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棉花烂铃病是生长期后期的主要病害之一,多发生于棉花结铃盛期至吐絮期,由多种病原菌(如炭疽病菌、角斑病菌、红腐病菌等)与不良环境条件共同作用引发,表现为棉铃腐烂、僵瓣增多,严重时可导致减产20%-30%,且显著降低纤维长度、强度等品质指标。为有效控制棉花烂铃发生
棉花烂铃病是生长期后期的主要病害之一,多发生于棉花结铃盛期至吐絮期,由多种病原菌(如炭疽病菌、角斑病菌、红腐病菌等)与不良环境条件共同作用引发,表现为棉铃腐烂、僵瓣增多,严重时可导致减产20%-30%,且显著降低纤维长度、强度等品质指标。为有效控制棉花烂铃发生,需结合病原菌传播规律、棉花生长特性及环境影响因素,构建“预防为主、综合防控”的技术体系,从农业栽培、物理调控、生物防治、化学干预等多维度落实防控措施,保障棉花生产安全。
一、农业栽培预防:构建抗病丰产的田间基础
农业栽培措施是预防棉花烂铃的根本手段,通过优化种植模式、改善田间微环境、增强棉株自身抗性,从源头降低烂铃发生风险,核心措施如下:
(一)科学选种,奠定抗病基础
选择抗病性强、结铃集中、吐絮顺畅的优良品种,是预防烂铃的首要环节。应优先选用经国家或省级审定、对棉铃病害(如炭疽病、疫病)抗性较强的品种,如中棉所63、鲁棉研28等;同时兼顾品种的区域性适配性,确保其在当地气候条件下能正常生长,避免因品种抗逆性不足导致铃期易受病原菌侵染。播种前需对种子进行预处理,采用温汤浸种(55℃温水浸种30分钟)或药剂拌种(如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按种子重量0.2%拌种),杀灭种子携带的病原菌,减少初侵染源。
(二)合理布局,优化田间通风透光条件
棉花种植密度与行向配置直接影响田间通风、透光及湿度,是诱发烂铃的关键环境因素。需根据品种特性、土壤肥力及种植模式确定合理密度:中等肥力地块,杂交棉品种每亩种植1800-2200株,常规棉品种每亩种植2500-3000株;高肥力地块可适当降低密度,低肥力地块可适度增加密度,避免因密度过高导致田间郁闭。行向配置优先采用南北行向,利用自然风向促进田间空气流通,降低冠层湿度;若采用宽窄行种植,宽行控制在80-100cm,窄行控制在40-50cm,确保棉株基部与中部棉铃能接受充足光照,减少高湿环境下病原菌滋生。
(三)平衡施肥,增强棉株抗逆性
施肥不当(如氮肥过量、磷钾肥不足)会导致棉株徒长、茎秆纤细、铃壳变薄,增加烂铃风险。需遵循“基肥足、追肥巧、叶面肥补”的原则,构建平衡的养分供给体系:
1. 基肥: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每亩施腐熟有机肥2000-3000kg、过磷酸钙40-50kg、氯化钾15-20kg,结合深耕翻入土壤,改善土壤肥力,增强棉株根系吸收能力;
2. 追肥:苗期轻施氮肥,每亩施尿素5-8kg,促进棉苗早发;蕾期适度控氮,每亩施尿素8-10kg,避免徒长;花铃期重施磷钾肥,每亩施尿素15-20kg、氯化钾10-15kg,满足棉铃发育需求,增强铃壳韧性;
3. 叶面肥:结铃期每亩喷施0.3%磷酸二氢钾溶液+0.2%硼砂溶液2-3次,间隔7-10天,补充磷、钾、硼等微量元素,提高棉铃抗病害能力,减少僵瓣铃。
(四)精准灌溉,控制田间湿度
土壤湿度过高是病原菌萌发与传播的重要条件,需根据棉花生育期需水规律合理灌溉,避免田间积水或过度湿润。棉花苗期需水较少,仅在土壤干旱时轻灌;蕾期至花铃期需水较多,可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方式,避免大水漫灌;每次灌溉后及时中耕松土,破除土壤板结,促进水分蒸发,降低根部土壤湿度。同时,需关注天气变化,雨季前清理田间排水沟渠,确保排水通畅,避免雨水积涝导致棉铃长时间处于高湿环境,诱发腐烂。
二、物理调控预防:减少病原菌传播与侵染机会
物理调控措施通过人工干预手段,清除田间病原菌载体、改善棉铃生长环境,直接降低烂铃发生概率,是农业栽培措施的重要补充。
(一)及时整枝打杈,改善冠层结构
棉花生长期间需通过整枝打杈调整株型,减少无效养分消耗,增强田间通风透光性。具体操作包括:
- 打顶:在盛蕾期至初花期,当棉株长到预定高度(杂交棉120-140cm、常规棉100-120cm)时,摘除顶芽,控制株高,促进养分向棉铃转移;
- 打边心:对于果枝过长的棉株,在果枝长出3-4个果节时摘除边心,避免果枝相互交叉遮挡,确保中部棉铃光照充足;
- 抹赘芽、打老叶:及时抹除棉株主茎、果枝基部萌发的赘芽,减少养分浪费;进入结铃后期,摘除下部老叶、黄叶及感病叶片,降低田间湿度,减少病原菌附着与传播。
(二)人工摘铃,降低病铃扩散风险
棉花进入吐絮期后,若遇连续阴雨天气,需人工采摘即将腐烂或已轻微感病的棉铃,避免病原菌扩散蔓延。摘铃时间选择晴天上午,采摘标准为棉铃表皮出现黄褐色斑点、铃壳变软但未完全腐烂;采摘后的病铃需集中带出田间深埋或烧毁,不可随意丢弃在田间或地头;健康棉铃则需在田间充分吐絮后采摘,避免过早采摘导致纤维品质下降。
(三)清洁田园,减少病原菌越冬基数
棉花收获后,及时清理田间残枝、落叶、落铃及杂草,这些残体是病原菌越冬的主要场所。将清理的残体集中粉碎后堆沤腐熟(加入生石灰或杀菌剂,杀灭病原菌),或直接烧毁;同时进行深耕翻土,将表层土壤中的病原菌翻入深层土壤,抑制其萌发;若田间烂铃发生严重,可在冬季进行冬灌,利用低温和水分抑制病原菌存活,降低次年病害发生风险。
三、生物防治预防:利用生态手段抑制病原菌
生物防治以“绿色、环保、可持续”为核心,通过利用有益微生物、生物制剂等手段,抑制病原菌生长繁殖,减少化学农药使用,符合现代农业绿色发展需求。
(一)应用有益微生物,改善土壤微生态
在棉花播种前或苗期,向土壤中施用有益微生物制剂,如芽孢杆菌、木霉菌等,这些微生物可通过竞争营养、分泌抗菌物质等方式,抑制病原菌生长。具体措施包括:
- 每亩施用5亿CFU/g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1000-1500g,与基肥混合施入土壤,或在苗期兑水灌根;
- 结铃期每亩喷施1亿CFU/g木霉菌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重点喷施棉铃表面及下部叶片,每7-10天喷施1次,连续喷施2-3次,可有效抑制炭疽病菌、红腐病菌等病原菌的萌发与侵染。
(二)使用生物制剂,精准防控病害
选择对病原菌高效、对棉株及有益生物安全的生物制剂,在病害发生初期进行喷雾防治,避免病害扩散。常用生物制剂及使用方法如下:
- 春雷霉素:当田间出现少量病铃时,每亩使用2%春雷霉素水剂100-150ml,兑水30-40kg喷雾,重点喷施棉铃和下部叶片,每10天喷施1次,连续喷施2次,对细菌性角斑病、炭疽病有较好防治效果;
- 井冈霉素:针对真菌性病害(如红腐病),每亩使用5%井冈霉素水剂200-250ml,兑水40-50kg喷雾,喷施时间选择阴天或晴天傍晚,避免高温强光影响药效。
(三)利用天敌昆虫,控制传病媒介
部分害虫(如棉铃虫、红铃虫)的危害会造成棉铃伤口,为病原菌侵入提供通道,需利用天敌昆虫控制害虫数量。棉花田间常见的天敌昆虫包括瓢虫、草蛉、赤眼蜂等,可通过以下方式保护和利用天敌:
- 减少广谱性化学农药使用,避免误杀天敌;
- 在棉田周边种植苜蓿、波斯菊等蜜源植物,为天敌提供栖息和食物场所;
- 必要时人工释放赤眼蜂,每亩释放1-2万头,在棉铃虫产卵期释放,控制棉铃虫幼虫数量,减少棉铃伤口,降低烂铃发生概率。
四、化学防治预防:科学用药控制病害蔓延
化学防治是棉花烂铃预防的应急措施,需在病害发生前或发生初期科学用药,避免盲目用药导致病原菌抗药性增强或环境污染。
(一)把握用药关键期,提前预防
棉花烂铃病的化学预防需抓住两个关键时期:
1. 初花期至盛花期:此时棉铃开始形成,病原菌易通过气流、雨水传播,需每亩喷施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每10-12天喷施1次,连续喷施2次,预防病原菌初侵染;
2. 结铃盛期至吐絮初期:若遇连续阴雨天气,需在雨后及时喷施药剂,每亩使用40%氟硅唑乳油8000-10000倍液,或25%戊唑醇水乳剂1500-2000倍液,重点喷施棉铃表面及果枝基部,抑制病原菌萌发与扩散。
(二)选择高效低毒药剂,合理搭配
选择对棉花安全、对病原菌防效好、低残留的化学药剂,避免使用高毒、高残留药剂。常用药剂及搭配方式如下:
- 防治真菌性病害(炭疽病、红腐病):可选用多菌灵、代森锰锌、戊唑醇等,搭配0.3%磷酸二氢钾溶液,增强棉株抗逆性;
- 防治细菌性病害(角斑病):可选用春雷霉素、噻唑锌等,搭配0.2%硼砂溶液,促进棉铃发育;
- 若田间同时存在真菌性和细菌性病害,可将杀菌剂与细菌性药剂混合使用(如多菌灵+春雷霉素),但需注意药剂兼容性,避免发生化学反应降低药效。
(三)规范用药方法,提高防效
用药方法直接影响防治效果,需遵循以下规范:
- 喷雾方式:采用背负式喷雾器或无人机喷雾,无人机喷雾每亩用药液量15-20kg,背负式喷雾器每亩用药液量30-40kg,确保药剂均匀覆盖棉铃表面、叶片背面及果枝基部,避免漏喷;
- 用药时间:选择晴天上午9点前或下午5点后,避免高温强光时段用药,减少药剂挥发和分解;若遇雨天,需在雨后补喷;
- 轮换用药:同一药剂连续使用不超过2次,避免病原菌产生抗药性,可将不同作用机制的药剂轮换使用。
来源:淇泉老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