些关于摩托车的故事,也成了一代人难忘的回忆。
来源:小茗茗唠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