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环“变废为宝”!看宝安如何用“园区贷”撬动循环经济未来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3-25 16:04 1

摘要:在宝安区新桥街道创新智慧港园区2栋16楼的办公室里,深圳市绿环再生资源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环”)创始人伍杨向记者展示一个用再生材料制作的飞盘,眼神中透着自豪:“这是从生产废弃物中提取的再生材料制作而成,过去只能被填埋的垃圾,现在却能变成各类文创产品。”

在宝安区新桥街道创新智慧港园区2栋16楼的办公室里,深圳市绿环再生资源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环”)创始人伍杨向记者展示一个用再生材料制作的飞盘,眼神中透着自豪:“这是从生产废弃物中提取的再生材料制作而成,过去只能被填埋的垃圾,现在却能变成各类文创产品。”

绿环创始人伍杨展示用再生材料制作的飞盘。

这个看似简单的转变,背后是绿环深耕固体废物资源化领域17年的技术积淀,更是宝安区“园区贷”政策赋能下,一家中小企业突破融资瓶颈、撬动循环经济未来的缩影。

从检测实验室到行业标杆:一场“垃圾革命”的诞生

2006年,绿环的创始团队开始从事稀贵金属检测分析。他们发现,许多企业在处理工业废弃物时,只关注高价值金属回收,却将大量“无价”废料视为负担,付费请人填埋或焚烧。

“世界上本没有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2013年,绿环正式成立,以“提升客户固废价值”为使命,开启了一场“垃圾革命”。

绿环公司展示区。

技术是这场革命的核心。绿环自主研发物理分拣、熔融再生等核心技术,将电子废弃物中的导电布、塑料边角料等“垃圾”转化为再生颗粒、片材,甚至时尚单品。一家美资企业曾每月花费2万元处置电子废弃物,绿环介入后,通过精准分类和再生利用,不仅解决环保隐患,还让该企业每月创收30万元。

然而,行业缺乏统一标准曾是制约发展的痛点。为此绿环联合清华大学、中央美院及国家级行业协会,主导起草30余项固废分类、处置和再生利用标准,打破行业“技术黑箱”,推动全产业链透明化。

绿环主导起草30余项行业标准。

如今,绿环已服务全国7000多家企业,年回收处置量超20万吨,年产值达3.5亿元,建成9个分拣中心、16个运营分部和1个零碳循环经济产业园,成为国高、“专精特新”企业。

“园区贷”破解轻资产困局:从“不好投”到“放心干”

2024年,绿环营收增长31%。随着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绿环对营运资金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作为一家轻资产、高成长型企业,绿环的发展需要更多及时的流动性资金。” 伍杨坦言。

幸运的是,宝安区的“园区贷”政策为绿环再生资源送来了及时雨。

自2024年7月,深圳金融监管局、市中小企业服务局联合印发《关于大力推动“园区贷”的工作方案》,宝安区企业服务中心迅速响应,加大对宝安辖区内的园区中小微企业的服务力度,通过“政府倡导+部门牵线搭桥+园区数据赋能”,为轻资产企业提供无抵押、低利率、快审批的融资支持。在创新智慧港的引荐和协助下,绿环与多家银行对接。此外,创新智慧港园区为绿环“背书”,提供水电缴费、物业运营等实时经营数据,交通银行深圳宝安支行综合企业纳税以及3项发明专利和5项实用新型专利,最终核定1000万元授信额度,授信期限长达2年,且资金很快到账。

这笔资金的注入,为绿环再生资源的增资扩产缓解了燃眉之急,更为公司未来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绿环位于松岗的分拣中心。

“这笔钱真是我们的及时雨!” 伍杨感慨。绿环位于华中地区的循环经济产业园年处理能力30万吨,预计带动年产值30亿元。有了补充资金,绿环计划在华东、华南、西南新建3个零碳产业园,打造“回收-分拣-加工-利用”全闭环模式,5年内将年处置量提升至130万吨。

正如伍杨所言:“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而好的政策,能让资源找到真正的位置。”

宝安样本:以“园区贷”激活产业生态

绿环的成长,映射出“园区贷”政策的深层逻辑—— 让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实体经济。绿环的故事,是宝安区“园区贷”政策惠及众多中小企业的一个缩影。

通过“政府引导、风险分担、园区赋能、银担协同”的机制创新,宝安区为中小企业打造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政府部门的积极引导和政策支持,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坚实的后盾;风险分担机制的建立,有效降低了银行的风险敞口;园区的赋能作用,则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融资服务。接下来,宝安区将继续深化“园区贷”政策的实施和推广,为中小微企业“输血送氧”,为湾区高质量发展“聚势添能”。

宝安日报全媒体记者 何祖兰 通讯员 张天慈 文/图

编辑 汪文成

来源:宝安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