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失随心,险处亦平”,老子:真正活明白的人,不会执着于世间得失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1 07:00 1

摘要: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传统典籍,对国学文化进行二次创作,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传统典籍,对国学文化进行二次创作,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资料来源:《道德经》《庄子》《列子》等道家典籍

“得失随心,险处亦平”,这句话道尽了老子思想的精髓。

春秋末年,当孔子还在为恢复周礼而奔波时,老子却已经参透了超越得失的大智慧。

世人皆知老子留下了五千言《道德经》,却少有人真正明白其中关于得失祸福的深意。

真正活明白的人,为何能在世事变迁中保持内心的宁静?

他们究竟掌握了怎样的人生密码,能够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战国初期,魏国有一位大夫名叫魏牟,此人出身名门,年少成名,在魏文侯手下官至上卿,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魏牟不仅政治手腕高超,而且广有田产,门下食客三千,府中珍宝无数,真可谓集权势与财富于一身。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魏文侯去世后,新君继位,朝堂风云突变。

一场政治斗争中,魏牟被人构陷谋反,一夜之间从云端跌落到深渊。

不仅丢了官职,家产也被全部抄没,昔日的门客如鸟兽散,亲朋好友避之不及。

更令人唏嘘的是,连他的妻子也带着孩子改嫁他人,留下魏牟孤身一人,真正体会了什么叫世态炎凉。

从锦衣玉食到饥寒交迫,从众星捧月到众叛亲离,这种巨大的反差让魏牟几乎崩溃。

他曾经站在破败的府邸前,看着门前冷落车马稀的景象,不禁仰天长啸:“天哪,为何要如此作弄于我?”

就在魏牟陷入绝望的时候,有人告诉他,郑国有一位高人名叫列子,精通老子之道,或许能为他指点迷津。

魏牟抱着最后一丝希望,徒步千里来到郑国寻找列子。

见到列子时,魏牟跪倒在地,痛哭流涕:“尊者,我本是魏国重臣,享尽人间富贵,如今却沦落至此。”

“人生起伏如此之大,我该如何自处?难道真的是命运弄人,还是我前世作了什么孽?”

列子静静地看着他,没有立即回答,而是说道:“你且随我走一趟,我带你去见一个人。”

两人来到郑国城外的一处山谷,只见谷中有一棵千年古松,虽然历经风霜,但依然挺立如初。

列子指着古松说道:“你看这棵松树,春夏时枝繁叶茂,秋冬时叶落枝枯,它可曾因为季节的更替而改变本性?”

魏牟仔细观察着古松,若有所思地说:“松树顺应自然规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确实不曾因外在变化而失其本真。”

“正是如此。”列子点头道:“老子曾言:’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真正的智者,如这古松一般,不因外在的得失而动摇内心的清净。”

接着,列子又带魏牟来到一条湍急的河流边。

河水奔腾咆哮,撞击着巨石,溅起千堆雪花,声音震耳欲聋。

然而在河流的怀抱中,却有几块圆润的鹅卵石,静静地躺在水底,任凭激流冲刷,岿然不动。

“你再看这些石头,”列子继续说道:“ 激流如人生之险境,这些石头之所以能在激流中安然无恙,正是因为它们已经在长期的冲刷中磨去了棱角。

“水来石存,水去石在,它们与水并不相争,反而借水之力变得更加圆润完美。”

魏牟恍然大悟:“您是说,我之所以在逆境中痛苦不堪,正是因为还在与外境较劲,未能做到随遇而安?”

列子微笑着摇头:“你的理解还只是表层,让我再为你讲一个故事。”

春秋时期,有一位隐士名叫醇厚先生,此人年轻时曾是楚国的大夫,才华横溢,深得楚王器重。

然而好景不长,朝中发生政变,醇厚先生被卷入政治斗争,不仅丢了官职,还险些丢了性命。

按理说,这应该是人生的重大挫折,然而醇厚先生却丝毫不以为意,反而在山中搭建茅屋,过起了隐居生活。

有一天,醇厚先生的老友前来探望,见他住在简陋的茅屋中,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的是粗布麻衣,不禁叹息道:“以您的才华,本应享受荣华富贵,如今却落得如此境地,您不觉得可惜吗?”

醇厚先生哈哈大笑:“朋友啊,你可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富贵?”

“当我在朝为官时,日日忧心政事,夜夜担心得失,表面风光无限,内心却如履薄冰。”

如今虽然清贫,但心境清净,自由自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难道不是更大的富贵吗?

老友不解:“可是您失去了权势地位,失去了财富享受,这些难道不是人生的损失?”

醇厚先生指着院中的一株野花说道:“你看这朵花,它既不因人们的赞美而更加美丽,也不因无人欣赏而黯然失色。”

“它只是静静地开放着,遵循着自己的本性,这就是最自然的状态。”

人也应当如此,不应该让外在的得失左右内心的平静。

老友听得若有所悟,但还是疑惑:“那您就真的不怀念过去的荣华富贵?”

醇厚先生淡然一笑:“怀念又如何,不怀念又如何?过去已过去,未来未到来,只有当下这一刻是真实的。”

“我现在在这里种菜,菜长得好,我便欢喜;长得不好,我也不恼怒,因为这都是自然规律。”

得失本是外相,内心才是根本,当你把得失看作是外在的游戏时,就不会被它们牵着鼻子走了。

说到这里,列子停下了脚步,看着魏牟说:“你听了这个故事,有何感悟?”

魏牟沉思良久,说道:“我明白了,醇厚先生之所以能在失去权势后依然快乐,是因为他没有把那些外在的东西当作真正的自己。”

“他的快乐源于内心的清净,而非外境的变化。”

“你的理解在进步,”列子点头道:“但还有更深层的道理需要参透。”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一阵琴音,悠扬淡雅,如天籁之音在山谷中回荡。

循声望去,只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正在河边抚琴,神情专注,浑然忘我。

列子带着魏牟走近,只见这位老者衣着朴素,但气质超凡,举手投足间都透着一种说不出的清雅。

琴音停止后,列子上前施礼:“敢问长者,您这琴艺如此精湛,为何不入宫廷为王侯演奏?以您的才华,必能获得丰厚的赏赐。”

老者淡然一笑:“我抚琴并非为了获得什么,也不是为了避免失去什么。”

“琴音本自清净,我只是让它自然流淌罢了。”

“若是为了富贵而奏,琴音便不再纯净;若是担心贫穷而止,心境便已失其自然。”

魏牟听得如醉如痴,忍不住问道:“长者,您的意思是,无论得失如何变化,都不应该影响我们的内心?”

老者看了他一眼,慢慢说道:“得失本是外相,内心才是根本,你问我得失是否影响内心,这个问题本身就错了。”

“那应该如何理解?”魏牟急切地问。

老者指着天上的云彩说:“你看那云朵,时聚时散,时卷时舒,可曾见它为了聚散而烦恼?”

“它只是顺应风向,自然变化,既不为聚而喜,也不为散而忧。”

人心亦当如此,当你真正明白这个道理时,就会发现所谓的得失,都只是心的投射。

正说到关键处,突然天空乌云密布,一阵急雨即将来临。

魏牟和列子都有些焦急,寻找避雨之处,而那位抚琴的老者却依然静坐原地,神情未变。

这位神秘的老者究竟是何等境界的高人?他即将为魏牟揭示什么样的人生终极奥秘?而老子所说的“得失随心,险处亦平”,背后又隐藏着怎样超越世俗认知的深层智慧?

雨点开始飘洒,令人惊奇的是,雨点竟然绕过了老者的身体,他的衣衫依然干燥如初,仿佛有一层无形的屏障保护着他。

“这是何等神通?”魏牟惊叹不已。

老者缓缓睁开眼睛,淡淡地说:“这不是神通,而是’无心’的境界。”

当心中无所求、无所惧、无所执时,外境便无法扰乱内心,雨本无意伤人,心若不抗,雨岂能湿身?

列子恭敬地问道:“敢问真人,何为’得失随心,险处亦平’?”

老者起身,收起古琴,看着远方缓缓说道:“老子有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水遇山则绕,遇石则分,遇坑则填,从不与任何事物相争,却能穿山破石,润泽万物。”

人心若如水性,面对得失起伏时,不喜不悲,不执不舍,顺其自然,那么即使身处险境,内心也如平地一般坦然。

“反之,若是心生执着,即使身在安乐窝中,也如履薄冰,惶惶不可终日。”

魏牟听得醍醐灌顶,但还是困惑:“真人,如何才能做到这种无心境界?毕竟人在世间,总有喜怒哀乐,岂能真的无动于衷?”

老者笑道:“你误解了’无心’的含义,无心不是木石般的麻木不仁,而是如天空般的宽广包容。”

“天空中可以有云朵飘过,有雷电交加,有彩虹出现,但天空本身从未因此而改变过本性。”

真正的无心,是让情感自然生起,自然消散,而不被情感所控制,喜怒哀乐如云朵过天空,来时不拒,去时不留。

“这样的心境,才能在任何境遇中都保持本有的清净自在。”

魏牟恍然大悟:“我明白了!我之前的痛苦,不是因为失去了财富和地位,而是因为我把这些外在的东西当作了自己存在的价值。”

“当它们消失时,我以为自己也消失了,现在我知道,真正的我从未得到过这些,也从未失去过这些。”

老者欣慰地点头:“孺子可教也,这就是’得失随心,险处亦平’的真谛。”

当心不再被外境牵引时,一切境遇都成了修行的道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记住,修道不在远方,就在当下这一念的清净中,当你们真正明白’得失随心’的道理时,就会发现,险境也好,平境也好,都只是心的映现。”

“心平,则处处皆平;心险,则处处皆险,这就是老子留给后世的最珍贵财富。”

风停雨歇,夕阳西下,三人各自踏上归途。 真正活明白的人,正是达到了这样超越得失的境界,心如明镜,物来则应,物去不留。得失如云朵过天空,来去自然,心若不动,风又奈何。‌‌​​‌​‌​​‌‌‌‌​‌​​‌​​​​‌​​‌‌​​​‌​​‌‌​‌​‌‌​​‌‌‌​‌‌​​‌​​​‌‌​​​‌‌‌‌‌​​​‌‌‌‌‌​​​‌‌‌

来源:人间烟火书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