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在水稻生育后期,尤其是抽穗至灌浆阶段,颖壳褐斑病的发生频率逐年上升,导致稻谷外观品质下降、千粒重降低,严重时可造成10%-20%的产量损失。本文将系统分析水稻颖壳出现褐斑的成因,并提出科学、高效的综合防治办法,为水稻生产实践提供技术支撑。
近年来,在水稻生育后期,尤其是抽穗至灌浆阶段,颖壳褐斑病的发生频率逐年上升,导致稻谷外观品质下降、千粒重降低,严重时可造成10%-20%的产量损失。本文将系统分析水稻颖壳出现褐斑的成因,并提出科学、高效的综合防治办法,为水稻生产实践提供技术支撑。
一、水稻颖壳褐斑病的症状识别
水稻颖壳褐斑病主要发生在水稻抽穗后的颖壳部位,典型症状具有以下特征:
- 发病初期,颖壳上出现针尖大小的褐色小点,随着病情发展,小点逐渐扩大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的褐色斑块,直径通常在1-3mm,部分严重地块病斑可相互融合,形成大面积褐色区域。
- 病斑中心颜色较深,多为暗褐色或黑褐色,边缘颜色较浅,呈黄褐色晕圈,部分病斑表面会出现细微的霉层,尤其在高湿环境下更为明显。
- 该病仅危害颖壳,不侵入糙米内部,但会导致颖壳失水过快,影响灌浆过程,使糙米千粒重降低、籽粒饱满度下降,同时褐变颖壳会降低稻谷商品价值,给农户造成经济损失。
二、水稻颖壳出现褐斑的主要原因
水稻颖壳褐斑病的发生并非单一因素导致,而是由病原菌侵染、环境条件不适、栽培管理不当及品种抗性差异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具体可分为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和管理因素三大类。
(一)生物因素:病原菌侵染是核心诱因
目前已明确,导致水稻颖壳褐斑的病原菌主要包括真菌和细菌两大类,其中真菌性病害占比超过80%,是发病的主要原因。
1. 真菌性病原菌:主要有稻瘟病菌、稻曲病菌、层出镰孢菌及链格孢菌等。
- 稻瘟病菌引发的颖壳褐斑多在抽穗期遇雨时发生,病原菌通过气流传播,从颖壳表皮气孔侵入,初期形成褐色小点,后期扩展为不规则病斑,严重时可导致穗颈瘟并发;
- 稻曲病菌在水稻孕穗期侵入幼穗,部分菌株不形成典型稻曲球,而是在颖壳上形成褐色斑点,病斑周围常伴随黄色晕圈;
- 镰孢菌和链格孢菌则多在水稻灌浆期发生,病原菌多从稻粒伤口或衰老颖壳侵入,尤其在植株长势衰弱时易大量繁殖,导致褐斑连片发生。
2. 细菌性病原菌:主要为水稻细菌性谷枯病菌,该病原菌通过种子带菌或风雨传播,在高温高湿条件下易爆发,发病初期颖壳出现水渍状褐色斑点,后期病斑扩大并伴随颖壳腐烂,籽粒出现腐臭气味,严重时导致整穗枯败。
(二)非生物因素:环境胁迫为发病创造条件
非生物因素虽不直接导致褐斑发生,但会削弱水稻植株抗性,为病原菌侵染提供“可乘之机”,主要包括气候条件、土壤条件和营养失衡三大类。
1. 气候条件不适:
- 高温高湿是关键诱因:水稻抽穗至灌浆期(通常为7-8月)若遭遇连续3天以上的高温天气,会导致颖壳表皮细胞代谢紊乱,细胞壁结构松弛,同时病原菌孢子萌发率显著提高,加速病害传播。
- 极端天气刺激:抽穗期遇暴雨或强风,会造成颖壳机械损伤,形成大量伤口,病原菌可通过伤口直接侵入,导致褐斑集中发生;此外,灌浆期若遇持续干旱(土壤相对含水量≤60%),水稻植株蒸腾作用增强,颖壳失水后抗性下降,也易诱发褐斑。
2. 土壤条件恶化:
- 土壤酸化或盐化会影响水稻根系对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的吸收,导致植株长势衰弱,颖壳发育不良,抗性降低;
- 土壤板结或通透性差的田块,根系缺氧严重,根系吸收功能受阻,植株光合产物积累不足,灌浆期颖壳易出现生理性褐变,同时为土传病原菌(如镰孢菌)提供繁殖环境。
3. 营养失衡:
- 氮肥过量或施用时期不当:水稻生育后期(孕穗至抽穗期)若过量施用氮肥,会导致植株徒长,叶片柔嫩,通风透光性差,田间湿度升高,同时颖壳中蛋白质含量过高,易吸引病原菌附着;
- 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缺乏:磷元素缺乏会影响水稻灌浆过程中能量代谢,钾元素缺乏会降低植株抗逆性(如抗高温、抗病害能力),硼、锌等微量元素缺乏则会导致颖壳发育畸形,表皮角质层变薄,易受病原菌侵染。
(三)管理因素:栽培措施不当加剧病害发生
栽培管理措施直接影响水稻生长环境和植株抗性,不当的管理方式会显著增加颖壳褐斑病的发生概率。
1. 种植密度过高:部分农户为追求高产,盲目增加用种量,导致田间通风透光不良,植株间相对湿度升高,形成“高温高湿”的微环境,为病原菌滋生和传播提供有利条件。
2. 灌溉方式不合理:
- 抽穗期长期深水灌溉(水层深度≥10cm),会导致田间湿度过高,同时根系缺氧,植株抗性下降;
- 灌浆期断水过早(水稻成熟前15天以上断水),会导致颖壳失水过快,表皮细胞衰老加速,易受病原菌侵染。
3. 连作重茬与田间清洁不到位:连作水稻的田块,土壤中病原菌积累量逐年增加,发病概率比轮作田块高2-3倍;此外,收获后未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病原菌会以菌丝体或孢子形式在病残体上越冬,次年成为初侵染源,加剧病害发生。
4. 品种抗性差异:不同水稻品种对颖壳褐斑病的抗性差异显著,籼稻品种抗性普遍低于粳稻品种,杂交稻品种抗性低于常规稻品种;此外,籽粒颖壳较薄、表皮角质层不发达的品种,抗性较弱,发病概率更高。
三、水稻颖壳褐斑病的综合防治办法
针对水稻颖壳褐斑病的发生原因,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从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四个维度入手,构建科学的防治体系,降低病害发生风险,保障水稻体系与品质。
(一)农业防治:优化栽培管理,增强植株抗性
农业防治是基础措施,通过改善种植环境、优化管理方式,从源头降低病害发生概率,具体措施如下:
1. 选用抗病品种: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种植习惯,选择抗逆性强、颖壳厚实的品种,如粳稻品种“徐稻10号”“连粳11号”,籼稻品种“湘早籼45号”“中早39”等;避免种植已知感病品种(如部分优质籼稻品种),若种植感病品种,需加强后期防治措施。
2. 合理轮作与田间清洁:实行水稻与油菜、小麦、紫云英等作物轮作(轮作周期2-3年),减少土壤中病原菌积累;水稻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深埋(深度≥20cm),降低越冬病原菌数量;播种前深耕土壤(深度25-30cm),打破病原菌生存环境。
3. 科学施肥,平衡营养:
- 控制氮肥用量,合理搭配磷、钾肥:水稻全生育期氮肥(纯氮)用量控制在180-225kg/公顷,其中基肥占50%、分蘖肥占30%、穗肥占20%,避免穗肥过量;磷钾肥(五氧化二磷120-150kg/公顷、氧化钾150-180kg/公顷)作为基肥一次性施用,或分基肥(70%)和穗肥(30%)施用;
- 补充中微量元素:孕穗期叶面喷施0.2%硼砂溶液+0.3%磷酸二氢钾溶液,灌浆期喷施0.1%锌肥溶液,增强颖壳韧性和植株抗逆性,每次喷施间隔7-10天,连续喷施2次。
4. 优化灌溉方式:采用“浅灌勤灌、干湿交替”的灌溉模式,具体为:分蘖期保持3-5cm浅水层,促进分蘖;孕穗至抽穗期保持5-7cm水层,避免干旱;灌浆期采用干湿交替灌溉(灌一次水后,待田面落干至土壤湿润时再灌水),收获前7-10天断水,既保证灌浆需求,又避免田间湿度过高。
5. 合理密植:根据品种特性确定种植密度,常规粳稻种植密度控制在22.5-27万穴/公顷,杂交籼稻控制在18-22.5万穴/公顷,每穴栽插2-3株苗,确保田间通风透光良好,降低植株间相对湿度。
(二)物理防治:切断传播途径,减少病原菌侵染
物理防治主要通过物理手段清除病原菌或抑制其传播,适用于病害发生初期或预防阶段。
1. 种子消毒处理:播种前对种子进行消毒,杀灭种子携带的病原菌(如细菌性谷枯病菌、稻瘟病菌),具体方法:
- 用25%咪鲜胺乳油2000倍液浸种24-36小时,捞出后催芽播种,可有效防治真菌性病害;
- 用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种12-24小时,可防治细菌性病害;
- 浸种后用清水冲洗干净,避免药剂残留影响发芽。
2. 物理阻隔与诱杀:抽穗期若遇暴雨或强风,可在田间搭建防风障(如用塑料薄膜或遮阳网搭建,高度1.2-1.5m),减少颖壳机械损伤;此外,利用病原菌(如稻瘟病菌)对紫外线的敏感性,在田间悬挂紫外线灯(每公顷悬挂15-20盏,高度1.5m),夜间照射4-6小时,抑制病原菌孢子萌发。
(三)化学防治:精准用药,控制病害蔓延
化学防治是病害发生后的应急措施,需根据病原菌类型选择针对性药剂,把握关键防治时期,避免盲目用药。
1. 真菌性褐斑病防治:
- 防治时期:抽穗前3-5天(破口期)和抽穗后5-7天(齐穗期),各施药1次,若遇高湿天气,间隔7-10天再补施1次;
- 推荐药剂:25%咪鲜胺乳油1000倍液、40%稻瘟灵乳油800倍液、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43%戊唑醇悬浮剂2000倍液,任选一种药剂,每公顷用药液量450-600kg,均匀喷雾,重点喷施稻穗和上部叶片。
2. 细菌性褐斑病防治:
- 防治时期:孕穗期(剑叶完全展开后)和齐穗期,各施药1次;
- 推荐药剂: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800倍液、20%噻唑锌悬浮剂1000倍液、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3000倍液,每公顷用药液量450-600kg,喷雾时注意均匀覆盖颖壳,避免漏喷。
3. 用药注意事项:
- 严格按照药剂说明书控制用量,避免过量用药导致药害或农药残留;
- 选择晴天上午9-11点或下午4-6点施药,避免高温(≥35℃)或雨天施药,若施药后4小时内遇雨,需补施1次;
- 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药剂(如咪鲜胺与三环唑轮换),避免病原菌产生抗药性。
(四)生物防治:绿色防控,减少化学农药依赖
生物防治具有环境友好、无农药残留的优势,适用于绿色水稻生产基地或病害轻发田块,主要措施如下:
1. 施用生物菌剂:播种前或移栽前,每公顷施用5亿CFU/克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15-22.5kg,与基肥混合施入土壤,可抑制土壤中病原菌(如镰孢菌)繁殖;抽穗期叶面喷施1000亿CFU/克枯草芽孢杆菌悬浮剂1500倍液,或2亿CFU/毫升春雷霉素水剂800倍液,每公顷用药液量450kg,可有效防治真菌性和细菌性褐斑病。
2. 利用天敌生物:田间释放蚜茧蜂、捕食螨等天敌生物,控制蚜虫、蓟马等害虫发生,避免害虫取食造成颖壳伤口,减少病原菌侵入途径;此外,在田埂种植波斯菊、紫花苜蓿等蜜源植物,为天敌生物提供栖息和食物场所,提高天敌种群数量。
来源:淇泉老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