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医晓护”科技志愿服务队创始人王韬:用医学科普延伸医疗服务时间和空间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25 16:30 2

摘要:上海市科协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3月18日在上海科学会堂召开。中国科学院院士、市科协主席张杰作工作报告指出,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召开10周年。科协系统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强思想政治引领,深刻认识科技创新的战略先导

转自:上观新闻

上海市科协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3月18日在上海科学会堂召开。中国科学院院士、市科协主席张杰作工作报告指出,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召开10周年。科协系统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强思想政治引领,深刻认识科技创新的战略先导地位,以自我革命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科协改革,切实履行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纽带作用,把服务科技人才作为工作主线,着力促进科技创新、科学普及、科技咨询,在弘扬科学家精神、国际民间科技交流合作中发挥骨干作用。2025年,科协系统将如何诠释责任担当,谱写科协发展新篇章?让我们来听听参会代表的心声。

用医学科普

延伸医疗服务时间和空间

通达医学常识、知晓家庭护理。“达医晓护”科技志愿服务队自2016年成立以来,已经发展成一支上海乃至全国范围内颇具影响力的医学科普力量。服务队拥有医学、传播学、管理学等交叉学科领域500余名专家志愿者,分别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服务队深耕内容创作,构建全媒体矩阵,将精准的医学科普内容送达公众。

“在过去10年里,我们从小做大,覆盖了全国许多地方。”“达医晓护”科技志愿服务队创始人王韬说,“未来,我们将在市科协的领导下,围绕医学科普这一核心功能,将科普志愿服务做得更好,延伸医疗服务时间和空间,为健康中国作出更大贡献。”

医学科普一直是公众关心的话题,在网络上,与健康相关的科普鱼龙混杂,让人难辨真假。针对这一情况,早在2016年,王韬与一群医护同道挺身而出,以专业、权威的科普内容为核心,以网络为阵地,开启了“达医晓护”的科普之旅。

10年来,“达医晓护”科技志愿服务队从内容、渠道、形式等多个维度,持续创新医学科普模式。服务队紧紧抓住微信社交平台和网络搜索引擎为获取科技信息主要媒介的科普新趋势,推出微信公众号“大医小护”和门户网站“达医晓护”,构建子刊轮值制,形成148个线上子刊,团结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子刊主编,365天不间断创作、推送内容。精选优质科普作品形成全媒体矩阵,全网累计阅读量超过10亿次。

服务队坚持在内容创作上发挥专家荟萃的优势,扩大健康知识普及、倡导科学生活方式。打造《有“感”而发》《大开“眼”界》《踏“血”无痕》等知名子刊品牌,内容涵盖内、外、妇、儿、心理等多个健康科普领域,原创作品超过5000篇。出版20多部科普图书,并翻译成英语、意大利语、印地语等在全球发行,最高单本发行量超过70万册。

服务队力求在科普形式上大胆创新,以“科学+艺术”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与上海市曲艺家协会合作,出版《“医”笑解忧:科普相声创作与研究》,深入社区上演科普相声;跟波克、云蟾等游戏企业合作,成立“医学传播与网络游戏融合创新战略联盟”,开发各种有趣的科普游戏。

针对不同人群和场景需求,服务队打造个性化、品牌化科普阵地,覆盖服务对象超过百万人次。与上海电力实业公司合作在汇泰大楼共建“科普示范楼宇”,每年定期举办“科普吧,汇泰”科普季活动;与少年儿童出版社合作创刊《十万个为什么·健康版》杂志,填补面向中小学生的健康科普期刊空白;与上海市园林设计研究总院联合开展“低碳杏林”医患共同植绿计划,设立低碳健康科普基地,获批上海市院士(专家)工作站。

服务队首创“科普学术化”理论和“医学传播学”学科构想。《医学传播学》中英文全球发行;先后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同济大学医学院开设医学传播学相关课程,培养600多名医学生,30多位专家义务授课。

当生成式人工智能横空出世,医学科普面临新机遇与新挑战。“面对新技术,我们要用新的应对策略。”王韬说,“人工智能可以让人们更快捷地获取医学知识,我们要用好这项新技术,让‘达医晓护’的医学科普变得更‘主动’。”他透露,“达医晓护”近期将发布首个创伤医学科普大语言模型,“前期我们的语料库已获得上海市数据知识产权。通过加载该语料库,大模型能够为公众的科普咨询提供更精准的科学回复。”

在王韬看来,过去,公众获得医学科普的渠道是被动的,无论是接触到各种新媒体的推送,还是网络搜索词条,都呈现出相对被动的形态。而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可以让公众获取科学知识的主动性更强,有利于“主动健康”的医学科普形态形成。近期,该大语言模型就将在全国首个科普咨询门诊部署。这样一来,人工智能将为医学传播插上翅膀。

“我们目前设计的大语言模型仅为1.0版本,属于入门级的。”王韬说,“然而,与其他生成式人工智能相比,它的最大优势是与‘达医晓护’过去10年的工作相融,由专业的医务工作者对所有语料进行了把关,确保科学性。同时我们认为,医学科普也应该按专业分门别类,不同专业的医护人员做自己本专业的科普,可以避免泛化和误区,这也是‘达医晓护’科普创作采取‘子刊轮值制’和‘主编负责制’的价值所在。”来源:上海科技报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