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尊雕像立在华清宫的莲池畔,看着四周游客熙攘不止。光滑的大理石还带着反射阳光的温度。贵妃的身姿静静舒展,水雾缭绕下显出几分妩媚,雕工细腻到每一处细节都能感到匠人用力的心情。雕像不是今天的新闻。可是网络上,有人突然觉得,这事不妥吗?雕像太性感,太裸露,能不能放在
一尊雕像立在华清宫的莲池畔,看着四周游客熙攘不止。光滑的大理石还带着反射阳光的温度。贵妃的身姿静静舒展,水雾缭绕下显出几分妩媚,雕工细腻到每一处细节都能感到匠人用力的心情。雕像不是今天的新闻。可是网络上,有人突然觉得,这事不妥吗?雕像太性感,太裸露,能不能放在众人面前?有人发声,就有回声。话题像水面上的波纹,几天之内蔓延得很远。
有人说,论坛热度一点没减。他打开社交平台,一眼看到照片,雕塑线条流畅,贵妃倚池而坐,眼神向下低垂,看似矜持又带点蛊惑。他不禁对比旁观者的评价,赞与贬一时间交杂。气氛并不是一边倒——在热搜下,网友分成几派。艺术爱好者觉得这是雕塑师的致敬,也是对一个时代美学的再现。有人却直言难以接受,说孩子也要来参观,这不是诱惑是什么?结果就是,争论很快烧出了陈年旧事,大家翻出九十年代的资料,甚至有人引用当年落成时的杂志报道。
1993年雕像正式落成,唐朝的审美在一瞬间穿越到现代园林。杨玉环在史书里,艳绝一时,改变了美的标准。华清池正是她传说最多的地方,这里的水,这里的亭,这里的石阶都跟她有关。当地旅游部门说,这雕像成了打卡圣地,每年都有人来拍照,单是去年就有超过300万游客在拍照区停留。数据是新华社公开发布的,可信。不只游客,文物部门也有官方评论,说这本来就是历史还原,让大众理解那个时代的审美风貌。
有趣在于,对雕像的争议并不是今天才有。早在互联网没普及的时候,《西安晚报》曾登过一篇市民意见稿,说贵妃造型太现代化。论坛上能找到老用户在2002年翻出的贴子,里面争论的话题几乎和现在一模一样。艺术界的看法却总是反复摇摆。有人说,公众场合要收敛,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标准。历史学家却提醒大家,古人并不遮掩美,唐代壁画、诗歌都以人体为主题,贵妃入浴本是唐朝诗歌里常见的场面——白居易的《长恨歌》不也在歌颂杨玉环美貌吗?
也有人举例孔雀东南飞,说那首诗里女子的妆饰也是公开描述的。整体来看,这个雕像是模仿历史场景,不是单纯追求艳情。那雕像到底算不算艺术呢?这一点没人能定论。西安美院教授在新华网专题访谈里说,这雕塑有历史感,但现代工艺又添了点西式解构。有人怀疑,这雕像的“性感”只是现代人对唐朝美学缺乏想象力。还有网友提出,“不雅”这个词本身太主观,他们小时候来玩,家长也没专门遮挡孩子视线,为什么现在却成了问题?
文化变迁挺复杂。现代社会习惯把裸露和情色画界限分明,但唐代美学恰恰欣赏丰腴线条和自然的身体曲线。雕塑师刘长安采访时直言,雕像本意是还原历史,而不是制造话题。从实操角度,这雕像塑造时请教过多位历史学者,对杨玉环的服饰和体态做过资料调研。资料有西安日报2022年5月的报道为证,师傅们坚持了半年才定下来最终的造型,最后决定就保留原生态美。
我看到一些数据,2023年陕西省旅游局公开信息披露,华清宫门票销售同比增长19%。景区负责人评论说,雕像并没有带来负面评价,游客喜欢拍照,不少小红书用户反而觉得拍出来很好看。家长带孩子来,后来没再听说强烈投诉。论点似乎慢慢偏向积极,反倒是网络争议持续发酵。很可能,艺术品在不同年代出现,同样的造型被赋予不同意义。九十年代大家只关注雕塑本身的美,现今社交平台一放大,讨论对象就变成了“社会价值”甚至“道德边界”。
当然也有反对的声音。有位网友斥责雕像美化了贵妃的形象,她觉得不应该让商业景区过度包装历史。这一说,和历史学家的观点又相反。难道,表现美丽的女性就一定要遮掩么?2002年文物保护会议上就有人讲,景区产品化是提升大众历史兴趣的重要方式,没必要“刻意收敛”艺术表现力。记得那次会议纪要上还强调,现存雕塑大体都遵循了考古资料,杨玉环本身就是“丰盈”的象征,不论是哪种雕塑,都不算恶意夸张。
其实看现场,大多数游客没所谓雕像是否“不雅”,拍照笑声一片,年轻游客甚至觉得模仿雕像姿势是一种时尚。只是,网络上吵得激烈,线下却没产生实质影响。这里出现了一种矛盾:有些人觉得雕像是艺术,有些却认为陈设要受众多约束。极端言论并不代表全部人看法。
我一度觉得事情很清楚。雕像自有它的历史定位,社会对艺术表现的边界应该允许弹性。可转念一想,大众审美确实在变化——互联网时代隐私、道德和公共空间界限变得模糊,很多人不想被“缠绕”的性感泛滥到日常生活。也有可能,这只是网络舆论的周期性发作,下次雕像没被关注也许就没人提出异议。好像大家都想表达自己的看法,对错却无法定论!
当然也有人觉得,该雕像放在华清宫这种有历史底色的场所,是合理的。可放在城市广场,会不会就显得突兀?标准太多,大家说不定都能找到理据。有人批评过艺术家的取舍,说雕像太过“放纵”,但其实雕塑师自己也不保证这就是最优解,只能随时根据大众反馈做调整。
说到杨玉环本人,她在史书里其实没那么单一。有人以“美人误国”评断她,有人则认为她是唐文化极盛的象征。雕像表达的是她的魅力和仪态,不是单纯的历史重演。现场游客对她的理解也各种各样,很多是奔着唐朝故事来的,不管雕像多少有争议,拍照的人日益增多总是事实。
你也许会想,这样的讨论有什么意义?不管争执如何,每代人都用自己的视角读历史。雕像是一个入口,但不是唯一的答案。艺术本就没有绝对的标准,也没有永远的边界。华清宫贵妃入浴雕像依然立在池边,游客继续在旁边留影,网络上的讨论未完待续。究竟“不雅”还是“艺术”,时代和每个人都在不断寻找自己的答案。这事不会轻易定性,也不应该由单一标签来结束。
来源:云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