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一提到春天,除了春风拂面、万物复苏,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吃点鲜的”——而竹笋,就这么火起来了。
嫩嫩的,脆脆的,炒菜、煲汤、清蒸、炖肉,样样都香。可问题来了,这东西虽然美味,但真不是谁都能随便吃的。
每年春天,门诊里总有几个病人是因为吃竹笋出了状况的。这不,最近刚刚过了惊蛰,医院的消化科就陆续收了几位“吃笋吃出事”的病人。
那到底竹笋有什么“坑”呢?吃竹笋的时候,又有哪些地方是大家容易忽略、但非注意不可的呢?
很多人一听到“竹笋含草酸”这件事,第一反应就是“哦,那是不是会结石啊”,说实话,这个反应没错,但也有点太表面了。
草酸的确是竹笋里的主要成分之一,含量不低,尤其是春笋,含草酸的程度是秋笋的好几倍。但是,咱们的身体并不是吃到草酸就一定会出事。
真正有问题的是,代谢草酸的这个环节——它跟一个你可能从来没听过的酶有关,叫草酰乙酸脱羧酶。
这种酶,是肝脏代谢草酸的关键角色。如果身体这个代谢通道出了毛病,比如说酶活性低、肝功能不佳、甚至是肠道菌群失衡,那草酸在体内就排不出去。
排不出去,它就会跟钙结合,变成草酸钙,最后沉淀在肾脏、胆道、甚至是膀胱里,慢慢形成结晶,再慢慢发展成结石。
有个送快递的患者,平时喝水少、吃得重口味,这次因为连着几天吃笋炒腊肉,结果被诊断出双肾草酸钙结石。
没别的,就是代谢草酸的能力太弱了,竹笋这一激发,就出事了。
而且这个代谢能力,其实跟你有没有结石史没必然关系,很多人肾功能正常、肝功能也正常,但肠道菌群不平衡也会影响草酸代谢。
你可能不知道,有一种叫Oxalobacter formigenes的肠道细菌,专门吃草酸,如果你肚子里这种菌少,草酸就没地方分解,全堆肾里去了。
所以吃竹笋这事儿,不只是忌口问题,它还考验你身体内部那一套复杂的“草酸清理系统”。
一旦这套系统不灵光了,哪怕你吃的不多,也照样可能出问题。
竹笋纤维多,这大家都知道。但你可能不知道,竹笋那种粗硬的膳食纤维,不光对牙不好,对胃也是个不小的挑战。
它不是普通的可溶性纤维,它大部分都是不可溶性的纤维素,胃酸根本分解不了,需要靠肠道蠕动一点点推动排出。
你要是牙不好、咀嚼不充分,或者本身胃动力就弱,那这些竹笋就像“半成品”一样卡在胃出口——也就是幽门那个位置。
有个做办公室的病人,平时久坐不动、吃饭还快,竹笋炒肉那顿饭他吃了三碗,结果第二天早上就感觉上腹堵得慌,一检查,幽门那块堵了一个没消化完的“笋团”。
不夸张,那东西就像一团湿报纸,一动不动,连胃镜推进去都费劲。
这种情况叫胃滞留,在医学上不常见,但只要吃了不易消化的高纤维食物而又胃动力差的人,是很容易发生的。
而且这事儿特别容易在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和术后人群中发生,因为这几类人本身胃蠕动就慢,吃一口硬笋,几乎等于给胃加了堵墙。
这时候,哪怕你胃没有器质性病变,也会出现上腹胀痛、嗳气、恶心、甚至呕吐,一旦胃排空不了,营养吸收就更别提了。
所以说,竹笋这种东西,不光要煮熟了吃,还要切得细、炒得烂,更重要的是得慢慢嚼、嚼透了再吞。不然,你的胃真的扛不住那股“竹子味”的原始力量。
春天本就是过敏高发季,很多人吃完竹笋脸红、起疹子、喉咙痒,就以为自己对竹笋“过敏”了。但其实,大多数这种情况,不是过敏,是假性过敏反应。
这两者虽然症状相似,但根本机制完全不同,关键在于竹笋里有一种活性胺类物质——组胺释放物质。
这类物质能刺激体内肥大细胞释放组胺,从而引发皮肤红斑、瘙痒、甚至轻微的气道水肿。
和真正的免疫介导过敏不同,假性过敏是非免疫性机制,所以你查血清IgE、做皮肤点刺测试,都没问题。但你每次吃完竹笋,症状就来。
有个做厨师的病人,每年春天手上、胳膊上就一片片风团,一直以为是油烟或者洗洁精引起的。
后来才发现,是每年春天餐厅上新菜单,天天要试竹笋菜品,吃多了就犯病。
皮肤科医生查不出过敏源,最后是通过食物日记追出来的。
这个问题之所以危险,是因为“假性过敏”不会被当回事儿,很多人没查出病因就继续吃,等哪天组胺反应过度,气道水肿严重了,那就是急诊挂呼吸机的节奏了。
所以,春季如果发现自己吃完竹笋反复出皮疹、喉咙紧,那就要考虑是不是这个原因,不是抗过敏药能解决的,要从减少摄入“组胺促释食物”这个角度入手,竹笋就是其中之一。
说到竹笋的“毒”,很多人只知道草酸、纤维多,但忽略了它还有一个特别“隐形”的成分,就是胰蛋白酶抑制剂。
这种物质,说白了,就是“跟你胰腺过不去的”。
咱们身体在吃进蛋白质类食物的时候,比如吃点肉、喝点蛋白粉,都需要胰腺分泌胰蛋白酶来帮助消化。
而竹笋里面的这类抑制剂,会直接阻断胰蛋白酶的作用,简单说就是“让胰腺白干活”。
长期吃竹笋,特别是生笋或者加热不够彻底的竹笋,会在无形中让胰腺一直分泌胰酶但又起不到作用,时间一久,胰腺就会“疲劳”甚至“炎症反应增强”。
尤其是那些已经有慢性胰腺炎的人,吃竹笋简直就是火上浇油。
我接诊过一个从事设计工作的患者,熬夜、应酬多,原本就有胰腺轻度炎症,那段时间他爱上了“笋干炖鸡”,几乎一周三四次,结果突然胰腺炎急性发作,疼得直不起腰,血清淀粉酶飙到了正常值的五倍多。
其实一项研究中就提到,某些野生竹笋的胰酶抑制活性相当高,尤其是未经充分焯水处理的,更是问题严重。
这也提醒我们,竹笋一定要处理得足够彻底,水煮时间不够,问题反而大。
说到底,竹笋不是毒物,但它不是给每个人都准备好的天然美味。
它是春天给咱们的一道考题,吃得明白了,是滋补,是纤维,是清淡;吃得糊涂了,是草酸,是胰酶阻断,是肠胃负担。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吃竹笋的注意事项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张佳洁.改良型加速康复护理在老年胰腺癌患者围手术期的临床应用,老年医学与保健,2024-10-25
来源:蒙哥浅谈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