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又是一年开学季,校园即将恢复往日的喧嚣。桂香尚未浮动的清晨,操场上已支起了彩旗,扩音器里播放着轻快的入场曲,无人机盘旋着记录全景,LED屏滚动播放着暑期实践的精彩瞬间,一切与往年并无二致。若把耳朵借给历史,回溯百年前那些风雨飘摇中的开学典礼,那些振聋发聩的口号
全文长 29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5 分钟
又是一年开学季,校园即将恢复往日的喧嚣。桂香尚未浮动的清晨,操场上已支起了彩旗,扩音器里播放着轻快的入场曲,无人机盘旋着记录全景,LED屏滚动播放着暑期实践的精彩瞬间,一切与往年并无二致。若把耳朵借给历史,回溯百年前那些风雨飘摇中的开学典礼,那些振聋发聩的口号,历久弥新,时至今日仍然闪耀着教育最高尚的光辉,为当今的教育实践提供了鲜明生动的样本。那时的开学典礼没有航拍无人机,也没有LED屏,却能让一句问话、一声呼喊、一段训词,穿越烽火、尘埃与岁月,直抵今日我们的胸腔。它们不是博物馆里的泛黄讲稿,而是一条仍在搏动的血脉。时过境迁、声音已逝,其中的实践与思想,应该被一代又一代后世的师生铭记与继承。
壹“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
1935年的南开大学,秋阳穿过白杨树的叶隙,落在张伯苓校长肩上。开学典礼的操场没有塑胶跑道,只有被无数双脚踩实的黄土,学生们穿着洗得发白的布衫,列队站得笔直。这位曾创办南开系列学校、见证过山河破碎的教育者,没有宣读冗长的校规,也没有罗列新学期计划,只是站在临时搭起的木台上,连问了三个问题:“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
三问像种子一样落在每个人心里,在静默中生根。他知道,爱国从不是强迫的宣誓,而是在民族危难之际,每个个体对“我与这片土地的关系”的终极叩问。
今天的我们,早已习惯把“爱国主义”写进课程目标,做成烫金的海报贴在走廊,建设各类红色实践教育基地,甚至开发出“爱国主题”的VR体验课程。但真正的爱国教育,从来不在华丽的形式里,而在日常教学的肌理中。当历史老师讲到南京大屠杀时,不是让学生机械背诵死亡数字,而是播放幸存者口述视频,让他们看见“30万”背后,是30万个像我们一样有父母、有梦想的人;当语文老师讲解《岳阳楼记》时,不是逐句翻译文言虚词,而是引导学生思考“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情怀,如何在今天转化为对社区治理的关注、对弱势群体的共情;当学生在网络上看到关于国家利益的讨论时,老师不是简单给出标准答案,而是教会他们用事实说话,用理性辨析,这才是张伯苓三问的当代回响。
贰“蓝天为顶,大地为基!”
1927年的南京晓庄,秋意已浓。陶行知站在田埂上,裤脚沾满泥土,手里还握着刚从试验田拔出的稻穗。这位“生活即教育”的倡导者索性把会场搬到了田间。学生们席地而坐,身后是刚收割完的稻田,远处是农民赶着水牛犁地的身影。陶行知举起稻穗,对着三十多个年轻人朗声说道:“我们的学校,没有围墙,没有高楼,蓝天为顶,大地为基!”
这句话不是诗意的比喻,而是晓庄师范的办学纲领。此后的日子里,学生们每天清晨扛着锄头下地,上午在露天课堂学习国文算术,下午跟着农民学种棉花、编竹器,晚上则在油灯下记录一天的实践心得。教育在这里,不是悬浮在空中的理论,而是扎在泥土里的根。
今天,当我们的学生手持平板电脑,用AR软件模拟火山喷发,用3D打印复制地动仪时,技术的华丽常常掩盖了一个老问题:知识是否仍被锁在教室的四面墙内?教育的先进与否,从不取决于设备的新旧,而在于是否让学生与真实世界产生连接。让学生参与社区垃圾分类督导,鼓励学生用编程技术帮助养老院开发“智能呼叫系统”,这些都是在践行“蓝天为顶,大地为基”的理念,教育只有与生活碰撞出火花,才能照亮学生前行的路。
“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陶行知先生的这句话在今天依然振聋发聩。教育的真谛,在于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用,让课程走出校门,让作业嵌入社会,让每一次弯腰都对应一次抬头。晓庄田埂上的泥土气息,仍在一遍遍提醒我们:教育若不能与土地发生化学反应,便永远只是悬浮的尘埃。
叁“强健体魄、科学头脑、公民道德三者兼备”
1915年的清华园,秋风掠过荷塘,吹起周诒春校长的长衫下摆。作为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的第二任校长,他在开学典礼上面对五百多名学生,提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教育目标:“欲成完全人格,必具三要素:强健体魄、科学头脑、公民道德。”这三个词,像鼎的三足,支撑起他心中“培养现代中国人”的蓝图。
今天的教育语境里,“全面发展”已成为高频词,校园里有设施齐全的体育馆,有先进的科创中心,有五花八门的德育活动。可真正的考验仍然在于:当学生走出考场,是否能在跑道上冲刺一千米?当网络谣言漫天,他们能否用科学方法求证?当班级评选班干部时,他们是否能理性表达观点、尊重不同意见?
“完全人格”的培养,从来不是孤立的训练,而是融入日常的浸润。让学生在体育课上为了班级荣誉冲刺接力赛终点,收获的不仅是速度,更是“不放弃、共进退”的品格;让学生在科技节上围绕“校园垃圾分类优化方案”展开角逐,不仅是解出公式,更是用实证精神面对问题、用逻辑思维分析问题;让学生自主策划校园开放日,从设计海报到处理家长咨询,在实践中学会包容、懂得责任、坚守原则,这些都是“强健体魄、科学头脑、公民道德”在当代的生动体现。
素质教育盛行的当下,全面发展已然是不可抵挡的潮流。当年周诒春的期许,需要如今一代代师生的接力书写与创新,让“完全人格”的教育之鼎,在新时代依然稳固矗立。
穿越百年的教育回响新学期的开学典礼上,当国歌奏响,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看着孩子们稚嫩却坚定的脸庞,忽然明白:百年前那些声音,从未真正远去。
张伯苓的三问,化作了课堂上“为什么读书”的沉思,化作了研学途中“如何让家乡更美好”的讨论,化作了面对世界时“我是中国人”的笃定。它提醒我们:爱国教育不是贴在墙上的标语,而是让每个孩子在成长中找到与国家、与民族的情感联结,让家国情怀成为一种自然的生命自觉。
陶行知的“蓝天为顶,大地为基”,正在演变为“行走的课堂”:学生们在校园农场观察作物生长,在社区服务中体会责任担当,在科技实践中验证课本知识。它告诉我们:教育不是玻璃橱窗里的标本,而是泥土里萌发的新芽,带着露珠的湿润与阳光的温度,让孩子们懂得知识的价值在于解决真实的问题。
周诒春的“完全人格”,在当代教育中焕发新生:操场上奔跑的身影,实验室里专注的眼神,志愿服务时温暖的笑容,共同勾勒出“全面发展”的模样。它启示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既懂科学又有人文情怀,既强健体魄又有责任担当的“完整的人”。
无人机仍在校园上空盘旋,LED屏继续播放着孩子们的笑脸,但此刻,这些现代设备与百年前的黄土操场、田间课堂、晨跑身影,仿佛形成了奇妙的对话。教育的形式在变,技术在进步,但那些核心的命题,如何培养有家国情怀的人,如何培养能解决问题的人,如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从未改变。
当开学典礼的钟声落下,孩子们转身走向教室、走向操场、走向更广阔的世界,他们踏出的每一步,都是对百年前那些声音的回应。这回应里,有对历史的铭记,有对当下的珍惜,更有对未来的开创。而这,正是教育最动人的传承,是穿越百年、历久弥新的生命力。
来源:校长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